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736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你会列式吗?

生:

145×

12。

估算一下,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我们可以把145看作150,把12看作10,这样150×

10=1500,所以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45×

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

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尝试练习。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3)想一想:

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集体讨论算法。

(2)投影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种做法:

甲 

145

×

1

2

290

14

5

1740

12

145

 

435

(3)说一说:

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哪里?

学生:

甲和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算什么?

(先算2乘145,结果是290,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算什么?

(再用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多少?

(145个十)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

(要和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第三步算什么?

(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1740)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

12和145×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3)归纳法则。

①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

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由此看出,不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5.验算。

提问:

做完题后,你如何检查?

生1:

我用计算器来验算。

生2:

我再重做一遍。

精确值与你们开始的估算值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

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学生自由交流。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

42=   538×

48=   138×

16=

[考查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

能力要求:

能正确熟练的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

这个饭店每个月要用掉多少双这种一次性筷子?

(按31天计算)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758 25824 2208 竖式略

258×

31=7998(双)

教材习题

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608 8272 15300 19434 7728 3915 8827 10010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计算:

12=  45×

12=

总结: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教材第48~50页)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课件。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

10   23×

10   32×

30   8×

13   6×

50   24×

20

2.提问。

出示:

50

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24×

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3.导入。

观察:

50和24×

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

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

160×

30=

1.学习例2

(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

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我是这样算的:

160

30

000

480

4800

           

学生3:

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4800    

(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学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

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2.巩固练习。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板书“做一做”内容。

(2)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道题。

(3)多数同学做完后,老师指名板演。

(4)质疑。

360360

×

25与×

25,计算时哪个竖式简便?

明确:

“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学习例2

(2)。

(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

 

106

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

(可以写成×

30)

(2)计算106×

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呢?

(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106

×

30

3180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小叶准备坐汽车到相距1000千米的外婆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那么10小时后小叶能到外婆家吗?

110×

25=2750(个) 2750<

3000 所以到10时25分他不能完成3000个字的打字任务。

80×

10=800(千米) 800千米<

1000千米 所以10小时后小叶不能到外婆家。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8800 9600 9000 6960

2.5070 15250 9000 5280 6240 8240 5800 32200

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

教材第49页“练习八”

1.5248 9144 7830 24165 18011 8200 5977 14355

2.

(1)124×

32=3968(吨)

(2)124×

85=10540(吨)

3.4500 3200 960 950 9800 9000 840 750

4.201×

90=18090(分)

5.350×

20=7000(千克) 7000千克=7吨 7吨>

5吨 不够

6.= <

 >

 >

7.8760 9430 8554 15000 2884 3834 6720 4560

8.略         

9.(125+18)×

3=429(元)

10.

(1)302×

12=3624(元) 135×

14=1890(元) 140×

15=2100(元)

(2)3624+1890+2100=7614(元)

11.有三种购买方案。

128×

15=1920(元) 3000-1920=1080(元)

108×

15=1620(元) 3000-1620=1380(元)

198×

15=2970(元) 3000-2970=30(元)

12.(答案不唯一)其中乘积最大的是43×

520=22360或430×

52=22360。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1.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因数中有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时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老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对齐、横线的画法等。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第51页)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难点:

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地记住哪个数?

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记住了哪个?

(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个数?

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规律?

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生3:

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

生4:

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

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

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①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12

20=120

200=1200

非常好!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

2000=12000,6×

20000=120000。

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

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渐扩大的倍数相同,都是逐渐扩大1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

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如果让你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交流。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下面问题),你还会算吗?

①大袋面粉每袋20元,4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面粉每袋10元,4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面粉每袋5元,4袋一共多少元?

20×

4=80

10×

4=40

4=20

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

谁来说一说?

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在举例时,对于所用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

所选数据要方便扩大与缩小。

展示交流:

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说说因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

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表述出来呢?

同桌互说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结合具体情境,以两组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解决问题的?

结合具体情况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

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

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还有其他规律?

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

48=1248     17×

12=204

24=(  )    17×

24=(  )

12=(  )    17×

36=(  )

(考查知识点:

积的变化规律;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624 312 408 612

256平方厘米 16厘米

教材第51页“做一做”

1.36 360 3600 240 2400 24000 400 200 200

2.24÷

8=3 200×

3=600(平方米)或200÷

24=600(平方米)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2.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即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了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材第52~55页)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

(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

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着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1.教学例4。

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

(课件出示:

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

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学生如果能回答上来就让学生尝试回答;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解释说明:

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

单价),3个、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

数量),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

总价)。

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

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生活中你熟悉事物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谁来说一说,第

(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