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1228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8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题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读懂] 由材料信息可知,商汤对待鸟兽这种变“一网打尽”为“乃去其三面”的做法,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

这是典型的儒家解释,因为儒学的仁德思想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

[做对] 选A

2.(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读懂] 材料中的线索:

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新的诸侯国,如卫、鲁、燕等→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文化也随之广泛传播→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做对] 选A

3.(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读懂] 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目的是希望“子孙保用”,由此可见这些青铜器仍是家族传承的礼器和重器。

西周这种重视历史记录的做法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做对] 选B

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读懂] 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是在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服从周王室。

由题干可知,诸侯国在文化上,如礼仪和语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

周王室和中央政府在“王畿”地区,即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西周的统治中心即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做对] 选C

1.(2019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解析:

选A 华夏民族源于黄帝部落,材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先生认为:

“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这表明当时(  )

点拨:

周代宗法制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

选A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材料中“无弟然后传子”说明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故A项正确。

3.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解析:

选C 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这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

4.西周宗法制规定了分封制的一些继承和传承方式,在所有的等级之中宗法制以嫡长子的利益为主要利益。

据此可知,在宗法分封制下(  )

解析:

选B 材料中“以嫡长子的利益为主要利益”表明诸子权争很难发生,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以嫡长子的利益为主要利益”,表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君主能力,故B项正确;长子与材料中“嫡长子”不符,且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故C、D两项错误。

5.(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

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解析:

选A 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

选B 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2019·南宁摸底)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  )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解析:

选D 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庙制的等级划分可知其体现了维护亲疏贵贱,故D项正确。

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解析:

选A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

5.(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解析:

选C 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

6.(2019·大连测试)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

“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西周这样做主要是(  )

A.强调家族等级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

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

解析:

选B 宗族成员尊祖敬宗,目的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继承上的唯一性可以防止贵族内部纷争,故B项正确。

7.周代宗法制度规定: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

”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

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

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解析:

选B 题干论及“小宗五世而迁”,其含义是指小宗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其指向是小宗,不是诸侯,故A项错误;小宗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说明周代宗法制如此规定,目的就在于防止小宗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免威胁大宗,故B项正确;题干论及小宗,没有谈及嫡长子,故C项错误;小宗的“五世而迁”是另立宗室,不是保证其血缘的纯正,故D项错误。

8.(2019·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

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选D 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

9.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膀。

有人劝郑庄公乘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

C.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

D.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可知郑庄公以诸侯身份射伤周天子,但是“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可知,在宗法制的规定下,以臣子之礼探问周天子,缓和了关系,体现了宗法制调和冲突的作用,故B项正确。

10.(2019·辽宁辽南协作校一模)《周礼》规定: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

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

解析:

选B 据材料“亲宗族兄弟”“亲四方宾客”可知借助礼乐制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乐制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强调善良的风俗教育,故A、C两项错误;据材料“以饮食之礼”“以飨燕之礼”可知主要是借助饮食达到凝聚宗族的作用,而不是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故D项错误。

11.(2019·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  )

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选D “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12.(2019·日照一模)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

这表明鲁国(  )

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儒法两家斗争激烈D.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解析:

选D 据材料“亲亲”原则可知,选官仍然坚持着世卿世禄制的原则,“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可知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原则,传统秩序面临解体,故D项正确。

13.(2019·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解析:

选C 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这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已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没有谈及“平民……成为世袭贵族”,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故D项错误。

14.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选A 材料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

15.(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解析:

选D 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1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

选C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社会变革,士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答案:

示例

视角: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

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课题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3·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读懂] 西周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但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强化了君主权力。

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

[做对] 选C

2.(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读懂] 材料第一句话中“封建”指分封制,其意思是辩驳其优劣是徒劳无益的事情。

第二句话是指某一制度经过两千年未能改变。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进一步对比两种制度的作用,经过史实证明,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做对] 选B

1.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解析:

选A “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

2.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

职务

职责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

解析:

选D “九卿”中的“宗正”“太仆”“少府”主要负责皇帝的家务事,体现了鲜明的家天下的特点,故D项正确。

3.(2019·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故C项正确。

4.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

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  )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统一文字是如何书写文字,不是如何思考,与实现文化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

5.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

“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解析:

选D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马克思这番话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的统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缺乏把各地域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因此秦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D项正确。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马鞍山模)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这说明当时(  )

A.朝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解析:

选C 题干未提及朝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据“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

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选C 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

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解析:

选C 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决断,这种决策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大臣仅是对军国大事进行朝议,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君权并未弱化,故B项错误;秦朝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中没有民主观念,故D项错误。

4.(2019·绵阳模拟)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解析:

选B 据材料“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得出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

5.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