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11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docx

理化生组说课专辑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说课稿

说课教师:

刘学柱

尊敬的各位同仁,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鸟类和昆虫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较前两节所学的水中、陆地动物,可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环境范围,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所以本节在第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是阶段性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特点;概述鸟类的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独立地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进行探究。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确立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围绕“生物适应环境”这一主线展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的探究,凭借学生原有的对鸟类的认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已经可以解决一些探究问题,如鸟类有翅膀、胸肌发达等。

正是有此生活经验,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一方面出于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求知欲。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主要尝试运用宜昌市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即“目标导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当堂演练”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诱导法,通过学生单独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有自评、组评、互评,有小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点击目标: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能说出诗中描写了黄鹂和白鹭飞翔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鸟能够飞翔?

”,由此引入新课并简单介绍世界上鸟有9000多种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运用“诗歌法”导入新课,目的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自学指导,认同目标:

课堂设制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提出了“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的问题,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依照探究活动所提出的问题及方案步骤,带者问题并结合教材,任务是找出鸟的外型、鸟的翼和羽毛、鸟的胸肌……等七个方面的特点。

教师同时启发点拨,使师生思维同频共振,认知同步,认同新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

、讨论探究,落实目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互相启发,同时教师也参与讨论,收集反馈信息,指导释疑,落实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探究习惯,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概念。

、终结评价,达成目标:

待学生思考讨论后,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有关图片来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

如:

1、观察鸟的外型:

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观察鸟的翼和羽毛:

鸟的翅膀展开呈扇型,适于扇动空气产生动力。

……

通过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鸟适于飞行的特征后,进而归纳出鸟类的主要特征,从而达到解决教学难点的目的。

、测评反馈,巩固目标: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最后设制测试题,用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便能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五、说预期效果

运用应用宜昌市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实现了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教学过程由教师演示、分析、讲授转变为由学生观察、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模式由教师的灌输式转变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励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四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主旨,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

 

《原子结构》说课稿

说课教师节:

陈耀楷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原子结构》,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

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

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通过阅读和做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

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是,刚刚学习化学一个月,对化学有了一点非常有限的认识,虽然刚学过了第三单元的《分子和原子》,对微观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肤浅的印象,但关于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特别是内部的相关规律理解起来更是吃力。

所以,立足学情,应该尽量用形象的语音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

三、说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回忆旧知→提出猜想→通过科学史实引入问题

2、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继续讨论→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通过展示表格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原子其构成是不同的,鼓励学生多找出表中的异同点

3、巩固练习→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得出公式→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情景教育老师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3、课堂小结

五、说预期效果

鉴于学生上述学情和本学期的实际情况,教师期望学生能初步建立原子的内部结构,能说出构成原子结构的微粒及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能明白原子的概念与它不是最小的微粒的相互区别,能完成一般性练习。

 

《光的传播》说课稿

说课教师:

刘延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②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直观感知,建立对光的理性认识。

(4)重点、难点

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但动手能力不强,而且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学法、教法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

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与此相适应我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探奇心理和社会热门现象,通过媒体展示,迅速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学生对一些自己解释不了的社会现象的盲目崇拜。

2、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太阳,蜡烛,电灯,手电筒的图片,教师提问:

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

引入光源定义: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

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3、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

直线、曲线、射线等。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

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可乐罐、蜡烛。

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

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像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在这里回应引入,解释魔术的“魔力”。

5、光线的定义、画法感知点光源和平行光

6、光的传播速度

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和太阳光到地球的时间引出光的速度,带着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7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9、以声和光结合的问题结束本节课,物理来源于生活有回到生活,体现了“人文·物理·社会”的设计理念。

五、预期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光的世界的美妙,亲身经历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并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跟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离子》说课稿

说课教师:

刘大春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b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手段,岩石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

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

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

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

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猜想假设、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5分钟)

1、知识回顾: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

)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

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

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理念: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

全班自然分为七个小组,限时2分钟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

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20分钟)

环节1、离子的定义:

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

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

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设计理念:

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

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

交流发现:

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设计理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

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

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

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

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设计理念: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反思、形成体系(5分钟)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

(设计理念: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

结合问题: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物质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加深对离子形成的理解。

(设计理念:

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5分钟)

1、我会填:

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答:

下列物质中,哪些由分子构成?

哪些由原子构成?

哪些由离子构成?

①O2②NaCl③HCl④He⑤N2⑥Fe⑦CO2⑧H2O⑨Hg(设计理念:

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主要是对物质微观构成进行考查。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红包”,“小红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红包”宣读知识点,再一次煸动了学生的兴奋点。

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完成反馈评价(10分钟)

1、小结交流:

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

(1)过程小结、

(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完成反馈评价

五、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杠杆》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教师:

陈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杠杆”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最基本的内容。

从原始的、简单的杠杆的应用,到现代的、复杂的各种机械装置中都能够找到杠杆原理的应用;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再结合教材图13.4-4,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

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概念,即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初步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说学情

1、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2、初三学生经历了多次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3、部分同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因此要尽可能使力臂的知识更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

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