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164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嘉定区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

语文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为“故事”?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

“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泉。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

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

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

□□□□□□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

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

《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

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

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

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

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

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

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

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

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

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

“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

“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

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

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

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

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

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二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B、③①⑤②④⑥C、③⑤②④⑥①D、①②④⑥⑤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

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

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3分)

欧洲文学传统中

故事讲述的发展阶段

标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阶段

勾勒了人的整体性品格

1

《堂吉诃德》

描绘了人的碎片化体验

渐远阶段

“拿破仑之神”

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9分)

山•注视

(法)勒•克莱齐奥

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

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

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

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

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

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

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越大,越越模糊。

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

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

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

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

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⑥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

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

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

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⑦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

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

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

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⑧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

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

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

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

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最高处。

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

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

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

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

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

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

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

一切都自于它,空气、水、土、火。

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

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⑩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乳房和肩膀(一模选文时去掉了“臀部”、“乳房”,笔者坚决反对此类无谓的阉割)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

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山也远去了。

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

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

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

谁敢靠近它?

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

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

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没有人能发现它。

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

海天一色。

太阳已远。

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

⑪这一切过去了,到了,散走了,周而复始。

山是这样美,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

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

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7、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跳跃”的精妙之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纵观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实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第⑩段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的沉寂与冷漠是因为没有人的注视。

B、山只有在白天才会有美的力量与德行。

C、夜色笼罩下的山让人感觉遥远和迷失。

D、山的孤独是因为它拒绝了人们的靠近。

1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酒杀鸡作食。

(陶渊明《桃花记》)

(8)长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斧《青琐高议》)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卖花词

(明)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4、从体裁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盆栽枝叶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着花担一路前行,卖花郎的脚步轻盈如春风一般。

C、日暮之时,因担上有余花,卖花郎心情孤寂而无奈。

D、卖花郎普通平凡,养花有法,诚恳厚道,乐观自足。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①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

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

“何笑?

”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

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文侯曰:

“善。

②子击①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

“富贵者骄人乎?

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

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子击乃谢之。

③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

”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谓李克曰: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②,二子何如?

”曰:

“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

”文侯曰:

“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⑤魏文侯问李克曰:

“民不与,何也?

”对曰:

“国其有淫民乎?

臣闻之曰:

夺淫民之禄,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以乱乡曲之教。

如此者,夺其禄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注】①子击: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

②非成则璜:

成、璜指魏成和翟璜两个人。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富贵者骄人()

(2)穷视其所不为()

(3)民不与()(4)以四方之士()

18、翻译文中画线句。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其子无功而食之

B、吾之相定矣夺其禄以四方之士

C、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以乱乡曲之教

D、贫视其所不取国其有淫民乎

20、文章③④两段说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

(2分)

21、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鉴的为君之道(为政理念)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桐叶封弟辨(节选)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①,曰:

“以封汝。

”周公入贺。

王曰:

“戏也。

”周公曰:

“天子不可戏。

”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

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

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②,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过也。

③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书记载,年幼即位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把桐树叶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为王。

②妇寺:

宫中的妃嫔和太监。

③遂:

造成。

④大中:

适当的道理和方法。

⑤缺缺者:

耍小聪明的样子。

22、第③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且B、虽C、然D、则

23、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开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

24、画线句“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辩地阐明了自己观点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简评文章的思想意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马克思说: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