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4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

(1)

项目

内容

课题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明

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

难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

过程

 

一、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3、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如白居

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长亭送别》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

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

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扬州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

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

事物的本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等。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要求不那么严

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9、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等

10、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

的表达方式。

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

如《哀江南》: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1、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通常是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

典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其中“东篱”就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

13、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二、【高考试题】

1、【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

即蓝靛,蓝色

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三、总结

(一)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

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

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直接考查。

也就是命

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

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隐性考查。

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2)、通过意象考查修

辞。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

(二)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借喻与借代:

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比喻与象征:

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⑶对偶、排比与对比:

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⑷设问与反问:

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详见【知识归纳】)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

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

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

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三)答题思路

赏析修辞方法:

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

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

摘取、拾取。

⑤捋:

成把地握取。

⑥袺: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         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6、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

望庐山瀑布李白庐山瀑布  徐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夸张,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板书

设计

一、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二、高考试题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