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26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docx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

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

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

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的中心思想。

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层次作为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

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

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

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

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

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

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的中心思想。

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层次作为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

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

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

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

(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

(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

(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

(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

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

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

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

“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

而桓公的评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

“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

“复见”——再一次见。

“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

“不应”——不理睬。

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

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

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

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

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

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五日,桓侯遂死。

”复述课文。

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

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的第三层次。

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

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

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

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

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

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

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

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

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

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统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腠理()

  汤熨()

  桓公()

  骨髓()

  寡人()火齐()

  用热水焐()立有间()还走()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 6.使人索扁鹊()

  2.不治将益深() 7.桓侯故使人问之()

  3.桓侯不应()  8.火齐之所及也()

  4.疾在腠理()  9.扁鹊复见()

  5.臣是以无请也()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通

  4.望桓侯而还走通

  四、选择题。

  1.“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B.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c.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D.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2.下列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君有疾/在腠理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扁鹊望桓候/而还走D.臣/是以无请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也有这个故事。

  B.《韩非子》作者是春秋时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c.这篇故事的内容带有动谕性,可以当做寓言来看。

  D.现代汉语中“疾’和“病”是同义词,在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五、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扁鹊指出桓公有病后,桓公认为扁鹊是

  。

  此句话用现代白话文译成:

  桓公派人去问扁鹊转身就跑的原因,扁鹊说的一番话是。

  〔参考答案〕

  一.què

  còu

  tàng

  suǐ

  guǎ

  jì

  wù

  jiān

  xuán

  二、1.厉害2.更加3.答应、理睬4.皮肤的纹理5.问

  6.寻找7.特意8.达到

  9.再一次,又10.跑三、l.说

  悦2.开

  剂

  3.汤烫

  4.还

  旋

  四、l.c

  2.B

  3.B五、略。

  教案点评: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