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4618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

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

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

 学生存在主要问题:

 学习习惯不好,不认真口算会出现忘“0”的现象。

 笔算的运算顺序混乱,积不能正确的定位,进位不加。

 估算不能根据实际选择合理的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  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措施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5.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6.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5课时学习。

课题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

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

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课程资源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210×4=200×3=

20×3=130×5=240×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

说给大家听一听。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

2.160×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160

×30

4800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160

×30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4800添上两个0呢?

使学生明确:

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

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

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

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强调计算时,要把末尾0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2题:

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3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教材“练习八”第4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八”第6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

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

设计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一、计算题

28×153=  14、322×35=   15、54×145=

二、选择题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A、不变B、扩大10倍C、缩小10倍

2、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A、2B、3C、4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A、四位数B、五位数C、四位数或五位数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

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

重难

重点: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程资源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地记住哪个数?

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

记住了哪个?

(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个数?

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生1:

有什么规律?

生2:

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生3:

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

生4:

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师:

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

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

师: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

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①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6×2=12

6×20=120

6×200=1200

师:

非常好!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

6×2000=12000,6×20000=120000。

师:

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

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生: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渐扩大的倍数相同,都是逐渐扩大1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

师:

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如果让你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交流。

师: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下面问题),你还会算吗?

①大袋面粉每袋20元,4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面粉每袋10元,4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面粉每袋5元,4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0×4=80

10×4=40

5×4=20

师:

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

谁来说一说?

生:

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师:

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师: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在举例时,对于所用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

所选数据要方便扩大与缩小。

展示交流:

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说说因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

师:

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表述出来呢?

同桌互说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三、总结提升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解决问题的?

生:

结合具体情况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

师:

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

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还有其他规律?

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

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课堂

检测

一、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2×3=48×5=8×50=

120×3=48×50=8×25=

120×30=48×500=4×50=

二、找规律写出得数

15×14=210

15×28=

15×42=

15×56=

15×70=

教学

反思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52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

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

重点:

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难点:

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数量关系,比如说购物时会有买了多少件商品、付了多少钱之类的问题。

下面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引出例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4。

点名口答,列式,板书:

(1)80×3=240(元)

(2)10×4=40(元)

2.提问: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探究,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共同点,然后说明单价、数量、总价。

板书如下:

每件商品的价钱→单价

买了多少→数量

一共用的钱数→总价

4.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总结并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5.巩固练习:

教材出示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内分别举例说明,组长和其他的组员进行评判。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1)小组内说一说。

(2)选代表汇报。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九”第3题。

提出一个己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交流。

(3)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单价、数量和总价

(1)80×3=240(元)

(2)10×4= 40(元)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教学

反思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53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

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

重点:

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

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议一议:

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JP3〗使学生明确:

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解答。

120÷2=60(千米/时)

讨论:

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行驶的时间呢?

引导学生得出:

路程÷速度=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课堂检测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

①70×4=280(千米)

②225×10=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