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06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疲劳试验-大纲Word下载.doc

这表明当所加交变应力降低到这个水平数值时,试样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

因此将水平部分所对应的应力称之为金属的疲劳极限,用符号σR表示(R为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称为应力比)。

若试验在对称循环应力(即R=-1)下进行,则其疲劳极限以σ-1表示。

中低强度结构钢、铸铁等材料的S-N曲线属于这一类。

实验表明,黑色金属试样如经历107次循环仍未失效,则再增加循环次数一般也不会失效。

故可把107次循环下仍未失效的最大应力作为持久极限。

另一类疲劳曲线没有水平部分,其特点是随应力降低,循环周次N不断增大,但不存在无限寿命,如图1(b)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常根据实际需要定出一定循环周次(108或5×

107…)下所对应的应力作为金属材料的“条件疲劳极限”,用符号σR(N)表示。

(a)(b)

图1金属的S-N曲线示意图

(a)有明显水平部分的S-N曲线(b)无明显水平部分的S-N曲线

2.S-N曲线的测定

(1)条件疲劳极限的测定

测试条件疲劳极限采用升降法,试件取13根以上。

每级应力增量取预计疲劳极限的5%以内。

第一根试件的试验应力水平略高于预计疲劳极限。

根据上根试件的试验结果,是失效还是通过(即达到循环基数不破坏)来决定下根试件应力增量是减还是增,失效则减,通过则增。

直到全部试件做完。

第一次出现相反结果(失效和通过,或通过和失效)以前的试验数据,如在以后试验数据波动范围之外,则予以舍弃;

否则,作为有效数据,连同其他数据加以利用,按以下公式计算疲劳极限:

式中m—有效试验总次数;

n—应力水平级数;

σi—第i级应力水平;

vi—第i级应力水平下的试验次数。

例如某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共14根试件。

预计疲劳极限为390MPa,取其2.5%约10MPa为应力增量,第一根试件的应力水平402MPa,全部试验数据波动如图2,可见,第四根试件为第一次出现的相反结果,在其之前,只有第一根在以后试验波动范围之外,为无效,则按上式求得条件疲劳极限如下:

σR(N)=(3×

392+5×

382+4×

372+1×

362)=380MPa

图2增减法测定疲劳极限试验过程

(2)S-N曲线的测定

测定S-N曲线(即应力水平-循环次数N曲线)采用成组法。

至少取五级应力水平,各级取一组试件,其数量分配,因随应力水平降低而数据离散增大,故要随应力水平降低而增多,通常每组5根。

升降法求得的,作为S-N曲线最低应力水平点。

然后以其为纵坐标,以循环数N或N的对数为横坐标,用最佳拟合法绘制成S-N曲线,如图3所示。

图3S-N曲线

三、疲劳试验机及疲劳试样

1.疲劳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有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电磁谐振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液伺服等,本实验所用设备为MTS810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图4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

图4所示的是MTS系列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原理图。

给定信号Ⅰ通过伺服控制器将控制信号送到伺服阀1,用来控制从高压液压源Ⅲ来的高压油推动作动器2变成机械运动作用到试样3上,同时载荷传感器4,应变传感器5和位移传感器6又把力、应变、位移转化成电信号,其中一路反馈到伺服控制器中与给定信号比较,将差值信号送到伺服阀调整作动器位置,不断反复此过程,最后试样上承受的力(应变、位移)达到要求精度,而力、应变、位移的另一路信号通入读出器单元Ⅳ上,实现记录功能。

2.疲劳试样

疲劳试样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和尺寸主要决定于试验目的、所加载荷的类型及试验机型号。

现将国家标准中推荐的几种轴向疲劳试验的试样列于图5至图10,以供选用。

图5圆柱形光滑轴向疲劳试样图6漏斗形光滑轴向疲劳试样

图7漏斗形轴向疲劳试样图图8矩形光滑轴向疲劳试样

图9圆柱形V形缺口轴向疲劳试样

图10矩形U形缺口轴向疲劳试样

以上各种试样的夹持部分应根据所用的试验机的夹持方式设计。

夹持部分截面面积与试验部分截面面积之比大于1.5。

若为螺纹夹持,应大于3。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本实验在MTS810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样形状与尺寸如图8所示。

1.领取试验所需试样,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的原始尺寸。

表面有加工瑕疵的试样不能使用。

2.开启机器,设置各项试验参数,

3.安装试件。

使试样与试验机主轴保持良好的同轴性。

4.静力试验。

取其中一根合格试样,先进行拉伸测其σb。

静力试验目的一方面检验材质强度是否符合热处理要求,另一方面可根据此确定各级应力水平。

5.设定疲劳试验具体参数,进行试验。

第一根试样最大应力约为(0.6~0.7)σb,经N1次循环后失效。

继取另一试样使其最大应力σ2=(0.40~0.45)σb,若其疲劳寿命N<

107,则应降低应力再做。

直至在σ2作用下,N2>

107。

这样,材料的持久极限σ-1在σ1与σ2之间。

在σ1与σ2之间插入4~5个等差应力水平,它们分别为σ3﹑σ4﹑σ5﹑σ6,逐级递减进行实验,相应的寿命分别为N3﹑N4﹑N5﹑N6。

6. 

观察与记录。

由高应力到低应力水平,逐级进行试验。

记录每个试样断裂的循环周次,同时观察断口位置和特征。

7.实验结束,取下试件。

清理实验场地,试验机一切机构复原。

8.根据实验记录进行有关计算。

将所得实验数据列表;

然后以lgN为横坐标,σmax为纵坐标,绘制光滑的S-N曲线,并确定σ-1的大致数值。

报告中绘出破坏断口,指出其特征。

五、思考题:

1. 

 

疲劳试样的有效工作部分为什么要磨削加工,不允许有周向加工刀痕?

2. 

实验过程中若有明显的振动,对寿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 

若规定循环基数为N=106,对黑色金属来说,实验所得的临界应力值σmax能否称为对应于N=106的疲劳极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