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docx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
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转帖)
六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
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
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
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
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表现,只要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相信六年级的学生并不难管。
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发育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一般指11-19岁年龄阶段,其中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青春早期),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为青年初期(青春期)。
六年级的学生就处于青春早期。
在这个时期,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
情绪不很稳定。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
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关注。
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
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眉目传情,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
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
3、个体心理的发展。
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
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或者会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感情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
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要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有一个平和而又激情的生活,使他们享受成长的快乐。
我从事六年级教学已有几个年头,在每接一个班时,我都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把他们的点滴变化记录在案,以便更好的展开教育。
利用周会和队会时间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如,我发现男女学生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雨,于是我问孩子们什么是爱,你对爱有什么解释?
我告诉孩子们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不必为之大惊小怪。
关键中怎么理解。
怎么认识。
我说:
“孩子们,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是不是?
这是不是很正常的事?
是!
那么男女孩子之间有一种交往,在异性方面表现自己,互相取悦、吸引,是健康的性心理。
青春期异***往,这种情况是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
记住,春天的事情春天做,秋天的事情等到秋天再做!
我们要为美丽而努力!
好好学习!
”
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优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在今年开学几周内,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说话的学生有一种反常,他有几次遇到心里不高兴或者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就以头撞墙,或者瘫到在地上不起来。
我知道这孩子是心理上有问题,不知如何去发泄情绪。
于是,一方面单独给孩子作工作,让他知道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遇到很多坎坷,要学会接受,要学会发泄,要学会正确的调节和制自己的情绪。
而后我又给其家长谈话,让家长有所重视,来共同引导孩子,正常发展。
对于学生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乐不知疲的特点,我就随机安排组织活动:
如读书赛,唱歌小赛场,小能手等活动来给他们一展风采的机会。
或者安排活动来对学生心理进行训练。
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家不妨在教给学生的同时,来对学生上的关注,相信大家的说法会有所改变的。
我想六年级的学生会好管的!
1.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
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
其个性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发现和探索新自我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3)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4)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
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
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
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
小学生喜欢成群玩耍,这个“群”的人数多少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在低年级,一般是2----3人的小集体,他们常在一起游戏或做作业。
这个“群”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住地接近或某种偶然机会的结合,这样的结合自然是不牢固的,容易分化。
这个阶段,如果某个小学生被小集体排斥,显然也会感到痛苦,但对其心理影响程度不太大。
因为由于另外的偶然原因,这个孩子又会参加其他的小集体。
到了中年级,小集体人数增至7人左右;当升入六年级时,小集体人数又减少到3----4人。
这时候小集体的形成基础是彼此同情、共鸣、爱和相互尊重,所以结合的稳定性增强,个人受朋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这时,如果某个学生被集体排斥,他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不想继续上学。
总的说来。
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还有较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内容提要:
小学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的同时,也被笼在了叛逆心理造成的阴影之下。
本文力图揭开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正确认识叛逆、走出误区、真诚关爱学生、重视沟通、讲究策略等方面寻找矫正良策,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叛逆心理成因矫正策略
一叛逆心理的提出
前不久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一高年级学生公然与老师顶牛的情景,学生不计后果的不逊言辞、粗暴态度,使人心生惶然。
其实,在高年级,诸如此类不服教育,动则便与老师对立起来的学生并不鲜见。
许多老师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
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孩子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表现为:
满面不屑,如直翻白眼、嗤之以鼻、充耳不闻、冷漠处之;行为过激,如顶嘴狡辩、讽刺挖苦、暴跳如雷、破罐破摔、背道而驰等等。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学生的这些言行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均源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而学校家庭教育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青春期叛逆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于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如何矫正孩子的叛逆心理,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一课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叛逆心理的界定及结构
什么是叛逆心理呢?
《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
“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换言之,叛逆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叛逆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叛逆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叛逆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情感;行为倾向是指对叛逆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叛逆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者中,叛逆心理的认知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叛逆心理形成之后,只要叛逆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充分认清叛逆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加深对叛逆心理结构的认识,能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叛逆心理的实质,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一) 主观因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1)从生理方面来说,该时期的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逐步多样、思维视角发展越来越宽广。
尤其是逆向思维的发展,为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从心理方面来讲,高年级孩子随着生理的成长,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以“大人”自居,渴望自由、独立,占由欲、支配欲显著增强,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掌控方向。
对于阻碍他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
(3)学生在高年级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认识尚未成型,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知人或事物时,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
上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一天早晨,我班一位家长来电告知孩子离家出走,去向不明。
那天孩子彻夜未回,家长心急如焚。
在走访中,我从侧面了解到该生四岁父母便离异了,孩子一直由母亲监护。
母亲一人照料孩子,还得为生计而奔波,再加上家庭生活的不幸,便常常粗暴地迁怒于孩子,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这回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作业做得马虎了事,她怒其不争而当众掴了孩子一巴掌。
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学校不良因素对学生叛逆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的偏差。
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味强求统一,实行“军事化”管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一贯制、一言堂,使学生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日日月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学生怎能不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呢?
(2)教育方式的失当。
很多老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作风强硬,态度粗暴,方法失当,导致学生由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
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在背后评价老师的执教水平时,对一位课任老师颇有微词,而事情传到这位老师耳朵里后,她不是先根据学生的意见自省,而是冲进教室狠批学生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事与愿违,这位学生更不喜欢上她的课了。
(3)教育评价的片面。
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摆不脱名利的羁绊,唯智育、唯分数;眼里揉不得“沙”,纠着小错不放,一棒打“死”等等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一位学生偶然一次迟到,班主任老师为严正班风而让学生当众检讨,且几次三番将此事作为反面教材在班队课上进行思想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结果该生破罐子破摔,天天迟到,成绩也一落千丈。
(4)教育环境的熏染。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可忽略的是伙伴群体的影响。
在学生同辈中,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是非观念开始模糊,再加上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易于模仿趋从,又诱发了其叛逆心理形成。
3大众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
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网络进入家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例如,电视节目热播的“超级女生”对我班的一位学生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超级女生们凭着一副好嗓子便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名利双收,这与平时老师家长灌输给她的“读书成才论”、“勤劳致富”论截然不同,由此,她开始对老师与家长的话不再言听计从。
叛逆心理由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全面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矫正叛逆心理的前提。
四叛逆心理的矫正
叛逆几乎是每个学生步入青春期必经的一段灰色时期,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迈进青春期门槛,叛逆的种子才刚刚开始萌芽,此时的孩子可塑性强,是进行引导、矫正的最好时期。
那么,如何矫正叛逆心理呢?
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可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便简单地以“好”“坏”论之,有的人甚至不明就理地将它视为一种变态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其间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在迅速成长,他们从心理上依附于大人,到出现独立意向,是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
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事例。
上学期期末,有位家长从自己孩子的书包里翻出了言情类的课外书,十分恼火,急匆匆地赶来告状。
言辞中将此类书籍称为“流氓书籍”,同时也将孩子偷偷阅读此类书籍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不上进”等。
显而易见,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是失当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于异性以及异性之间产生情感纠葛等均会表露出强烈的兴趣,这首先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将这种表露简单地划入“不学好”的行列。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面对孩子偷偷阅读言情读物之类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书籍时,便不至于显得过激。
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懂得学生,给予真诚关爱
大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学习习惯等。
尊重滋生信任,拥有学生的信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全面了解学生,感受其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情绪滋生的信号。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乐于换位。
勇于屈尊,勇于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谙世情的孩子,身临其境。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说法、做法出乎意料,我们想不通,于是声色俱厉地质问学生:
“你在想什么,你究竟在想什么?
”而学生却始终不肯吐露半字。
其实,只要我们能置身学生的境地,便不难找出答案。
学生因为忍受不住谩骂而出手打了人,学生不满老师的当众指责而顶嘴,学生因为怕家长打骂而私自改动了试卷上的分数……遇到上述情况时,我们不妨先作这样的设想: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处理时,我们再这样告诉学生:
“这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去做……”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位:
“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
”老师的换位,使学生易于产生“老师是自己人”的融洽感、归属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叛逆情绪。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葆童心。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志趣、习惯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比如,我发现实习老师总是特别受学生欢迎,我想除却年龄的差距较小,成长的时代背景更接近,更有共同语言等因素以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她们有一颗年轻的心。
无论课堂还是课间,她们总是尽量陪伴学生左右,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孩子的世界有异于成人,以成人的是非标尺来衡量,自然要收到学生的不满或对抗。
倘若我们拥有一颗不老童心,融入学生群体,玩他们玩的游戏,参与他们爱谈论的话题,努力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体验中真实感知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再提出相应的要求,及时掌握反馈、及时给予引导,也能有效避免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
(三)重视沟通,努力达成共识。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个体对于同一种事物认识是不一样。
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成长背景、年龄阅历还是个性品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和老师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于是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分歧,而这些分歧便是造成学生叛逆的不安因素之一。
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必不可少。
例如,我班学生普遍反感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同学,认为这是“打小报告”,是“小人行径”,而反映情况的同学更是“卑鄙无能的报告虫”。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需要、欣赏学生及时反映班级情况,认为这是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正义之举”,把反映情况的同学视为“正直得力的小助手”。
我和学生的观点截然不同,如何才能达成共识呢?
这就需要沟通。
19、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我们人类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都生活在一不定的环境之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沟通是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进行的。
我先倾听了学生的看法,再坦诚地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与学生的真诚的交流、共同探讨中,终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老师并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而是问题的解决者,被告者如果真的犯了错改正即可,无须惊惶失措,更无须对反映人心存怨恨。
二,向老师反映情况不完全等同于“打小报告”,而应从大局出发,视反映人的初衷、反映是否如实、反映是否有利于事情的解决等具体情形而定。
就这样,一个长期纠葛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分歧因为沟通而迎刃而解。
沟通是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往往电光火石,但沟通过后的却是海阔天空,一片明媚。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四)对症下药,讲究教育策略
要消除高年级学生的叛逆心理,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要能根据个别差异,对症下药、讲究策略。
下面列举了几种类型的叛逆心理及其教育策略。
(1)自大自负型叛逆心理。
4、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
为什么?
心理特点:
这类学生的共同点是生活一帆风顺,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从小就有较强的优越感,个性自私、心胸狭隘,占有欲和支配欲强,爱发号施令,做事不计后果与他人感受,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矫正策略:
一是要加强对类学生的挫折教育,增强其受挫力、耐磨力,使其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学会尊重欣赏他人。
二是要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攻”其软勒。
4、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P58)具体案例:
我班的沈某就属此类学生,在教室里喜欢发号施令,常常对同学大呼小喝,课堂上,哪位同学发言错了,他便冷嘲热讽。
我好言相劝,他听不进半句。
待到民主选举班干部,原本酬躇满志的他只得了可怜了四票。
这下他才蔫了。
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迷惘困惑型叛逆心理。
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心理特点:
这类学生做事一般比较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
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
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
矫正策略:
一实践体验法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全面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直面现实,不断促进增情其识别判断、审视分析的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使他们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是引导沟通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还需要防止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应该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迷惘,拨云见日。
答:
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具体案例:
我班有个“书呆子”,性格腼腆,做事慢条斯理,听课时常走神,对于周围的事物极少主动关心。
针对这种情形,一方面我先动员他的家长尽量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孩子外出活动,平时让孩子干家务活儿,以多提供他参与社会、家庭活动的机会,丰富体验;另一方面,我特地分配他当了语文科代表,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分散他对于自我的注意力,学习关心周围事物、增强其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他与我接触的机会,以便我能及时捕捉矫正过程中的细微动态,及时做好引导与沟通。
二、问答:
(3)失落倦怠型叛逆心理。
心理特点: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是人的正确性,而这种渴望在此类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
他们往往有极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尤为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自己的闪光点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受了挫,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产生叛逆心理。
矫正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
特别注意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度的鼓励和表扬。
1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具体案例:
李某,我校六年级出了名的双差生。
有一次他把班里一同学打得鼻青脸肿,老师狠狠批评他并要求他向人道歉,他表情木然,置若罔闻。
事后,同学们反映,李某出手打人是因为那位同学嘲笑他是“垃圾”。
弄清了事情原委,老师后悔不迭,连忙在班队课上拨乱反正,并真诚向他道歉,而李某当时就哭了,而哭过之后,是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4)消极抑郁型叛逆心理。
心理特点:
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学习和生活推动信心,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