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21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docx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下期中考试

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题

题号

得分

总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决定十月革命采取暴力革命的主要因素是:

()

A.俄国的落后

B.长期的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俄国没有合法斗争的条件

C.临时政府继续参战

D.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3.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因素是:

()

A.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B.列宁《四月提纲》的指导作用

C.布尔什维克取得苏维埃中的多数D.人民群众掀起新的革命浪潮

4.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5.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B.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6.苏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比,类似之处是:

()

A.实行贸易垄断B.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C.取消自由贸易政策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7.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在矛盾B.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D.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8.对苏联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9.下列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

B.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帝国主义在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C.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所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D.德国和日本受到限制,而美国则成为该体系的主导国家

10.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

“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

A.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B.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再次重演

C.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

D.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

1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该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一战后,美国在下列哪一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没起着关键作用:

()

A.欧洲经济的复兴和赔款问题B.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C.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D.远东太平洋地区秩序的确定

13.美国总统胡佛对其继任者实行工业复兴法极为不满,称之为法西斯行径。

这番话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B.规定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了政府干预手段调节工业生产D.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14.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因素是:

()

A.民族复仇情绪的滋长B.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

C.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权统治D.法西斯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

()

A.它有利于法西斯国家得到经济、军事援助

B.它模糊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

C.它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它不给予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16.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同盟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D.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18.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企图以经济制裁来约束日本,不想过分刺激日本,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

()

A.美国认为当时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日本

B.美国认为有华盛顿体系的制约,日本不敢擅自违背

C.美国正准备参加对德作战,无暇顾及日本

D.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没有触及美国的利益

19.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0.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更多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21.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是:

()

A.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B.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C.贷款投资帮助德国经济恢复D.拒绝加入法国的安全保障体系

22.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不一致的是:

()

A.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B.德国赔款问题

C.限制德国军备问题D.日本归还中国胶州湾问题

23.根据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了爱尔兰南部享有自治权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24.丘吉尔说:

“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

”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军队B.苏德战场是抗击德军的主战场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三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

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三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一一余粮的自由支配也

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一一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

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一一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②材料二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③材料一与材料三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④通过材料四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的?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邻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她而不

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一一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

利;无论道路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

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一一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①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

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

为什么?

 

②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分别?

 

③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

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政策。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

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

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一个地

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

材料三广岛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

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

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

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

请回答

①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要求: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②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三、问答题:

本大题三小题,其中29题12分,30题14分,31题13分,共计39分

29.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30.结合史实,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存在着哪些内在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与二战的爆发有何关系?

美国是怎样利用这些矛盾在亚太地区抵制日本势力的?

结果怎样?

 

31.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

”结合你对“二战”起因和英法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列宁主要强调的是一战对加快革命爆发的作用,它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2.【答案】B【解析】暴力革命的手段是由俄国的国情造成,俄国是沙皇专制制度,缺乏民主。

3.【答案】A【解析】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导致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原因是临时政府继续从事一战。

4.【答案】C【解析】通过排除法得出,其中①②的说法是错误。

5.【答案】C【解析】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看所有制的构成,苏俄虽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但占主体的仍是公有制成份,而这是通过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现的。

6.【答案】D【解析】二者在具体形式上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

7.【答案】D【解析】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发展、高涨都是由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引起的,每次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出现新一轮的民族解放运动。

8.【答案】B【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三十年代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9.【答案】A【解析】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秩序,不时全世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美国仅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

10.【答案】A【解析】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其目的是攫取世界霸权,英国是世界霸主,且掌握着海上霸权,美国强调海洋上的航行自由,旨在谋求制海权。

11.【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能体现的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新瓜分。

12.【答案】C【解析】欧洲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欧洲几个大国英、法、德之间的协调,美国当时在欧洲仍推行孤立主义政策。

13.【答案】C【解析】胡佛对经济危机的处理采取的仍是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涉资本家的事务,由此可知。

14.【答案】C【解析】A.B.D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因素,不符合意大利、日本)

15.【答案】B【解析】三十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的矛盾,面对侵略,美国以“不向发生战争的双方出售武器”作为标准,使正义的反法西斯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援助,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得它们没有受到有力的遏制)

16.【答案】B【解析】三个法西斯强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英法美是既得利益者,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正是他们的绥靖使法西斯势力日趋嚣张)

17.【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能力。

A项为英美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进行打击;B项为英美盟军从西欧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D项英军在北非同德意军队较量,不存在与苏军夹击德军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18.【答案】A【解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形势吃紧,法西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时期,欧洲反法西斯国家面临重大威胁,美国正加紧援助各国抗徳。

19.【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美国的冲击,但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结合选项,ABC的表述都有错误。

20.【答案】C【解析】在三十年代危机的影响下,各国都进行政策调整,其中以罗斯福新政最为典型,其开辟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起到了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作用。

21.【答案】A【解析】英国“势力均衡”政策主要在欧洲推行,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的,旨在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22.【答案】A【解析】英美都企图通过控制国联达到称霸的目的,由于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控制国联,最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国联为英法操纵。

23.【答案】B【解析】根据“威斯敏斯特法”的内容可以得出。

24.【答案】C【解析】主要强调“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

25.【答案】C【解析】C是根本保证,ABD都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二、材料解析题

26.【答案】①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国家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

目的在于使消费趋于平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4分)

②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他忽视了当时俄国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

经济困难、农民不满等等。

(3分)

③手段目的相同:

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但它们的历史条件、措施和结果等方面都不相同。

(3分)

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不断地改革。

(2分)

【解析】该题属于混合型材料解析题,第一问要依据材料作答,不能照抄课文内容。

第二问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原因。

第三问要对二者从总体上进行比较。

第四问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在全面、正确理解上述几段材料实质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理论性的认识。

27.【答案】①张伯伦:

是在德国提出对捷克的领土要求,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的情况。

丘吉尔:

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

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5分)

②张伯伦:

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为当时英国没有直接受到法西斯的进攻,同时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

丘吉尔:

坚决抵抗侵略,因为德国在灭亡波兰后,没有去进攻苏联,而是进军西、北欧,把矛头对准了英法。

(4分)

③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丘吉尔的抵抗侵略只是在牺牲小国利益还不能保住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被迫与德国相抗衡。

(3分)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结合不同时期英国的处境去寻找二人言论不同的原因,再结合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论。

28.【答案】①观点:

战略轰炸;美国海军的优势;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多种因素的综合;日本经济上的弱点;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投放原子弹。

(7分)

②日本战败是世界多股反法西斯力量综合的结果,是决定性因素。

美、苏、中的力量或步骤都只是综合力量的因素之一。

美国力量决定论忽视了中、苏力量的重要作用,苏军力量决定论同样忽视了中、美力量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全面的。

至于美国投放原子弹决定论则是更为荒谬,投放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美国人员的伤亡,其结果是使许多日本平民成为原子弹的无辜受害者,是不人道的。

(5分)

【解析】本题为综合评价类,主要考查对史料的概括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问按论述层次进行提炼。

第二问必须先有一个综合概括,然后逐条分析其不足之处。

三、问答题

29.【答案】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后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并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到处侵略扩张,世界形势朝战争方向发展。

(4分)

根源:

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两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②德意日三国历史上都有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传统。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英法美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而德意日则是受制者,引起了它们的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

(4分)

影响:

①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被侵略国家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反对法西斯威胁作为主要任务,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英法美帝国主义起初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后来逐渐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被逐渐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结束,最终导致第二次大战的爆发。

(4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对第二问引起变化的根源要全面考虑,有历史传统,现实因素等。

对第三问,要联系30年代后到二战前这一段时间的有关史实进行概括、归纳。

30.【答案】存在的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理,激起了德国的抵触和群众的痛恨心理,致使希特勒利用这一矛盾上台,以军事手段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英法在对德问题上和称霸欧洲方面存在着矛盾;美国与英国、日本之间在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上矛盾重重。

③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英法日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同时在战后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6分)

与“二战”的关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以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基础,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的战后统治秩序。

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复苏,军国主义复活,日本法西斯势力上台,帝国主义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导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一步步突破“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4分)

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势力的抵制:

在亚太地区美国一度成功地抵制了日本势力的扩张。

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的签订,埋葬了英日同盟;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使日本的海军受到限制;《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1940年,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危及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为了抵制日本,美国对日实行部分禁运,继而又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财产,日本决定报复美国,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5分)

【解析】答好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概括出该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

明确了这点,再论述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与二战爆发的关系,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二问要注意用史实概括。

第三问要从华盛顿会议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美日之间的斗争等方面去考虑。

31.【答案】丘吉尔的话有道理。

(1分)

二战的爆发同一战一样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战争的直接责任者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

但在战争爆发前,英法美苏等大国如果及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采取共同的措施”或许能制止这场战争,至少可以缩小战争的范围,减少战争的损失,也许“灾难”永远不会降临。

(3分)

下面可以从英法美苏参战得到一些认识:

英法两国对法西斯侵略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挑起战争,英法自食其果,法国沦亡,后来英国参战得以自保。

(2分)

美国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在法西斯侵略嚣张时,美国的中立法无疑是给了侵略者一颗定心丸,使其肆无忌惮的发动战争。

(2分)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促成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问题上,做的工作不够,特别是当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随即把矛头指向波兰,战争一触即发,苏联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该条约对保证自身安全,推迟苏德战争爆发是必要的。

但在客观上造成了坏的影响,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为德国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

(2分)

上述四国的表现,说明了这些国家具有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的短见,尽力避免卷入战争以自保,到后来各国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整个世界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

(2分)

【解析】本题为分析说明题,首先在对史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丘吉尔的观点作点评。

然后结合二战的起因分析丘吉尔观点的合理成份,最后从四国的具体情况分别阐述。

审定意见:

可以采用。

审稿人:

邓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