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305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4、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县域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城乡联动的关节点,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

以平凉市为例,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全市辖一区六县,以县域为特征形成的主导产业煤电产业、红牛、果蔬、劳务、旅游,同时,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析可得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在县域,只有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才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平凉市真正作大作强。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进行分析,探寻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难题的对策思路。

能够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特征

县域经济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县域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从部分专家学者和一些地方领导的论述中,可以比较清楚地领略县域经济的本质所在。

我这里对县域经济做出一个新的概括:

所谓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在市场机制导向下展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它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县域经济是相对独立的推进单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性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功能的完备性;

4、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具有资源配置的开放性;

5、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具有主题的多元性。

三、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速度慢、水平低。

  规模小

  ——经济总量偏小。

我省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4年67个县域生产总值4192.83亿元,只占全省GDP的26.1%,与占81.9%的土地面积和占61.8%的人口相比极不相称。

县域人均生产总值9356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7.5%。

分县看,67个县中,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16个,占23.9%;

低于100亿元超过50亿元的有14个,占20.9%。

各县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90%以上的县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其中,人均GDP最小的五华县,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7.9%。

  ——投资规模过小。

2004年,67个县固定资产投资虽有所增加,共完成投资998.02亿元,增长24.4%,但与全省水平比,仍有很大差距。

县域投资规模占全省比重仅有16.6%,低于GDP占全省比重9.5个百分点。

从投资效益指标看:

县域人均固定资产投资2068.6元,只有全省的26.8%;

县域投资占GDP比重,即投资率只有23.8%,比全省的37.6%低13.8个百分点。

最低的县投资率不到10%,投资率过低,不利于县域进一步发展。

  ——财政收入份额小。

2004年,67个县共完成财政收入(特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下同)92.83亿元,只占全省财政收入的6.5%,比上年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看,县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2%,远低于全省8.8%的水平。

在各县中,财政收入小于1个亿的有33个,接近一半。

与财政收入小相比,财政支出增幅扩大,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4.99亿元,比收入大2倍以上。

财政收支缺口大,造血能力弱,使县域政府驾御经济能力大大减弱。

  速度慢

  ——发展速度偏慢。

2004年县域GDP增长11.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在67个县市中,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16个,占全部的23.9%。

三大需求指标中,消费增长13.0%(全省13.6%),投资增长24.4%(全省19.8%),出口增长17.0%(全省25.3%),除投资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消费、出口增速均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县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4年县域GDP中三次产业比重26.2:

41.1:

32.7,与全省2004年三次产业构成7.8:

55.4:

36.8相比,差距很大。

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差14.3百分点,差距比2003年拉大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差4.1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1.4个百分点。

另外,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88.3%,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9.4%,第三产业占23.2%,县域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仍过于倚重农业的状况尚未改变。

  ——农村居民增收速度慢。

尽管我省近年在农村居民增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

2004年,67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9.4%。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只有12个,绝大部分县依然徘徊在较低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只有全省的56.2%,比上年低2.3个百分点。

2004年,67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名义增长,以下同),增幅比全省平均速度低4.8个百分点。

实现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任重而道远。

水平低

  ——整体发展水平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5%以下的为低收入地区,75%-100%的为下中等收入地区,100-150%为上中等收入地区,超过150%的为高收入地区。

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个标准运用到全省区域比较中,2004年广东67个县与全省人均GDP(19707元)相比,有59个县列入低收入地区,2个县列入下中等收入地区,即有61个县(超过90%)处于全省中等收入水平以下。

而高收入县只有6个,仅占9%。

各县中,人均GDP最高的有28329元,是最低的8倍。

  ——对外开放程度很低。

现阶段,广东已形成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但全省外向型经济不均衡,尤其是大部分县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低,与对外开放龙头珠三角比,差距十分明显。

2004年县域外贸出口84.55万美元,只占全省比重的4.4%。

县域出口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为16.9%,远低于全省98.9%的水平。

在67个县中,绝大部分县的出口依存度在10%以下。

同时,县域外资引进力度不够,2004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只有全省的14.8%。

在67个县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低于500万美元的有15个,其中低于100万的有5个,个别县利用外资为零。

  ——城镇化水平偏低。

2004年,县域城镇化率为25.2%,比全省水平低23.9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全省1992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全省平均水平12年。

同时,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省。

2004年,县域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全省提高率低1.4个百分点。

同时,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4年,县域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3.8%,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前者低48.6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存在的“小、慢、低”弱势,导致县域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制约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直接后果是拉大了县域与全省水平的距离。

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难题的对策思路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

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

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

一是着力打造乳业“航空母舰”。

据专家预测,从目前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

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

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

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存在的问题是: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

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

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

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

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

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

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

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

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

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

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

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

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

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

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

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

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

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

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

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

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

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突出表现在:

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

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

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

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

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

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

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

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

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

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

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

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

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

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

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

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

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

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

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

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改革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

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

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