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06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整版教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泊烟渚”、“夜行”、“忽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

2.释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全诗。

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移舟:

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

划船靠岸。

烟渚: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

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

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

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师: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师: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

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4.师: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

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作业设计

背诵《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全班一起背诵。

二、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2.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感知雨骤,探索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指名读。

(指导发音“遮”、“卷”)

3.再指名读。

(出示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教师范读。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5.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五、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师: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

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

(学生发言。

)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

(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

)下雨前遮住了吗?

(没有。

)你是从哪看出的?

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

)从哪里感受到?

(“乱”字。

)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

(雨急。

)急到什么程度?

乱到什么程度?

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

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

(突然狂风大作。

)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

(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雪来得快,下得大。

)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六、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天和水美丽雨景

 

第3课时

一、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

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课件展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

请看屏幕: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

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

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

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

上阕的意思是: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的意思是: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师:

孩子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

还会有谁在说?

师:

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

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师: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

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

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师: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五、联系生活,内化情感

1.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田园词?

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

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

说一说。

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师:

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3.课文小结: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读音韵     解词意             

 入词境    悟词情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周菊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吧!

 

二、复习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

引用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

1.练一练:

判断说明方法。

练一练: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特左右。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三、熟读课文,探究新知。

1.小侦探

①寻找课文中含有说明方法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

找对了吗?

③尝试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2.交流分享:

①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地说明了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和地球一样,被冰雪封冻着。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地说明了地球与火星自转一圈的时间以及各自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倾角,从而知道了火星与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被冰雪封冻着。

总结: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和地球一样,被冰雪封冻着。

③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

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才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

让我们知道了人们之前的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

四、科学家是怎样判断火星有没有生命呢?

人类和生命存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1.火星水汽含量极少

2.大气层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

3.表面温度低没臭氧层

五、总结,延伸。

科学的探究永远不会停止,期待你的崭新发现。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请阅读《生命的奥秘》一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的思考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习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品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文字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深受爱戴;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说说:

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1)指名发言,引导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教师导言:

这简短而朴实的一句话是对鲁迅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追随周晔的回忆,到具体事件中去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

二、继续学文,认识人物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谈《水浒传》

句子: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品析:

伯父的动作、表情、语言。

理解:

伯父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体会:

伯父的宽厚慈爱,含蓄风趣。

感受:

伯父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2)笑谈“碰壁”

句子: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练习:

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伯父这句话中的含义。

a.“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没有一点儿民主和自由。

b.“碰壁”是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体会: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以及其语言的含蓄、幽默。

抓住“笑”,感受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3)救助车夫

引言:

伯父为什么会痛恨旧社会呢,也许能从车夫身上找到答案。

快速朗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了解车夫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解读“饱经风霜”,想象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认真朗读文中关于救助车夫的情景描写。

a.找出文中的九个动词,体会伯父的细心,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b.图文结合,感受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解读回到家后伯父的表情、动作——“严肃”“叹气”。

a.想象伯父当时的心理活动。

伯父由车夫生活的困苦,想到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想到了旧社会的罪恶。

伯父知道根源所在,却无力解除人民的苦难,因而脸色变得严肃。

b.体会伯父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4)关心女佣

学生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交流。

通过对比,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在板块教学过程中,教师逐个事件加以小结,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后,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认识与体会)

三、课堂小结

1、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1)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部分描述,表现伯父的精神品质。

(2)全文脉络清楚,先果后因,篇末总结人物品质,呼应开头,点明文章的主题。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交流:

学了这篇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教师总结:

是的,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对旧社会是那么痛恨,对劳动人民又是那样深切热爱。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刻含义。

四、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2、小练笔:

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模仿课文的结构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受爱戴(果)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青少年

为自己想得少谈“碰壁”——痛恨旧社会

为别人想得多救助车夫——同情关心劳动人民(因)

关心女佣——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少年。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复习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

请打开练习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胯下、所谓、刺猬、一柄  一望无际  无穷无尽

师:

请同学对照前边的大屏幕检查一下你写的词语,对的打对号,错的改过来。

师:

订正词语,齐读

师:

上节课,我们从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了他的健康可爱,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相处这一段,进一步感受他的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

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

2分钟限时默读相处这段,边听边想:

这一段具体描写了闰土的那几件事?

师:

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师板书:

雪地捕鸟 看瓜刺猹 海边拾贝  看跳鱼儿

师: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件稀奇事,去感受一下闰土生活里无穷无尽的乐趣。

请大家看自学提示:

1、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多读几遍,要读出感情,读出情趣;2、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师: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是那件事?

师:

你能读一读雪地捕鸟这件事吗?

师:

你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雪地捕鸟的乐趣?

师:

请闭上眼睛,师读文学生感受

师:

你们捕到鸟了吗?

都捕到了什么鸟?

师:

看来捕鸟真的很有趣,你从雪地捕鸟这件事感受得了什么?

师:

接着交流。

师:

想不想欣赏一下美丽的贝壳?

播放贝壳图片

师:

贝壳美不美呀?

谁来说一说从这件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

师:

还感受到闰土的生活怎样?

师:

谁喜欢看跳鱼儿这件事?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指名读)见过跳鱼儿吗?

想不想看看跳鱼儿?

(出示跳鱼图片,介绍有关知识)

师:

谁再说说,从这件事你又感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