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291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

“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

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

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来源】2018年甘肃省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中的代表有(  )

①黄继光 ②邱少云 ③王进喜 ④焦裕禄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有黄继光和邱少云。

王进喜和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做出贡献的人物。

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A.提高了人民地位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加速了民族独立D.建成了社会主义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认识题干的“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中国即将赢得民族独立,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加速了民族独立。

5.“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村建土地制度: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和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材料表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村建土地制度: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体现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些说明

A.新政权才需要法制建设

B.民主需要以法制作保障

C.三国法制建设十分完善

D.法制建设必定带来民主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7.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来源】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由此判断,题干材料与土地改革有关。

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故A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的理解错误,因为土地改革后还是农村土地私有制。

故B符合题意;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故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下面邮票纪念的事件是

A.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B.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A

9.杰出人物是指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作用的人。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人物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推行改革?

此次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图2人物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

他主张学习建立何种政治制度?

(3)图3人物是那位政治家?

他留给后世的最著名的法律文献叫什么?

(4)图4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来源】2018年甘肃省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秦国;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裕的封建国家。

(2)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

(3)拿破仑;《法典》(或《民法典》,或《拿破仑法典》);

(4)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解析】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物是商鞅,在战国时期秦朝推行了商鞅变法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根据图四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我国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进行了不懈奋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作用?

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

(2)图三中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四中小岗村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哪项措施的推行?

这一措施贯彻了哪次会议的精神?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他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3)材料三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答案】

(1)中流砥柱作用(意思相近即可)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措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答对一个即可)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答要点)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小问,根据图二的开国大典可知这个历史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等等。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耻辱)

材料一:

第六款:

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

……

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

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

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奋争)

材料二:

“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2)哪一历史事件导致“民国成、清朝灭”?

此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

(中国的独立)

材料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用一句话概括此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富强)

材料四: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此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摘自2018《政府工作报告》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原因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

之所以说它“正确”,主要依据是什么?

(5)依据上面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从屈辱走向辉煌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辛丑条约》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

(3)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因为它适合中国国情(或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5)只有民族独立,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国之路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处建社会行不通等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第六款”,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各帝国在中国划定使馆界,界内不行中国人居住。

可知是《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图片人物孙中山,结合课本所学,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变化。

(4)依据材料四我国经济发展,科举成果显著。

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说它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因为适合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

(5)依据前面的材料,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得出: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得出:

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取得重大的成就。

由此得出:

只有民族独立,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国之路等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2018年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

《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

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1)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哪次会议决定修建的?

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历史知识,列举一例近代中国的英雄,并简介其事迹。

(3)日常生活中,为践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你打算如何做?

(谈一点即可,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咸宁市2018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会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

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示例①英雄:

邓世昌。

事迹: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邓世昌壮烈牺牲。

②英雄:

佟麟阁。

事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29军军长佟麟阁等指挥部队英勇抵抗,为国捐躯。

(说明:

英雄人物,英雄事迹

(3)示例:

祭扫英雄烈士墓碑、学习宣传英雄烈士事迹、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等。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缅怀1840年以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道路上牺牲的人民英雄,向历史致敬,并从中获取前进的力量。

(3)依据问题“践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作为学生可以,祭扫英雄烈士墓碑、学习宣传英雄烈士事迹、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等。

点睛:

(1)问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的会议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2)问“近代中国的英雄”是解题的关键,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史,民族英雄是反对外来侵略中产生的英雄。

依据这两个条件回答;(3)问依据“你打算如何做”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回答,从做和宣传、说的角度回答。

13.科学制定与创造性实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深刻认识社会形势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

概括下列材料中对社会形势的认识。

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认识出现的客观原因。

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內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第二个前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45年4月)

(2)依据形势确定任务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下列材料中确定的主要任务,并归纳完成该任务的策略。

结合史实,写出当时的客观形势。

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9月)

(3)制定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是规划的主体部分。

概括下列材料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结合史实,指出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和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4)依据规划正确施策是完成规划的重要保证。

归纳下列统计表反映的经济总特征。

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

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

年增长率

8.7%

8.4%

12%

6.1%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

亿元)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

(1)两个前途的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企图实行独裁统治。

(2)经济建设。

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任意1点。

全国基本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或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3)实现工业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经济发展迅速。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依据材料的“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的内容可知,经济建设是材料中确定的主要任务,只要我们坚持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能完成该任务;制定此任务的时期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或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3)根据材料中表格的内容可知,实现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这两个总任务,我国分别开展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底第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依据材料的表格的内内容可知,统计表反映了经济发展迅速,这是因为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14.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到。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年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官方参考答案)

【答案】

(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并将都城从平城到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孝文帝迁都之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898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轰动了全国,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5.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________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_______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因此填写地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