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52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古诗配有插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看看图画,读读诗,帮助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围绕读书生发出一定的道理,此类诗,学生接触不多。

所以教学中只要读读议议,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使学生大体领悟就行了。

【课程资料】

陆游教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年隐居家乡。

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

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

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

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

他告诫儿子们说:

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

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

他说:

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他对儿子说:

“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

”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

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

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

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遂即合上了眼睛。

【教学准备】PPT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冬夜读书示子聿》,借助《好书伴我成长》理解字词和古诗大致意思,思考本诗蕴含的道理。

2.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题。

3.阅读《一课一练》P10“智慧林”了解作者陆游。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

课前阅读,引出课题

1.自主阅读

2.预设:

从“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示”含指示、训示的意思。

这里指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课题的意思是:

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第二板块:

预习展示

*读准字音(预习作业1)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齐读,能背诵的则背诵。

*理解意思(预习作业1)

预设: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第一句:

A、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

B、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C、观看《悬梁刺股》Flash

 

第二句:

预设:

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但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

第三句:

纸上:

书本知识

C、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

预设:

赵括只知道照搬兵书上的条文,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运用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不完善的。

 

第四句:

预设: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预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C、预设:

学游泳,自行车,轮滑,活力板等的例子。

这里的躬行就是(根据生回答情况引导)

D、指名说,相机补充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三板块:

拓展延伸

预设:

 

第四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

课前阅读,揭示课题

1.《陆游教子》(PPT)出示

2.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子聿:

读(yù),“津”少了三点水,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第二板块:

预习导学

*读准字音(预习作业1)

过渡: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3.齐读,能背诵的则背诵。

*理解意思(预习作业1)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句子意思: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第一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

A、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

B、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C、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点拨:

圈点:

“少壮”“老”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持之以恒

C、师:

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

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

功夫。

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小结:

通过选择比较,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

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③第三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

A、指名读、背。

B、理解:

“纸上”、“浅”

(相机板书:

书本知识)

C、读到这里,老师想到一个成语:

纸上谈兵,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

“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

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过渡:

我们知道纸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学的书本知识变得深刻呢?

引出第四句。

第四句:

绝知此事要躬行

A、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B、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C、大家有生活中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读得更明白透彻的例子吗?

D、现在大家知道那个冬夜陆游究竟对子聿说了些什么吗?

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可以先自己考虑,然后和同桌再交流交流。

E、对话互动

情境一:

冬夜,陆游正在书房看书,当他看到子聿像他当年那样,不惧严寒,从小发奋苦读,相信儿子一定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就对子聿说:

——?

孩子,听了为父的教诲,你会怎么回答我呢?

情境二:

冬夜,陆游正在书房看书,当他看到子聿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儿子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他要提醒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于是他就对子聿说:

——?

孩子,听了为父的教诲,你会怎么回答我呢?

F、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④ 全诗熟读成诵。

师:

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第三板块:

拓展延伸

1.出示: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这两句陆游的诗,和本诗的观点一致,都强调了什么?

第四板块:

布置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中1.第四题中的1.

作业

设计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

听取娃声一片施教时期 2011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古诗配有插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看看图画,读读诗,帮助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朱熹生平】

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好晦庵。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中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学生经验】

1.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古诗也有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读书名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观书有感》,正确书写“鉴”“徘徊”。

2.看看图画,读读全诗,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借助《好书伴我成长》理解诗句大致意思,思考本诗蕴含的道理。

3.阅读《一课一练》P82“资料卡”,了解作者朱熹。

4.和同伴或家长共同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并试着背诵下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

品读名句 理解课题

1.读读这些句子。

 

2.简介作者

 

第二板块:

预习展示

1.读准三个生字:

鉴  徘徊

2.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3.读好问句。

4.

 

预设:

蓝天白云全都倒映在池塘里。

预设:

鉴:

镜子。

天光:

天上的光辉;日光。

徘徊:

来回移动。

渠: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清如许:

这样的清澈。

为:

因为。

预设: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预设:

问渠哪得清如许?

C、“为”

为有源头活水来

D、预设:

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F、预设: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G、朗读诗句

(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第三板块:

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朗读诗歌。

2.预设:

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第四板块:

拓展延伸

1.举例说说

 

3.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第五版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

品读名句 引出课题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关于作者“朱熹”你了解什么?

3.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第二板块: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2.朗读诗句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4.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的意思:

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

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

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理解诗句意思。

第一、二句

A、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那是——活水

B、诗人看到这情景,联想到了什么?

C、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原因了?

“活水”什么意思?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D、结合插图理解“活水”

 

E、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F、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G、小结:

是呀!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

第三板块:

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

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第四板块:

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2.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3.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出示:

 

3、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第五版块:

布置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2.第四题2.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第五题。

作业

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

听取娃声一片施教时期 2011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23.学与问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检查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清理课文脉络。

2.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知道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

资源

【学问之名言】

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学而知,问而广。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3.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预习

设计

1.认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尝试理解课文,说说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把你认为有道理的句子抄下来。

2.自学生字词,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相辅相成

3.完成《一课一练》1-4题。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版块:

1.知识、学识、文化……

 

3.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

预习展示

●预习作业2 

1.认读词语

 

2.预设:

不懈探求:

不松懈,坚持探索追求。

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3.小组内批改《一课一练》1-4题

●预习作业1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注意有没有读错字音。

2.预设:

勤学好问(既要学又要问)

3.预设:

第一自然段:

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第二自然段:

列举哥白尼的事例说明文的重要性。

第三自然段:

讲述了向谁问。

第四自然段:

以沈括为例,说明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道理。

第五自然段:

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4.预设: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句子意思:

预设: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

第三版块: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预设: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其实,这两句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4.预设:

勤学好问

 

第四版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版块:

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2.板书:

与加了一个与字如何理解?

3.那么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4.《学与问》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呢?

第二版块:

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2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出示:

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相辅相成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批改预习作业3

●预习作业1

1.请5个同学朗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2.本文是议论文,作者在文中摆明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3.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4.在阅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找到哪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

这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第三版块:

整体感知,明白说理方法

1.那么,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

2.点击,两句关于学、问的句子变成红色。

男女生各读一句。

出示1: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小结: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

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

 ( 板书:

勤学好问)

5.小结: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

那课文的2、3、4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我们到下一课再学习。

第四版块:

布置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第五题。

作业

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格言,写在《一课一练》P85

2.阅读《一》p85“美文兜”。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主备:

听取娃声一片施教时期 2011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23.学与问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以及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和一些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为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大林寺桃花(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每事问》“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