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538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docx

专题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1.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解析】选B。

第6位的C被替换,最多只有一个氨基酸的改变;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一个T,之后的所有密码子都将改变;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之后的氨基酸都会被影响,但没B选项严重,B正确。

2.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

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

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

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分别为1、1

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可能为1/2、1/2

【解析】选C。

根据题意可知,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雄株都表现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正常);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BB×bb→Bb(突变性状)或Bb×bb→Bb(突变性状)、bb(正常)。

3.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的表达

B.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b之间可发生互换

D.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解析】选B。

a、b、c是三个独立的基因,在表达时互不影响,A错误。

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B正确。

交叉互换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b在一条染色体上,两基因间不能发生互换,C错误。

染色体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

4.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解析】选B。

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存在回复突变的现象;转基因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不是因为杀虫剂的诱变作用,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把抗药性差的个体杀死,而抗药性强的个体则存活下来。

5.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

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解析】选C。

图①表示基因重组,②是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图③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④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增加,C正确;四种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6.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①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②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③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④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⑤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

A.1项B.2项C.3项D.4项

【解析】选A。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即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①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可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②错误;同卵双生兄弟的性状差异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③错误;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④错误;基因型由AaBb变为AaB,此种变异为染色体变异,⑤错误。

7.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解析】选C。

鼠胚胎期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分裂过程中,含有Aaa染色体组成的一极由于染色体随机丢失形成含有Aa或aa的子细胞,子细胞产生的概率不确定;a由A(抑癌基因)突变而来,则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同一极,导致染色体异常。

8.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此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

B.过程④结果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①、③、④过程产生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D.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现象是产生了新基因

【解析】选B。

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睾丸内,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可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过程④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是携带b基因的一段染色体缺失;图示①为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③为基因突变,④为染色体变异,三者均属于可遗传变异;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中,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9.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

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据此所作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

B.卵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

C.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而产生了该患儿

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50%

【解析】选C。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病,题干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产生的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该患儿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不能确定。

10.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A、a)和乙病(设基因为B、b)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若Ⅲ

2与Ⅲ

4结婚,生一个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是1/24

D.Ⅲ

5的基因型aaXBXB或aaXBXb

【解析】选C。

该家系图中有两种遗传病,解题时应该分别单独考虑。

先考虑甲病,根据Ⅱ

3、Ⅱ

4均无病,生下患甲病女儿Ⅲ

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单独考虑乙病,Ⅱ

1、Ⅱ

2均不患乙病,生下患乙病的Ⅲ

1、Ⅲ

3,且Ⅱ

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乙病必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

2的基因型有两种情况:

1/2AaXBXb或1/2AaXBXB;Ⅲ

4的基因型也有两种情况:

2/3AaXBY或1/3AAXBY,若Ⅲ

2与Ⅲ

4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的孩子的概率是1/48。

11.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错误的是(  )

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碱基对的增加、减少或改变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而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较大

D.两者都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

【解析】选C。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突变的细胞。

12.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解析】选D。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蜜蜂性别是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来决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雄蜂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雄蜂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

13.某原核生物因一个碱基对突变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

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  )

A.G≡C变为T=AB.A=T变为C≡G

C.鸟嘌呤变为胸腺嘧啶D.胞嘧啶变为腺嘌呤

【解析】选A。

由题中信息可知,决定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U、CCC,决定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CAC,由此可以判断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G≡C变为T=A。

14.研究表明,人体细胞中存在抑癌基因(53P基因),它能编码一种抑制肿瘤形成的蛋白质,而某些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AFB)能特异性诱导53P基因中碱基G―→T,从而引发肝癌,由此可见,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环境引起的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

【解析】选C。

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53P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15.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可育

D.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二倍体

【解析】选A。

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个体,为多倍体(或二倍体);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芝麻是单倍体,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物,属于单倍体。

16.如图为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示意图,将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AaBbB.AB

C.abD.AAaaBBbb

【解析】选A。

通过该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判断,该植物属于四倍体植株,其花粉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也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17.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的几种变异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图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C.图丙表示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D.图丁表示的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解析】选D。

图甲中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图乙中染色体变异属于易位,图丙中染色体变异属于缺失。

18.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

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的压力下种群中的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选C。

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19.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

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

A.2次B.3次

C.4次D.5次

【解析】选B。

据题意,图解如下:

20.如图表示人体某正常基因片段及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顺序。

A~D表示4种基因突变的位点。

A处丢失T/A,B处T/A变成C/G,C处T/A变为G/C,D处G/C变为A/T。

假设4种突变不同时发生。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突变会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变化

B.B处突变对结果无影响

C.C处突变会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数量变化

D.D处突变会导致肽链的延长停止

【解析】选C。

A处突变,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变化为天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由于GAC也是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B处突变对结果无影响;C处突变可使色氨酸变成甘氨酸,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数量;D处突变后,原色氨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即UAG,使肽链延长停止。

21.下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

秋水仙素浓度

注:

细胞畸变率(%)=

×10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

B.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

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间期

【解析】选B。

从题图看出,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畸变率不为零,均有致畸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而在另一范围,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低。

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有关,但不呈正相关。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前期。

22.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

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与DNA数之比为1∶2

【解析】选D。

据图中信息可知:

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乙图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为易位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基因重组;甲、乙两图中每条染色体都含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

23.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X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Ⅰ~Ⅵ表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

B.除DMD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DMD基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

C.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

D.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

【解析】选C。

六个患者都是X染色体5区域缺失,都表现为DMD症,所以X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不同患者还出现其他不同的症状是由于缺失其他片段导致的;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基因数目减少;由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

24.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

a控制。

调查时发现:

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

C.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

D.该调查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

【解析】选D。

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中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

联系高发病率、“有中生无”以及“父病其女必病”,可确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在伴X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应为杂合子,再由儿子中患者约占3/4这一比率,可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另1/2为显性纯合子。

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不论其配偶是XAY还是XaY,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都是XaY,都不会患该遗传病。

该调查群体为双亲皆病的家系,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利用赋值法,不妨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100个,患病双亲中父亲基因型为XAY,母亲中1/2基因型为XAXA,1/2为XAXa,则有100个XAY、50个XAXA及50个XAXa,故A的基因频率为(100+50×2+50)/(100+100×2),约为83%。

25.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稳定遗传

【解析】选B。

据丙中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可知,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依题意知没有发生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证据,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示丙品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AaEE∶aaEE=1∶2∶1,其中AAEE和aaEE为纯合体能稳定遗传,D正确。

26.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易染病(e)水稻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纯合矮秆抗病水稻(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③过程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D.获得无子番茄所用原理与④过程相同

【解析】选A。

①属于杂交过程,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②过程是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单倍体的体细胞内未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植株的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可以获得无子番茄,该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④过程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二者不同。

27.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

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①: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6株、抗病矮秆植株(乙)和不抗病高秆植株(丙)。

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

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实验②:

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F1都表现为抗病高秆。

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

B.实验①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

C.该育种实验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

D.实验①中的白化苗不能合成叶绿素,不久会死亡,这类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析】选D。

设控制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实验②中甲(不抗病矮秆)和丁(纯合抗病高秆)杂交后,F1全表现为抗病高秆,说明抗病(A)对不抗病(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根据实验①乙与丙杂交产生的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可知乙和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则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该育种实验采用了诱变育种(用γ射线处理)、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杂交育种(不同亲本的杂交)的技术;实验①中使用γ射线处理后出现白化苗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该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8.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方法①和③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方法③的变异是定向的

B.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

C.方法③中的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细菌质粒做运载体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解析】选D。

方法①为杂交育种,方法③为基因工程育种,两种方法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A正确。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往往在培养基上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正确。

基因工程中常用运载体是质粒,C正确。

筛选是人为保留优良遗传性状的过程,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不正确。

29.德黑兰街头出现成群的变种巨鼠,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导鼠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B.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导致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C.巨鼠的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对突变的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解析】选B。

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但不能诱导基因发生定向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杀死巨鼠种群中大部分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样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会逐渐增加,导致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巨鼠与原来的鼠仍属于同一物种,巨鼠的出现并没有增加物种丰富度;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导致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30.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年份

18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