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74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67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docx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67单元测试人教新课标版精品

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检测题

班别姓名座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共40分)

1.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2.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我国清末状元实业家(     )

 A.李鸿章           B.詹天佑

 C.张謇             D.左宗棠

 3.2018年9月23日下午,张謇杯·2018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举办。

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身寒微,考中状元          B.主张“实业救国”

 C.创办南通博物院              D.创办大久精盐公司

 4.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

清末状元

张骞却“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结合右图判断他办的实业是( )

 A.大生纱厂        B.安庆军械所

 C.轮船招商局      D.天津电报总局

 5.被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

 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重工业为主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比较落后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7.201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右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

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8.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9.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

 

 

11.右图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的剧照。

该影片是(  )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定军山》        D.《难夫难妻》

 12.他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是剪掉辫子与清廷彻底决裂的第一人。

他是(   )

 A.孙中山        B.魏源 C.林则徐        D.严复

 1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1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15.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16.《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

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   )①谭嗣同英勇就义 ②《马关条约》的评论 ③詹天佑修建京张铁 ④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在旧社会,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

这种现象被改变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21.詹天佑针对外国人对京张铁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说:

“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  )A.对外国的蔑视精神 B.民族自强精神C.以中国为荣精神 D.立志报国精神

22.20世纪初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这种设计是应用在()上 。

A.京广铁路 B.京沪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九铁路

23.右图为建在青龙桥车站的一座人物铜像,这是

纪念科学家 ( )

 A.詹天佑  B.魏源   C.严复   D.侯德榜

24.20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

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邓稼先

25.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出现了跃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这一技术产生在      (    )

 A.农业科技B.文化教育  C.电子工业    D.化学工业

26.“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这一主张应该出自(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天演论》

27.右图这一漫画讽刺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把这

一思想介绍到中国,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的思想家是(  )

 A.严复     B.魏源    C.梁启超      D.龚自珍

28.严复介绍“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C.提高中国的思想水平 D.激发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29.“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废除科举制度

 30.图二为“科举考生看榜图”,

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末

31.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顽强的

探索。

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严复──“红三角”纯碱

 C.詹天佑──京张铁路         D.侯德榜──师夷长技以制夷

 32.下列是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   )

 ①率兵收复新疆②开办汉阳铁厂③创办京师大学堂④奏请停止科举,普遍兴办学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新式学堂的创办

3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子夜》

35.“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

 

36.2018年12月21日美丽的广州大学城新校区,隆重了举行冼星海塑像揭幕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他创作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  )

 A.《大路歌》B.《义勇军进行曲》C.《毕业歌》D.《黄河大合唱》

37.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为什么建国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还要时刻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  )

 A.知耻后勇     B.居安思危     C.学以致用   D.闻鸡起舞

38.《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  )

A.歌颂祖国山河 B.宣传抗日救亡C.追求革命理想 D.反对黑暗统治

39.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他是(    )

A.鲁迅     B.郭沫若        C.赵树理          D.丁玲

40.下列作品不属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小说是(   )

A.《小二黑结婚》 B.《李有才板话》 C.《屈原》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看图问答题:

(共20分)

41.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

创办地点在哪里?

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

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

(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2.读上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

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

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

救国的方法。

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右图人物是谁?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2)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

这一策略是什么意思呢?

 

 44.图说历史: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是谁?

 

(2)图二是他译著的代表作,观察图片中的文字信息,

请你判断是什么著作?

该著作中介绍了什么思想?

 

45.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学府有关?

它的成立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2)该学府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

辛亥革命以后,它改名为什么?

三.材料解析题(共20分)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

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票。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应该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

他曾呼吁说: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

如果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

”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

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请回答①依据材料归纳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使企业获得发展的?

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发展实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③.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走下坡路,原因何在?

④.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47、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  式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  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

说明了什么?

48.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能救国。

”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谁?

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4)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

请说明理由。

 

(5)国民政府的哪些措施使秦二爷兴办的企业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4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清朝末年的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一代代北大人满怀爱国激情,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

1918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旧称“努卯学制”)。

……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

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18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1918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请回答:

(1)北京大学建于哪年?

材料中说“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请用史实说明。

 

(2)科举制始于何时?

请你评价一下科举制度的兴废?

 

 

(3)为什么说“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四、探究题

50.学习完“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这一主题后,新世纪中学对其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四人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近代,都去外国留学过;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创新。

他们的结论对吗?

请你谈谈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19-22课参考答案

1-5ACDAC6-10ACBCB11-15CACCD16-20ADCAB

21-25DCACD26-30AADDD31-35CCBDD36-40DBBBC

答案:

41

(1)《申报》创办于1872年;主要内容:

新闻、评论、广告等

(2)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

(3)现代汉语词典等。

(5)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42答案:

①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②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

③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

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

43.

(1)魏源《海国图志》

(2)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的侵略,使中国富强昌盛。

 44.

(1)严复

(2)《天演论》,书中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5.

(1)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北京大学。

46答案:

①《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张謇的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②善于利用状元身份为企业谋取专利;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③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47答案: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4)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

(5)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48.

(1)兴办实业。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张謇;实业救国(3)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不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

(5)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49.

(1)1898年。

例如北大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等,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等。

(2)隋朝,评价:

科举考试在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也很落后,因此,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条件。

50.

(1)不完全对。

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

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

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

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

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2)《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而我们的课表没有这门课。

我们的课表有音乐,而它没有。

我们初二课表有化学,它没有。

另外,我们的课表有政治思想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表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表有生物,它叫“博物”;我们的课表有美术,它叫“图画”;我们的课表有体育,它叫“体操”。

 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表没有。

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  式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  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

说明了什么?

 

  26.答案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2)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

(3)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