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03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docx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

 

摘要…………………………………………………………………………….

第一部分西宁市的基本概况…………………………………..………………..

1、自然环境

2、社会经济

第二部分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1、西宁市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2、西宁市近十年房地产年竣工面积变化分析

3、西宁市近十年工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4、西宁市近十年城市公用事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5、西宁市近十年仓储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第三部分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1、

2、

第四部分结语………………………………………………………………

1、加强对城市闲置地及废弃地的利用

2、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和布局

3、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4、正确处理好房地产业与城市耕地面积变化的矛盾

5、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参考文献………………………………………………………………………

致谢………………………………………………………………………..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行政管理一组

摘要: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

本文利用1999—2010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2004—2010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

土地土地结构土地利用

 

一、西宁市的基本概况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地理坐标为北纬36°34′14″,东经101°49′17″,海拔2168——4622米,市区平均海拔2295米。

全市土地总面积为76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不含在建新区)。

1、自然环境

西宁市按其形态和成因,可分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两大地貌类型,赘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受海拔高度和地势影响,各地气温差异悬殊,平均气温由东南部5.5℃左右下降至西北角高山地带一6℃左右,年均降水量在330--450mm之间,西部较东部为多。

河谷川地潜在肥力高,结构较好,保肥保水性能好,而高山、中高山地区土壤可耕性差,土体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2、社会经济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较省内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

截至2009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2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28万人,农村人口85.22,人口出生率为10.91‰,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5.87‰,较2005年下降1.31个千分点。

与2005年相比,西宁市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200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0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占全省的43.93%。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18亿元,增长5.3%,对GDP的贡献率为1.91%,拉动经济增长0.2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4亿元,增长14.3%,对GDP的贡献率为53.46%,拉动经济增长7.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09.88亿元,增长14.1%,对GDP贡献率为45.17%,拉动经济增长6.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2.55亿元,增长13.1%,对GDP的贡献率为44.63%,拉动经济增长5.94个百分点.全年人均GDP为22865元,增长12.0%,折合美元为3343美元。

二、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文按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

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类型。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根据《西宁市统计年鉴》,截止2009年,西宁市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7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9.15%,建设用地16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4%,未利用地56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6.01%.本文拟从城市绿地﹑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西宁市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西宁市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如下图:

上图所示,1999年—2010年,西宁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1999年—2003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最快,由16.5万公顷下降到15万公顷。

2003年—2004年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越来越缓慢,直到2010年。

近年来,西宁市耕地面积呈现如此态势,原因分析如下:

(1)中央“十五”计划中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交通﹑通讯﹑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节水和开发水资源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水利枢纽,管道工程必定要以侵占耕地为前提。

加之,退耕还林还早的政策,使农民失去了很多耕地。

(2)西宁市近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居民对住宅,道路,绿地等公用事业用地的需求急剧上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势必要以牺牲耕地为代价。

由此可见,加快发展与保护耕地将成为西宁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查清现有耕地面积,严格保护耕地。

第二、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第三、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第四、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五、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六、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

2、西宁市近十年房地产年竣工面积变化分析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西宁市近十年来的房地产总面积整体上是递增的。

2004年到2005年,有个缓慢的下降趋势,到2008年达到顶峰,2008年以后又开始趋于下降。

其中住宅用地面积变化较大,商业营业用房、办公楼用地则变化不大。

这说明近十年来,西宁市房地产市场主要对居民住宅的影响较大。

西宁市房地产面积增长的幅度虽然在2005年和2008年后增长减慢,但还是不断的增长着。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西宁市整体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而且是影响西宁市土地结构利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相关房地产政策的颁布。

如2004年8月24日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5年5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的《西宁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的颁布施行。

使得西宁市房地产业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条例,而这也是导致2005年西宁市房地产业发展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

国家房地产政策的不断完善,也导致西宁市房地产面积的波动。

第二、西宁市居民的收入整体增加。

《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2005年—2010年GDP平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2000和3000元”等发展目标,为西宁市房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2005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城市化率为39.25%,“十一五”末城市化水品达到44%。

届时,城镇化人口将大幅度增加,原有城市住宅面积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第四、内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进驻,促进了西宁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房价更是日趋飙升,使得全国范围内出现购房热的趋势。

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到中部发展中城市,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收到了波及。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西宁市必然业成为房地产业进驻的对象。

3、西宁市近十年工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带动原有城市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城镇进入现代城市的行列;工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构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门;工业的布置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那么,什么是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以下就是西宁市近十年来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图:

近十年来,总体来说,西宁市工业用地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在11——11.5平方千米之间,有少量的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西宁市区的地价在逐年增加,而工业用地一般都是比较大范围的。

这样,工厂在市区建厂的费用就太大了,支出太大,还不一定能赚回来,不划算。

因此,工业用地的增幅不大。

西宁市区主要是居民的聚居区和商业区,工厂不是很多,自然工业用地也不是很广。

一来工厂一般都会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二来工厂占地规模大,占用市区的土地太浪费。

但是这十年来,工业用地的规模又有少量的扩大,这是因为,原来设在市区的工厂一般不会再迁出,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在现有的土地基础上扩展厂房。

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就工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会有一些用地规模的增加。

尤其是2004到2005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幅,由11.06平方千米,增加到11.34平方千米。

这相对于整体的涨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2004年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工业投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新产品产值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90%;完成出口交货值15.45亿元,增长7.64倍”、“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指数131.89%,增加14.9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8.08亿元,增长27.03%;实现利润9.14亿元,增长67.55%”……这些都说明了2004年西宁市的工业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而这也是这一年间西宁市的工业用地比往年甚至以后的几年扩大了许多的原因。

4、西宁市近十年城市公用事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根据青海省西宁市统计年鉴,可以将城市公用事业用地分为:

人均公共绿地、人均拥有道路、人均住宅使用三类,分别分析如下:

4.1西宁市近十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分析

公共绿地作为城市公共事业用地的一部分,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滨水绿地等和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包括工业区防护绿地、市政设施两侧防护绿地、铁路两侧防护绿地等。

西宁市近十年人均公共面积如下表所示,具体包括广场、公园、小游园、宾河绿化带、道路绿篱、基础栽植等。

图表1:

西宁市近十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单位:

平方米/人)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人均占有量

4.50

6.07

6.73

7.26

6.16

7.38

7.43

7.57

7.80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西宁市人均绿地面积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分别由2001年人均4.50平方米增长到2009年的人均7.80平方米.但在2004下半年年和2005上半年之间年存在一个跌幅,详见下图2

图表2:

西宁市近十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趋势图

可以明显的看出,自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下降,之后又恢复到稳步上升的趋势。

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方面:

(1)人口变动因素,根据西宁市人口统计年鉴人口统计情况可以得知,2004和2005年的西宁市人口为2001年至2009年期间最高的年份,分别为206.96万人和209.9万人,处在这近十年的波峰的位置。

因此从人均公用绿地的指标来讲是下降的,这两年人口的剧增是人均公用绿地下降的重要因素。

(2)根据2004年和2005年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西宁市政府在2004年启动了一系列工程和规划项目,对西宁市绿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

“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城市面貌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沈家寨桥、六一桥建成通车;盘道水库、南北过境公路、湟水河城区段三期治理、七一路西延长段、南川东路改造、民湟公路、宁湖等工程进展顺利;7条通乡油路基本完工。

以城市主次干道及小街巷道路大修改造为主的小城建项目如期完成。

城南新区完成投资5.5亿元,增长6.7%”。

报告中指出今后要做的“南北过境公路、宁互高速、变电站建设等工程进度,建成海山桥,开工建设果洛路、建国南路、享堂路、湟水河大桥匝道等工程,做好西过境线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开发区二期基础设施、甘河工业区供水、南川东路改造和城南新区道路及给排水等工程,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滞后的问题.”。

综合的这些措施,对整个西宁市的绿地的修复和保护是不利的。

由此可见,随和2005年人口的下降,以及政府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55程、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之后的几年里人均绿地又有稳步的回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持续上升。

4.2西宁市近十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变化分析

近10年的人均道路变化情况如下:

变量人均道路Y与其相关参数如下表:

年度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Y

人均住宅使用面积X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2

非农业人口X3

西宁生产总值X4

总人口X5

2000

3.32

7.89

3.73

62.49

101.74

197.92

2001

4.25

9.01

4.50

63.93

117.75

200.2

2002

5.70

14.82

6.07

65.45

121.34

202.46

2003

6.21

16.01

6.73

67.12

144.83

204.97

2004

6.51

18.20

7.26

68.33

174.74

206.96

2005

6.81

19.20

6.16

69.25

240.17

209.9

2006

7.04

19.70

7.38

70.62

289.02

212.73

2007

7.03

22.50

7.43

101.88

357.85

215.36

2008

7.25

23.10

7.57

125.12

422.19

217.79

2009

7.26

23.66

7.80

135.28

501.07

220.5

以Y为因变量,X

、X

、X

、X

、X

为自变量,用SPSS做多元线性回归得:

模型概况(ModelSummary)

Model

R

RSquare

AdjustedRSquare

Std.ErroroftheEstimate

ChangeStatistics

RSquareChange

FChange

df1

df2

Sig.FChange

1

.995(a)

.989

.976

.21092

.989

72.915

5

4

.001

系数表(Coefficients)

Model

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Coefficients

t

Sig.

95%ConfidenceIntervalforB

B

Std.Error

Beta

LowerBound

UpperBound

1

常数项(Constant)

-64.589

43.872

-1.472

.215

-186.397

57.219

总人口X

.346

.229

1.962

1.512

.205

-.289

.981

人均住宅面积X

.085

.106

.349

.799

.469

-.211

.381

人均绿地面积X

.070

.225

.071

.311

.771

-.554

.694

非农业人口X

.004

.014

.075

.256

.810

-.036

.043

生产总值X

-.015

.011

-1.584

-1.427

.227

-.045

.014

通过各变量进行单一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

为:

人均住宅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

非农业人口数量

生产总值

总人口数量

人均道路面积

0.937

0.928

0.349

0.565

0.776

所建立的模型中:

Y=-64.589+0.085X

+0.07X

+0.004X

-0.015X

+0.346X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非农业人口数量与人均道路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其系数只有0.004,所以非农业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人均道路面积的变化;而生产总值的系数为-0.015,所以生产总值的增加不会促进人均道路面积的增加的;而人均住宅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和总人口数量三项与人均道路面积相关性比较显著,其相关系数比较大,所以这三者的增长促进了人均道路面积的增长。

而这三项的增长都会促进居住地域的扩张,从而促进道路建设来增加人均道路面积的。

4.3西宁市近十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变化分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拉动,西宁市自身经济不断的发展,使西宁市人均住房面积在近十年发生着巨大变化。

年份(年)

西宁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方米)

2001

9.01

2002

14.82

2003

16.01

2004

18.20

2005

19.20

2006

19.70

2007

22.50

2008

23.10

2009

23.66

通过表格中显示的数据得出,西宁市从2001年人均住宅使用9.01平方米增长到2009年人均住宅使用23.66平方米,增长了2.65倍.近十年,西宁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一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到,在曲线趋势明显上升的同时,2001年到2002年人均住宅面积涨幅最大,2006年到2007年,西宁市人均住宅面积又一次呈现明显涨幅。

通过西宁市政府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政策的调整与贯彻执行,西宁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3.66平方米,完成了最终目标,基本接近了全国人均住宅面积水平,满足了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分析西宁市近十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在于:

(1)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递增。

从2001年开始,西宁的房地产开发,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投资规模逐年递增,体现了房地产业与地区经济的同步增长。

“十五”期间完成投资116.30亿元,房屋竣工600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规划总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投资190亿元。

(2)商品房交易稳步增长。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有力地推动了西宁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

在“十五”期间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商品房销售量大幅增长,个人购房比例明显提高,住房价格平稳上升,住房市场日趋活跃。

“十五”期间,商品房销售300万平方米。

个人购房比例由“十五”末的52%提高到2005年的92%,商品房价格增幅保持在8%左右。

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实现了预期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的目标。

市民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释放出了对房屋的潜在需求,平均每年人均增加1.2平方米.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所占的面积比重达到了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3)西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

据统计,2002年,西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443.64元,2006年增至9334.63元,净增2890.99元。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据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29.10元,比2002年净增5485.46元。

在城镇,以机关、事业单位加薪和企业效益增加为特征的职工工资增长,有效拉动了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拉动了居民购房热情。

5、西宁市近十年仓储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仓储用地是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的储备、中转、外贸、供应等各种仓库、油库、材料堆场及其附属设备等用地。

在城市规划中,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仓储用地是城市用地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城市其他功能部分,如工业、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生活居住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保障城市良性运转的物质条件之一。

由于其储藏的物资种类多,数量大,出人频繁,对城市交通与环境有很大影响,由于它在城市中的布置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在进行城市用地布局时必须注意。

西宁市处于湟水谷地,整个城区地形并不开阔,这种地形构造决定了西宁市的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周边郊区以及所辖的大通、湟中和湟源三县。

西宁市2001至2009年年间,仓储用地的面积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以得出西宁市2001至2009年年间仓储用地的面积变动特征是:

(1)2001年与2002年仓储面积保持在3平方公里,约占市区总面积的0.857%。

(2)2002年至2003年仓储面积大幅增大,增至3.2平方公里,约占失去总面积的0.914%。

(3)2003年末至2006年末三年期间,仓储面积维持在3.2平方公里,没有增减。

(4)2006年至2009年之间仓储面积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至2009年末占市区总面积不过0.928%。

通过查阅信息和整理资料得知,西宁市仓储面积在2001年至2009年年间出现上述变动的原因主要有:

(1)随着西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西宁市储备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消耗品品种与数量日益增多,仓储面积即随之增大。

(2)从全国各大城市发展状况来看,西宁市属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中等的城市,这就限制了仓储用地的总面积及其变动不会太大。

三、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上文对西宁市土地利用的几种类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描述了的西宁市近十年来土地利用的几种形式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原因分别作了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西宁市近十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主要的体现再两个方面,一是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二是房地产面积的不断增加。

西宁市近十年来出现这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可以总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西宁市房地产行业近十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是导致西宁市整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房地产面积逐年增加具有不可控性,因为这是与西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联的。

随着西宁市经济的发展,西宁市整体人口逐年增加,同样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是西宁市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础。

2、西宁市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原有城市居住面积不能满足居民居住的需要。

上文关于西宁市房地产竣工面积的变化的原因分析中提到:

“2005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城市化率为39.25%,“十一五”末城市化水品达到44%”。

原有的老城区已经不能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住人口,这就要求城市规模向周边地区的扩大。

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建立,西宁市城南新区的建设都是城市化发展的体现。

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原有耕地面积的减少,进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