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的用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66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联词的用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联词的用法.docx

《关联词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联词的用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联词的用法.docx

关联词的用法

关联词的用法

学习关联词的用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单句组合在一起,常常用一些关联词来连接。

它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指几个分句的意思并列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

又……又……既……又……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

例句:

1、天安门既高大又庄严。

二.递进关系:

指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

例:

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仅……也……要……还要……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甚至……

例句:

1、我们不仅要学好本领,而且要锻炼好身体。

2、滥用药物不但会损害心智,还会造成不可复原的脑部损坏。

3、祖父尚且参加体育活动,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三.选择关系:

两个或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个意思,表示要在这几个意思中选择一个。

例:

是……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或是……或是……

例句:

1、你是改正错误争取做好学生,还是坚持错误不改呢?

2、小明喜爱球类运动,每天清早,他不是打球,就是踢球去了。

3、我宁可给老师责罚,也不说谎,隐瞒真相。

四.转折关系:

指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跟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例:

……可是…………却……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然而……

例句:

1、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是我坚持锻炼。

2、尽管天气严寒,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泳。

3、妈妈爱静,爸爸却爱动,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五.假设关系:

指后一个分句是根据前一个分句推论出来的结果。

如: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那么……

例句:

1、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

2、如果明天下雨,旅行就要取消了。

3、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告,那么定会闯祸。

六.因果关系:

指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结果。

如: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例句:

1、我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2、由于弟弟粗心大意,因此做错了两道数学题。

3、因为志文的腿摔坏了,所以需要用拐杖来走路。

七.条件关系:

指前一个分句表示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在上述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如:

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也……

例句:

1、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2、只要多读多写,语文水平就可提高。

3、不管多少险阻,我也无惧前进。

八、承接关系:

……一……就……首先……然后…………便…………于是……

……才…………接著……

例句:

1、哥哥拟好作文大纲,才打草稿。

2、我一做好功课,便到球场踢球

小学语文总复习(句式转换)(2009-05-1408:

02:

52)转载标签:

语文总复习句式转化杂谈分类:

教学一得

一、扩句和缩句

扩句是指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加上用来表示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词语,使原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本上,更加准确、生动、鲜明。

例:

春天盛开花朵。

—(扩句)—生机勃勃的春天到处盛开鲜艳的花朵。

缩句是与扩句相反,把比较复杂的句子中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的词语去掉,只保留句子最基本的成分,使句子更让人容易理解。

例:

五年级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观看年级组足球比赛。

—(缩句)—同学观看比赛。

1、小鸟唱歌。

(扩句)

2、老师批改作业。

(扩句)

3、战士们守卫边疆。

(扩句)

4、强烈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广阔的田野。

(缩句)

5、一匹匹骏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飞快地奔跑。

(缩句)

6、繁荣的香港是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缩句)

二、“把”字句变“被”字句:

例:

他关上门。

—(把字句)—他把门关上了。

—(被字句)—门被他关上了。

练习:

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1、一群蚂蚁吃了一条大青虫。

2、解放军叔叔战胜了洪水。

3、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

三、反问句、陈述句和双重否定句之间的转换:

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它的后面用句号表示,语调一般是平的。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

反问的形式比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双重否定句是不容质疑的。

例: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四周围黑洞洞的,不会不容易碰壁。

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变换:

1、我们必须要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地学习。

2、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3、我忘不了童年的一件件趣事。

4、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5、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6、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相互转换: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

2、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4、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5、玉澜堂庭院里的海棠花开得不会不旺。

6、没有一个人不说大兴安岭的景色很美。

四、第一人称直接叙述改为第三人称间接转述:

两者的句式不同,标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有所不同,但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例:

小明对我说:

“我星期天要去北京旅游。

”小明对我说,他星期天要去北京旅游。

练习:

直接叙述与间接转述相互变换。

1、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2、小红说,她是少先队员,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3、老师告诉刘强,他曾经也犯过错,但改正了。

他叫刘强也和他一样知错就改。

4、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

“我被评为了校三好学生。

5、科利亚说:

“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6、王小明对李芳说:

“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7、鲁迅对周骅说:

“我小时候的鼻子和你一样,也是又高又挺的。

五、其他类型的转换:

1、例:

家家每到这一天,门上挂菖蒲、艾草。

—(改)—每到这一天,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

(1)我第四次到西湖畔,领略了一个“绿”字。

(2)妇女们在端午节前一天就把浸泡过的糯米,用一张张手掌般宽的竹叶包起来。

2、例:

漓江的水真静啊!

—(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1)六一儿童节的节目真精彩啊!

(2)火烧云的变化真多啊!

3、例: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改)—有了太阳,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不认真学习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2)没有铁一般的纪律,就没有如此威武的革命军队。

4、开狗洞的国家是狗国。

楚国开了个狗洞让我进去。

—(推)—楚国就是狗国。

(1)上等人访问上等的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

我最不中用,是下等人。

(2)老师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

我是六年级学生。

“陈述句换成反问句”的顺口溜是:

……怎么会(能)……呢?

难道……吗?

有“不”去一“不”,无“不”加“不”,问号别忘末尾处。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语文常识2009-06-0614:

33:

14阅读1831评论0字号:

大中小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先去掉反问词,再进行否定(加一个否定词或者减一个否定词使句子变通顺),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好。

即:

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问号,有加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必须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

比如:

“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变换陈述句:

“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反问句改陈述句习题: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

5.不耕耘怎么有收获?

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6.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7.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8.学习如登山,需要有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登上高峰。

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9.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10.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先将原句进行否定(即改成个否定句),然后加上表反问的语气词(句子一定要通顺),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

即: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比如:

“你应该去看他。

”变为:

“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习题: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6.犯了错误旦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三、否定句变反问句:

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

比如:

“他不应该看她。

”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

”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

”由此可见:

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

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

方法二:

第一步:

去即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

怎么…呢?

”第二步:

改即把“?

”号改成“。

”号第三步:

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

第四步:

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是否一样。

四、陈述句变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

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

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例如:

  他不敢不去。

(强烈)

  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的原委。

(强烈)

  没有谁不惧怕他的威严。

(强烈)

  你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

(强烈)

  他不会不同情我的。

(委婉)

  没有什么不可以。

(委婉)

  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双重否定词语来表示肯定。

例如:

    他的话不无道理。

    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他的精彩表演所打动。

    他无非是想多捞点退休金罢了。

    我虽然年轻,但未必不是你的对手。

双重否定句也就是一种语义大于肯定句的语句

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可以改为

1我不能不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练习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4、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6、这是伟大的奇观。

7、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8、我们建成了希望小学。

一、陈述句与反问句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反问句改陈述句:

1、词语的变化。

如果反问句是肯定意思,则去掉“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反问句是否定意思,则去掉“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肯定意思改为否定意思。

2、标点的变化。

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

3、语气的变化,一定要去掉疑问词。

看,海边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看,海边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二、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小红军对陈庚说:

“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小红军对陈庚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

一是改变标点,把冒号和引号改为逗号;

二是改变人称代词,把人称代词“我(们)”改为“他(她、它)”“他(她、它)们”;第二人称“你(们)”一般改为人名;

三是可以改动少量文字,有些句子中个别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他就照他的主意办吧。

三、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但句意不变。

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

“不……不”或“非……不可”等。

“否定+否定=肯定”

学好一门手艺要花气力。

学好一门手艺不能不花气力。

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就可以了。

如:

这次考试我没考好。

(陈述句)这次考试我考得太差了!

(感叹句)

再如:

这朵花很美。

(陈述句)这朵花真美啊!

(感叹句)

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

如:

他是一个好人。

这是把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所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来表示否定的意思。

变为反问句就是:

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同样这句话如果要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即可。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感叹句)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

运用拟人,可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不是的。

4.夸张:

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8.对偶:

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缩句。

1、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东西。

2、我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宝贵的时间。

3、司令员经常检查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

4、英勇的战士们击落了敌人的两架飞机。

5、英姿勃勃的卫兵认真地检查过往人员的通行凶证。

6、成片的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7、姐姐高兴得又蹦又跳。

8、洪亮的钟声在空中经久不息地回荡。

9、我激动地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10、同学们的目光全都注视着讲台后面的黑板。

11、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12、英雄的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13、工人和技术人员终于建成了横跨黄浦江的南浦大桥。

14、小明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三毛从军记》。

15、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16、小松树已经长成这片古老的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

三、把直接叙述改成间接叙述。

1、老师对我说:

“学校让你明天参加小学生座谈会。

2、一位大学教授激动地说:

“我终于看到伟大的黄河了。

3、妈妈对我说:

“今天晚上,你和爸爸先吃晚饭,不用等我。

4、王强骄傲地对我说:

“我的成绩比你好。

5、小明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

“这道题我做不出。

6、我倒了一杯茶给爷爷,爷爷夸我说:

“你真是个好孩子。

7、小男孩愁眉苦脸地问我:

“你能带我去找妈妈吗?

8、小红被大家选为大队长,她走上台说:

“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

9、小芳对小红说:

“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吧!

10、营业员把铅笔盒递给小明说:

“这只适合你用。

11、李小红问我:

“你觉得我的舞蹈跳得怎么样?

12、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四、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

2、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3、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

4、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的亲切教诲。

5、谁都是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才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天空越来越灰,水越来越臭,这难道没有我们人类的责任吗?

2、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

3、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

4、听了战斗英雄赵五的故事,谁能不被他感动呢?

5、这张画难道算得上艺术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