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80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x

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

奇秀甲东南

——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有感

尤文锦

说起豫园,我还曾去过。

那是2003年的夏天,我在等候大学入学通知期间,为了排解心中烦闷,到上海亲戚家走了一趟。

因听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江总书记曾安排他去豫园游玩,想必此园很有看头,于是在我亲戚的带领下也参观了一次豫园。

 

豫园前的九曲桥墩湖心亭

穿过热闹的豫园商城和九曲桥,眼前美丽的景色出现在眼前,好一个幽静的去所!

豫园原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告退还乡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万历五年(1577年)修建,历时18年之久。

据说,这座宅第式私入园林,是潘允端为了“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供其父母安享晚年而建的。

现在的豫园占地30多亩,园林布局风格鲜明,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精美典雅的特点。

豫园“奇秀甲东南”,荟萃了我国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精粹,被冠之为园林明珠,为我国江南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被世人誉为“奇秀甲东南”。

豫园整个以蜿蜒起伏的白色龙墙来分隔,即四飞龙。

墙上的龙头高昂,腾挪涌动、栩栩如生,真是十分少见!

尤其是,在两条龙之间,两个龙头睁眼相对,中间一颗明珠生辉,此为“双龙抢珠”。

豫园的精华当数“大假山””,“大假山”同时也是全园的最高点,此为明代的遗物,是目前江南现存最完好的明代黄石假山,系出于叠石名家张南阳之手。

“大假山”高约10多米,层峦叠嶂、气势雄伟,是由2000多吨武康黄石堆叠而成。

“大假山”以小见大、以假乱真,虽为人作,也宛若天成。

 

豫园内长廊豫园隔水花墙

穿过龙墙,我们就到了“点春堂”。

“点春堂”,因取之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翠点春妍”而得名。

“点春堂”景区以池塘和假山取胜。

豫园中最精彩的就是玉华堂前那座大名鼎鼎的“玉玲珑”。

  据说,豫园的“玉玲珑”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和杭州花圃的“皱云峰”被合称为江南园林中的“三大名石”,是宋徽宗为建皇家园林令专人到江南采购奇石的遗物。

有人曾用“绉、瘦、漏、透”这四个字来形容它,颇为形象。

据说,在玉珑玲上有72个洞孔,如果在下面烧香,上面就会缕缕冒烟,假如从上面浇水,“玉玲珑”的下方会哗哗流水,堪称一绝。

  豫园与园外九曲桥、荷花池、湖心亭共同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画面,有“城市山村”之誉。

现在,我已是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景观园林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了。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拜读了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作《豫园记》,方知道其字仲履,号充庵,上海人,明左都御史恩之次子。

万历五年(一五七七)自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官归,筑“豫园”。

嘉庆《上海县志》云:

“‘豫园’在恩第西,潘允端构以娱亲,今为城隍庙西园”。

落成当在万历十年(一五八二)前后。

加上“垂二十年,屡作屡止”,前后共计二十五年。

“园东面,架楼数椽,以隔尘市之嚣。

中三楹为门,扁曰:

‘豫园’,取悦老亲意也。

”这是豫园建筑的起因及意图。

“人境壶天”“寰中大快”“玉华”“玲珑玉”“鱼乐”“涵碧”“履祥”“乐寿堂”“充四斋”“五可斋”“凫佚”“南山”“介阁”“醉月楼”“征阳”“纯阳阁”“留春窝”“玉茵”“关侯祠”“山神祠”“挹秀”“大士庵”“留影亭”“会景堂”“雪窝”“容与堂”“颐晚楼”“爱日”……等近三十余处各具风格的景观。

整个豫园号称七十余亩,后经考证,实际只三十七亩。

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豫园经历明、清、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修复,通过豫园这个缩影,对我国的园林历史观有了更多的理性的了解: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

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

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

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

全园可分四大景区,呈现不同特色,构思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

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

“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

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

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

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

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

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

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

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

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

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

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

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

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

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

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

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

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

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

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

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

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

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

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

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

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

1961年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

豫园对外开放后,仍不断进行修缮。

1956~1961年大修时,限于当时财力物力,玉玲珑景点虽恢复了玉华堂、会景楼等建筑,但园林仍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林格局遭损。

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丝洞及万花楼前小假山花墙出现险情,经区政府批准,拆卸险墙二处按原样修复。

同时,改变了与古园林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调整了花木布局,扩建了东园门等。

共计完成大的和较大整修项目23项,零星小项目上百项。

1986年3月,区政府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

聘请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达峰,参照清乾隆时期的豫园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特点,进行设计、指导。

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园东部景区,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周围景点。

这一区域历来受破坏严重,修复工程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环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廊。

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

第三期工程修复内园古戏台。

内园古戏台因周围居民居住,长期重门深锁,无法对外开放。

区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动迁13户居民、2家企业,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间动工修缮古戏台,并新建两侧双层清式看廊。

重放光彩的古戏台,建筑宏敞,藻饰精美,画栋雕梁,使豫园增添了一个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点。

陈从周题名为“曲苑”。

1989年发现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区政府决定立即抢修,花费50万元,当年调换了被蛀空的梁柱。

1993年,外观采用仿明清建筑形式、内部具有现代文物保护设施的文物楼动工兴建,加强园内文物的保护工作。

今豫园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

豫园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60年代初,陈云、陆定一、郭沫若、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园游览,有的留下墨宝,成为珍贵文物。

80年代来园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日益增多。

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江泽民、吴学谦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

10余年来,豫园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西部景区

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

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

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

大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

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

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

”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

三穗堂南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成为豫园外景点。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

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

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

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

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

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大假山、挹秀亭、望江亭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

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

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

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

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

“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

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

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

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400多年中,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

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

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

昔重阳节时,游人来此登高望远,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元代铁狮仰山堂东游廊口,有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

座上各有款识:

“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仓库内,修园时移置此。

渐入佳景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

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

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

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西园庙产转属饼豆业公所,并经大规模修葺,建筑构造精萃,幽静峻洁。

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

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

此系后增建。

万花楼花神阁遗址,改建西园后称“万花深处”,西园胜景之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饼豆业公所重建,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仅存一楼。

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后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

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

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复廊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

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

此意出自《世说新语》: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二条。

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

两宜轩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

点春堂、和煦堂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间。

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

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设城北指挥部。

现为仅存的小刀会起义遗址。

堂内陈列着小刀会起义军用过的武器、自铸的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宴请演唱和岁时祭供之处。

打唱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

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体飘逸洒脱。

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

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

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

和煦堂与点春堂东部假山上有座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深邃。

抱云岩上有小楼,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

登快楼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

延爽阁画栋垂檐,精致错落。

点春堂北有藏宝楼,上下各5间。

东有静宜轩、听鹂亭。

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景,早已毁弃。

东部景区

玉玲珑、玉华堂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1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甲品。

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玉华堂原为潘允端书斋,清道光年间重建,改名为香雪堂。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机炸毁。

1959年重建,仍名玉华堂。

堂内现按文人书房布置,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家具。

积玉水廊、积玉峰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

积玉峰玲珑剔透,原在也是园内,1956年移到豫园。

池西及玉华堂前后,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

会景楼、九狮轩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

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1959年重修豫园时,拆去民宅,凿池垒石,池北筑轩,名“九狮轩”。

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中部景区

得月楼、绮藻堂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

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

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

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

清代上海人王萃龠禾一副描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

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

堂内装潢美观,别具一格。

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

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

“人境壶天”。

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织亭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

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业公所为纪念古代纺织家黄道婆而建。

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

浣云假山位于得月楼北,1986年重修豫园时以太湖石堆砌。

山有临流石径,依山脉迂回曲折而上。

山洞内有清泉,登得月楼隐约可闻泉水声。

陈从周题识“浣云”。

藏书楼又名书画楼,位于得月楼对面,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

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设豫园书画善会,上海知名书画家常来雅集。

现楼上辟为海派书画陈列室。

内园景区

豫园环龙桥向南,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

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

内园面积仅2亩余,但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静观大厅亦称“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造得雕栋画梁,轩昂高敞。

堂面阔5间,进深3间,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静观”和“灵沼峙”两块贴金匾额。

静观之名,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

大厅对面奇峰林立,堆叠多姿,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

据说静静观之,能辨出100多种动物形象。

石峰间有许多百年古树。

静观东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两侧曲廊回绕,树荫蔽日,修竹潇洒挺拔,环境幽深。

观涛楼位于静观大厅西南侧,又称“小灵台”,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清时为城东最高建筑物。

昔年在此登高可观赏“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

还云楼、延清楼面对静观大厅,东西相连,为串楼形,并可通向观涛楼和船厅,还云楼内横匾“还云”,为清末上海名绅姚文题识。

还云楼原为上海钱业公所产业,豫园、内园屡遭战火破坏,而此楼却免遭劫,大有“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袖中”之感。

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

亭内一匾“灵木披芳”。

可以观位于静观大厅东,小型方厅,精致幽静,炎夏时分外凉爽。

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内园历史。

船厅出耸翠亭而上是船厅,虽筑于假山上,但周围用瓦片小砖铺地,成波浪状,仿佛舫于涛中行,其构造为园林建筑所罕见。

九龙池位于内园静观大厅东南,池内砌湖石,东西两壁隙间中藏4个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4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

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1974年移建于此,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

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顶部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

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符合声学原理,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

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

戏台对面设贵宾嘉座,均为清代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共有200个座位。

环境典雅,古趣盎然。

  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我对我国历代名园的艺术特点、建筑风格以及相关环境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对如何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建筑传统;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思想、伦理、道德、艺术中的好东西,并结合现代先进景观理念,走自主创新道路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我以为学校培养我们学习系统的我国园林建筑历史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对于提高我们专业的学习水平的是大有帮助的。

同时我想:

做为一名进士出身且当过官的归隐人为“愉悦双亲,颐养天年”而“一意充拓,地加辟者十五,池加凿者十七,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时奉老亲觞咏其间,而园渐称胜区矣”。

可见其孝心感动天地,执着可嘉!

又“第经营数稔,家业为虚,余虽嗜好成癖,无所于悔……”可见建此园花费之巨,维护之艰难!

每读此文再三,真是感慨万千!

我又想:

在没有旅游产业的古代,一个名园的筑建与维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何其之艰难,更被古人称之为败家之兆!

我为我能出生在今日中华民族腾飞之时,并以能学习景观园林专业而感到庆幸!

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地学习,刻苦地钻研。

只要能为装扮自己美丽的祖国,只要能为改善中华民族人居休憩环境尽一份力量,就算是少了一点玩乐,少了一点享受,我想也是十分值得的!

古代士人、隐士为了孝敬自己的双亲,为了追求美好的人居环境,都能克服万难,为后人留下了人文景观园林艺术的奇葩。

我们更应该以我们中国人的博大情怀和聪明才智,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景观设计市场上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时间:

2005.05.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