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46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社会学期末复习.docx

政治社会学的核心主题: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治的逻辑在于维护统治和集团利益,法律倾向于维护社会底线伦理与秩序,道德则维护社会公正

学科奠基人:

马克思(经济决定政治-强调经济)

核心观点:

政治与政府产生的动力与能量来自经济活动的运作,人类的观念是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产物

私有制、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控制-政治博弈,暴力革命与合作协商

韦伯(国家及其权力运作方式对政治的影响-强调国家)

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是变化的,无永恒规律,只能解释当下不能用终极目标设计未来,提出中层理论

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待财富与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荣耀神”的自我要求下,追求合法有节制地获取物质利益、现世物质享受,于是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理性系统化的逐利观、重视劳动与创造的天职观、节制适度的消费观、自由公平的制度观,这样的精神对于资本积累,竞争市场的培育,法制社会的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权力中心论:

权力行使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政治的本质表现为控制稀缺资源与观念资源的持续冲突。

科层制官僚制与生活的日益理性化,囚禁人性的铁笼

托克维尔-迪尔凯姆(公民社会对政治的影响-强调公民社会)

核心观点:

与马克思和韦伯强调冲突不同,托克维尔强调共识,强调潜在的契约与信念促成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民情是政治秩序的公民基础及其社会得以延续的根基,探讨美国的民主平等与宗族,分配不同等威胁,从而反思“多数人的暴政”,得出必须限制最高主权的专制行动这一结论

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领域第一步优秀的实证著作

传统自杀观念:

个体精神机能障碍迪尔凯姆:

自杀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论证:

社会整合高,自杀率低,反之(社会失范),自杀率高

案例:

新教徒自杀率高于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因为新教规范最松散

男性教徒自杀率高于女性,因为女性教徒大量参与宗教活动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自杀率越高,因为教育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

社会关系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自杀,已婚者的自杀率比未婚者低

对矛盾与冲突的解释

社会失范与价值丧失,要重建现代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信仰,通过教育重建社会“集体良知”

社会的本质不仅有物质,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主要有:

规范、法律制度、符号、仪式,以及劳动分工等。

教育和制度给社会提供核心价值,共同的象征符号和仪式维系社会团结,劳动分工促使社会走向有机团结,国家体现了社会共识,基于广泛的社会认同。

政治权力

简述权力的基本特征。

权力一般含义而言,是指主体凭借某种后盾,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使客体接受其意志,并按这一意志去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支配力量。

政治权力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的特性:

公共性,强制性

政治权力的配置,三个方面,横向,纵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配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权力配置的变迁

1.横向分权,行政,人大,司法机关因宪法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党政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党负责政治方面的事务,政府负责行政管理事务;

2.纵向分权,财权,人事权,立法权等呈下放趋势;

3.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从政治学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非职业化。

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具有复杂多样性。

合法性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人类历史存在过的政治统治秩序事实出发考察了这个问题)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的,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基础区分权威的三种类型。

权威就是一种被视为合法的权利系统和社会控制,指特定的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一切权威都是制度性的。

(1)传统型权威的基础在于人们相信常规与传统的合理性和神圣性。

(2)魅力型权威的基础在于领袖人物的超凡魅力。

(3)法理型权威的基础在于理性建立的规则

总的来看,政治权力合法性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公益、符合社会价值规范、价值认同)

第二,一个政府能从其良好的政绩中获得合法性(威权政治与绩效合法性,行政地位高于立法和司法)

第三,政府的组成结构对合法性也有影响(权力配置方式,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立法司法,公权力边界)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政体的运行规范。

因此,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政治文化的特征

•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基础)

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保障)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核心)

国际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中国威胁论;中国辉煌论(京都议定书);次发达国家论

国内的政治意识形态: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政治文化的类型

1、蒙昧型政治文化

2、服从型政治文化

3、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理导向领域中的系统表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以其无形的力量渗透于政治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指导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争取或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执着的政治目标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当然由于政治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它既可以指导革命的、进取的、正义的推进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指导反动的、保守的、非正义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

(维护团结稳定、利益协调)

其次,影响政治体系。

历史表明,在一场政治革命风暴到来之前,往往在政治文化领域首先出现革故鼎新的征兆,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设计,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并且为新的统治秩序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

政治文化总是指导着人们去保护或推翻一种政治制度,去维持或改革一种政治体制。

(合法性辩护与维持)

再次,制约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文化更是其中的一股无形的重要力量。

政治文化内含着对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如果这种向往是符合政治发展规律的,人们将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能量,通过政治实践推动政治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政治发展。

(意识形态统率)

另外,政治文化通过其时旷日久、潜移默化、传播灌输的作用塑造政治社会的成员,使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对政治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简而言之,正功能:

教化、体系维持、推动发展,负功能:

落后制约性、消极滞后性、制度不协调问题

我国政治文化现状

1、传统权威主义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专制,血缘宗法,人治等理念影响深远,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等级意识、依附顺从心理等传统文化基础广泛存在。

2、世俗化与理性化,由保守走向开放,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西方个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民主宪政等思潮依旧活跃,怀旧的思潮也存在,取向多元化

3、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加剧,亚文化广泛存在。

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在并存中冲突加剧。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不同民族政治文化的冲突,广泛存在的亚文化更是摩擦不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观念已经不被人们所接受,功利主义的观念普遍深入人心。

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1、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个人素质和政治人格)

2、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消除利益矛盾)

3、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对国外政治文化霸权的有力回击(重塑政治认同,反击和平演变~又恶心了)

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转型期,深水区,不进则退)

第二,加强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统一思想,社会整合)

第三,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扩大政治认同。

(提高素质、政治参与)

第四,批判地继承中外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料,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全球化、现代化)

第五,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洗脑行为表示恶心,难以容忍)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 利益因素。

利益集团在个体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任何政治社会的成员都会依据切身的利益去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

2, 权力因素。

权力因素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影响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政治权力即可以为社会个体进入政治生活提供各种可能,也可以对个体进入政治生活设置各种障碍;另一方面,政治权力机构为了维护其相应的政治利益,必然会利用所建的教育机构、所掌握的大众媒介工具,倡导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模式。

3,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的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制约政治社会化的水准。

4,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中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的影响;二是文化中变化着的现实内容的作用;三是文化发展党的区域差别。

5, 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特别是重大政治事件,娃娃与民族的安危、国家的存亡、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个体学习政治、参与政治。

小论文

有关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一种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

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古希腊,雅典城邦内的所有政事都要全体成年男子的批准,这种直接民主制是最早的政治参与。

  现代政治学者对政治参与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

从过程的角度,政治参与被认为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意分配决策的行动。

从功能的角度,政治参与被简单认为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动。

狭义上,认为政治参与只包括合法的参与方式;广义上,政治参与则还包括了诸如消极抵制、集体不服从、抗议、游行、暴动、恐怖活动、暗杀以及革命等所有能够影响政府的行为。

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公民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相信通过政治参与能够对政府施加影响。

参加选举投票是公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参与活动。

通过选举,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公共政策得到民意的支持,政府从而获得合法性。

此外通过选举,公民以选票对政府的工作做出评判。

通过参加政党和社团等方式进行政治结社的活动,可以提高公民自身的的政治表达的有效性。

公民有时也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对公职人员的罢免活动。

公民还通过公民不服从的方式以良心自由的原则进行非暴力的公共行为。

此外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包括随机的参加游行示威、政治集会,以及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与政府官员的个人接触。

  政党是政治参与扩大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政治参与。

在大多数民主国家实行的是竞争性的政党制度,选民通过对政党候选人的选择,可以对政府行为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

利益集团与政党不同,其目的是通过影响政府决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一般通过政治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而非政府组织又与利益集团不同,非政府组织从事社会公共利益,政治参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舆论向政府施压。

政治参与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制度化的参与,另一种是非制度化的参与。

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其现代化进程会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反之则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有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在社会各阶层间起着缓冲的作用。

在现代,选举是政治参与中制度化程度高,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工具。

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不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

在现代政治中,公民与公职人员的个人接触以及关系网是一种重要的非制度化参与。

但是这种利益表达方式受到经济地位的影响很大。

此外,游行示威、抗议、骚乱等群体性事件也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

在西方,一般认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为:

①投票。

能够产生集合性效果,从而影响政府。

但投票形式受到定期举行的时间限制,选票又无法充分、具体地表达公民的特殊意愿。

这种形式缺乏主动性。

②竞选。

也能形成集合性效果,并能较具体地表达公民的偏好,具有较多的主动性。

③公民自发行为。

即个人同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接触行为,例如写信、访问等。

这种参与形式的时间和内容通常由参与者决定,其内容一般与个人利益有关,参与者可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④组织政党、社团或利益集团等。

这类活动能产生集合性效果,往往比自发行为对政治的影响更大。

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参与形式与公民的3种政治取向有关:

①关注并热衷于政治和公共事务;

②高度的党派认同感;

③希望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团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的信念。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与政治参与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比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政治上表现更积极。

如何解释人们社会属性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这种关联性?

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如竞选捐款、政治信息、政治知识和技能等等。

  

(2)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3)政治组织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基本形式,政党、利益集团、志愿者协会等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

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4)而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们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其政治功效意识也相当低,这就使他们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占据特殊经济地位、掌握足够政治资源并具有根本性利益指向的政治主体,才能够成功地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行使其权力。

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以财产的分配状况为基础的。

如果说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的话,那么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不同的。

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

包括教育、职业、收入、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的流动性及居住条件。

一般认为,政治参与率较高的是以下几种人:

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中年男性;定居者和都市居民;种族、宗教及自愿组成的团体的主要成员。

②心理因素。

包括对权力、功名和地位的需求及社会政治责任感等。

这些受家庭、同事及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同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密切联系。

美国学者所作的抽样调查表明,个性刻板、神经衰弱、狂躁的人参与意识较低;缺乏自信心、情绪悲观的人表现出较高的政治冷漠。

③政治系统。

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系统是否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参与形式和途径。

政治系统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为公民提供的参与形式和途径就越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认为,公民实际参与政治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主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质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仅是资产阶级享有的,而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是很有限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真正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都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各种保障和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水平将越来越高。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

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学者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

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

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

其次,政治参与是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

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

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

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而对一个长期压制公民参政要求的政治系统来说,其政府政策必然无法反映民众意愿,因此该系统的合法性也会遭到削弱。

最后,政治参与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杠杆。

现代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张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

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的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

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

公民如何能够控制政府的行为?

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众对政府的有效控制不仅是现代民主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就曾对公民的选举权在制约国家权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给予过高度评价,他说“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

因为显而易见:

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利益。

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才上升到最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