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89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docx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

10个故事:

可作准则的言与行

正蒙学堂大道知行知行君2016-08-1014:

24

我要分享

0

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

《世说新语》第一篇“德行”,所讲的是魏晋时期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南朝刘义庆等编著。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知行君特意选录“德行第一”中的十个小故事,为您详细解读。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一则

【原文】周子居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译文】周子居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没有见到黄叔度,鄙陋吝啬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财富为人所知,有些人通过权势影响别人,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而有些人仅以内在的修养与学识,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黄叔度就是后一种人。

黄叔度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

周乘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这是因为黄宪(黄叔度)让周乘(周子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第二则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文】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彼此争执不下,就去请教祖父陈寔。

陈寔说道:

“元方和季方的功德相当,难分伯仲啊!

解读:

人们习惯了评比权势、财富、功绩、名誉,借此评出一个人的优劣高低。

这些东西属于有形的可掂量的,确实是可以比。

但道德是无形的,且包含十分复杂的东西,又怎能比出谁高谁低呢?

道德品行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受制于内在的成分多,显露于外在的成分少。

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倾向、主观能动性、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综合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行。

对于这些内在的抽象因素,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予以评判的。

陈太丘正是深明这一道理,才发出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的感叹。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三则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现在快要死了,你还是走吧!

”荀巨伯道:

“我不远千里来看望你,你却叫我离开。

损害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敌寇到了以后,对荀巨伯说:

“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何方壮士,竟敢独自留下?

”荀巨伯回答道:

“朋友有病,我不忍弃他而去,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他的。

”敌寇听了互相议论说:

“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入侵了有道义的国家。

”于是撤军回去,全城也因此得到保全。

解读

危难时刻逃命自保,这是人的本能。

朋友既已病重,自己留下来也于事无补,那抛弃朋友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就说,如果荀巨伯逃走,根本无可非议。

但他不顾自己性命而留了下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在过于理智的人看来,荀巨伯的做法可能是愚蠢的。

然而,对于以情意为重的人来说,荀巨伯这么做却是英雄之举。

因为,人难得的不是在顺境中为朋友做点什么,而是在逆境中与友人共患难。

这不关乎理智,而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意志和他对道义的坚守。

荀巨伯把情义看得比理智、自己的性命还重,他的人格魅力由此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四则

【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译文】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嗣宗(阮籍)言谈最谨慎,每次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从来不褒贬别人。

解读

阮嗣宗生活的年代,正值魏国末期。

那时候,晋文王擅自专权,独揽朝政。

那些对晋文王不满的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在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的晋文王面前,阮嗣宗不是不会评论他人的长短,而是竭力避免是非曲直,以求自保。

虽说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但阮嗣宗这一做法却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无论处在什么年代,与人交往时都应该谨慎说话少论他人长短。

说话直接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在交际中学会说话,不说他人坏话着实很重要。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五则

【原文】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

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

或讥之曰:

“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

“损有徐,补不足,天之道也。

【译文】梁王司马肜和赵王司马伦都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

中书令裴楷请求这两个封国每年拨出几百万租税钱,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

有人责备他说:

“为什么向人乞讨钱财来施行恩惠?

”裴楷说道:

“破费有余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解读

老子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一切事物,唯有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有发展的可能。

一旦有一端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爆发。

裴楷的回应其实指出了一个玄妙的自然法则。

然而,裴楷敢于做出这种看起来像是乞讨的行为,除了因为他深知这一自然法则,更是因为他具有正义的品性。

他个人并不爱财,生活中他也不追逐豪奢的消费,而是过着俭朴的生活。

但当他跟权贵打交道时,总会时不时向对方索要衣服、车马之类的财物,过后施舍给穷人。

他这么做没有个人目的,而仅是出于他的正义和理想。

第六则

【原文】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

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译文】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态,便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送给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

顾荣说:

“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后来遭逢战乱,过江避难,每遇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

问他是什么原因,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解读

给予他人恩惠,不在于恩惠的大小,而在于是否雪中送炭,是否尊重他人。

也许,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自然的举动,会给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而最后,因为这小小的帮助,自己也受惠于他人更大的回馈。

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顾荣用一份烤肉,换取自己的性命。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结交权贵才会对自己有好处。

其实,心怀善意,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于他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莫大的扶持与安慰。

反过来,被你帮助过的人,即便是身份卑微的小人物,有朝一日可能也会帮上你的大忙。

损有徐补不足天之道也(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七则

【原文】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译文】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

“褚季野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中的喜怒哀乐就如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冷暖阴晴全都明白。

解读

谢安称赞褚季野的话,是说褚季野话少而内心通透,能够看清世事。

与谢安对褚季野的评价类似,桓彝也说:

“褚季野皮里阳秋”。

意思是说褚季野口头上虽然不评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但是他肚子里却装有一部《春秋》,自有是非褒贬的标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而很多人也往往不愿意错过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然而很多时候,说出自己的意见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不过是图口舌之快。

适当的沉默,是聪明之举。

这样做,一来可以避免祸从口出,得罪他人。

二来可以在别人对自己议论时留一份平心思考。

由此可知道哪些话是听都不要听的,哪些话需要象征性地应对,哪些话是真正有利于自身的。

在理智的思考过后,仍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总之,不急于表现自己,不与他人争一时高下,是一种低调的聪明。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褚季野,保留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随波逐流,更不人云亦云。

第八则

【原文】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

“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

“我常自教儿。

【译文】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太傅谢安道:

“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

”谢安回答说:

“我时时都在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

解读

谢安的夫人擅长言教,动动嘴皮子,讲—些大道理,以为就是教育了孩子。

其实,言教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这是因为实施言教的人,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这样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效果肯定不会太深刻。

身教却不同,实施身教的人,虽然理论较少,但是他将教育的想法和内容,全都落实在一言一行上,并让孩子看到了切实的教育效果,不用多说,孩子自会心领神会。

赶着人走路,不如领着人前进,这就是谢安所倡导的教育方式。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将自己的子女早早地送进学校,在这些父母看来,尽早地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才能避免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怎样做人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且前者往往在学校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这就需要发挥家长父母的作用。

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九则

【原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王恭从会稽回来后,同宗的王忱(王大)去看望他。

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

“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

”王恭没有说什么。

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忱。

他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

后来王忱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

”王恭回答说:

“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解读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过河,不过饱腹。

”鹪鹩停在整片森林,要筑巢也不过占用一棵树而已,整片森林对它没有用;鼹鼠从一条河里经过,能带走的水也不过一肚子而已,整条河流对它也没有用。

所以,鹪鹩也好,鼹鼠也罢,只需要取自己需要的部分,不可有霸占之心。

王恭说他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

人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适当地索取是必要的,但要知足。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欲念太深,只顾索要,不知满足,想得到的东西太多而能力无法兼顾,所以纠结、愤怒、不幸福。

这时候,就要多向王恭学习了。

第十则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陈遗)就(把它)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侵入吴郡,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

军队溃散,逃到山林沼泽中,(没有粮食吃)大多数人都饿死了,只有陈遗依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心的报答。

解读

陈遗得救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因为他养成了良好的孝行习惯,而有句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说,陈遗得救,是有前后关联的因果关系的。

很多人也有孝心,也行孝,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像陈遗一样在关键时刻成为因孝得福的幸运儿。

陈遗的幸运是有缘由的。

他行孝不在于一天或一时兴起,而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出战前还想到母亲,由此带上了干粮,救了自己—命。

转自|“大道知行”(微信ID:

dadapzhixing)

相关阅读:

 世说新语德行为人处世

·朱高正讲《近思录》:

人一定要通过学圣贤来积蓄德行 2016.05.13

·朱高正讲《近思录》:

德行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2016.05.06

·智渡法师:

以戒为师德行增 2016.04.08

·孔子的叮咛:

交友一定要注重人的德行 2016.02.02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

恭敬之人必有德行 2016.01.05

分享到: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二维码

∙领英分享

热门推荐

∙一万菩萨绕清凉不退心队欢喜朝台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