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656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

共30题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精耕细作B.封建土地私有制C.铁犁牛耕D.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

根据题干中的“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可以推知空缺方框中缺少的应该是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故排除A;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故排除B;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故排除D;铁犁牛耕属于农业生产方式,故选C。

 

2.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也D.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只供皇室贵族享用,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自给自足,还有一小部分剩余产品在市场流通,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诏令: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

”这一材料反映出当时

①城市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②唐代实行坊市制度

③原有城市格局已有突破             ④政府严厉打击商业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②③信息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①④的信息,故C项正确。

 

4.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

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纸币、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兴衰历程。

此材料中未能体现A、B、C三项的信息。

 

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主导地位,A项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化生产冲击中国市场,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明朝,棉布大量普及,取代麻,成为纺织原料,C项符合题意,正确;丝织业一直处于发展之中,D项与题意无关。

 

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当时在偏远地区也能买到火柴、洋布等日常用品,这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A项。

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也没有被商品经济取代,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情况,排除D项。

 

7.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

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③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题干是问“1901-1911年间”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轻工业的投资小、见效快,①②④表述正确,但是一战是1914-1918年间,③表述不符合题意时间,故B项正确。

 

8.1866年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俱用华人”,但其自身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

后来,它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它的发展历程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B.民族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材料提及发昌机器厂最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可见其未获得显著发展,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本国企业受到外国技术的控制,同时被耶松船厂吞并,可见其发展困难重重,C项正确;发昌机器厂的技术不独立,不能体现其独立发展,D项排除。

 

9.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

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

C.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13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B项说法正好相反,错误;C项“协调发展”说法错误;D项不能体现工业地区分布,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0.“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

“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家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此段话说明他受到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于(  )

A.官僚资本家B.外国资本家C.封建官府D.地主阶级

【答案】A

【解析】重庆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集中了大量官僚资本,所以“火柴大王”刘鸿生在重庆受到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于官僚资本家。

 

11.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其关系是

A.主辅关系B.先工业化后改造C.同时并举D.先改造后工业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提及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二者是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同时并举,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2.《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

“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

从所给材料看,表明当时的中国还不能生产汽车。

而新中国建立第一汽车厂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答案为D。

 

13.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秋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论断,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4.如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21世纪初期,A项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1978年后,B项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后,此后引发城市经济的发展,拉开城乡差距,C项符合题意,正确;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推进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15.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区

【答案】B

【解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逐步形成的,所以其正确的格局应符合开放的先后顺序,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16.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列宁装受青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改变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礼仪等习俗的变化,A、B、C三项都属于此范畴,但均不符题意;建国初期,曾一度流行列宁装,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7.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注意题干要求“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对应着“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本题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8.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③开阔了百姓的眼界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百姓的眼界,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①②③④表述正确,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全面,均排除。

 

19.1924年12月,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但开业当天出现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电车通行的现象。

《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电车公司交3万元救济贫民平息了事端。

此事说明

A.近代化受传统观念的重重阻挠B.近代化会不可避免地激化社会矛盾

C.大众传媒能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D.化解社会矛盾是近代大众传媒的主要职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申报》的报道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引起社会关注,最后电车公司采取照顾贫民利益的做法,缓和了社会矛盾,体现了大众传媒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20.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

这反映出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对外开放。

根据题干信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可知,中国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与题干没有涉及,故不选;题干只提到卡通明星受孩子们喜爱,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故不选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

 

2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作者意在说明

A.哥伦布没有真正到达过今天的美洲B.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C.新航路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D.西方扩张的目的是“扫清海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新航路即使没有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努力,也会有其他人来做,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历史必然性,C项符合题意;西方扩张的目的是向全球扩张,D项不符合题意。

 

22.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成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B.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进行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材料强调的是16-18世纪的美洲,此时美洲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新兴大量城市的出现是在工业革命后,A、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6-18世纪正处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阶段,美洲此时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B项符合题意;D项出现在18世纪的中后期,与题意时间不符。

 

23..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

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B.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C.东印度公司与政府的矛盾尖锐D.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1600年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要求自由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带有“殖民商业垄断”性质的东印度公司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故其在1874年被解散。

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

 

24.读下面“美国钢铁业统计表”,其反映的社会特征是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B.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C.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D.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干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社会经济特征。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870年至1900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钢铁业出现了企业总数减少、而工人总数、产量、投资额急剧增长的现象,这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经济特征表现为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故选C。

材料并未反映钢铁业以外的发展状况,故A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相反,D项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故排除。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汽船和火车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汽船是1804年,火车出现在1814年,火车要晚于汽船;汽车和飞机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汽车是1886年出现,飞机是1903年出现,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6.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1933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故D项正确。

 

27.如图所展示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首先实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新政的调整应该首先解决金融财政问题,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符合新政首先解决的问题,均排除。

 

28.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及其他一些立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

A.政府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B.把企业纳入国有化轨道,建立国营经济

C.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发挥经济职能D.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突出特点就是以立法的形式增强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调整工业生产,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故C项正确;政府并不是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而是对企业的干预,故A项错误;把企业纳入国有化轨道,建立国营经济属于二战后英国采取的措施,故B项错误;社会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D项说法太绝对。

 

29.古语说: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A.实行社会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强调教给人一种方法来自己解决生计问题,从新政史实中可以看出,举办公共工程,给失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让其自谋生计,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授人以鱼”,不符合题意;C项不能体现题意主旨,排除。

 

30.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发布的《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明确指出:

“为了建设美国的明天,本届政府将把对科学的投资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本届政府”的总统可能是

A.杜鲁门B.尼克松C.里根D.克林顿

【答案】D

【解析】杜鲁门为第33任美国总统,任期为1945-1953年,这与题目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不符,A项排除;尼克松为第37任美国总统,任期为1969-1974年,这与题目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不符,B项排除;里根为第40任美国总统,任期为1981-1989年,这与题目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不符,C项排除;克林顿为第42任美国总统,任期为1993-2001年,这与题目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相符,且克林顿任期内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D项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共2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来的。

……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用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写出上面两图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

并指出其共同优点。

(2)据材料二,概括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工具:

水排、筒车。

优点:

水力(自然力)代替人力(改变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影响:

改变传统食物结构;缓解粮食压力;促进人口增长。

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扩展;人员的迁徙和往来。

(3)影响: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中水力鼓风冶铁和水桶用于浇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两者的共性优点从动力的改变、提高生产效率等角度分析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杂粮之首”“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分析概括其影响。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人员迁徙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可见其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32.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推进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1978年l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两大改革家的改革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1)措施: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

变化:

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

(2)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效: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共同之处:

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敢于直面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善于借鉴;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逐一概括措施即可。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政之前的政府在经济发展措施是自由放任,但新政时期的措施体现了政府干预。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实行包产到户”“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概括出其措施。

第二小问,从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等角度分析成效即可。

第(3)问,从两者的政策、意志、创新、个人责任感等角度分析共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