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76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docx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

匡时引燃中国拍卖业生存之争

  2008年2月1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国强与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社长仓田阳一郎在东京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由此开启中外拍卖行深度合作的先河。

对此,董国强在欣喜之余也难掩忧虑,他说,国内拍卖行对外寻求合作是大势所趋,各公司也在各显神通,这就是一场中国拍卖行业的生存空间之争。

  

  国内拍卖公司面临生存考验

  

  记者:

与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的合作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董国强:

国内拍卖公司目前正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局。

一方面拍卖公司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市场资源经过十几年的拍卖正在慢慢枯竭――拍品减少,好的拍品就更少。

征集不到好的东西,拍卖公司无米下锅,也就无法生存,国内拍卖公司现在所面临的是生存考验。

  记者:

是匡时主动促成了这次合作吗?

  董国强:

严格来说,是亲和拍卖株式会社主动促成了这次合作。

他们在2008年11月曾邀请包括韩国,台湾等地的拍卖公司,在澳门举办了一个叫“亚洲拍卖周”的活动,旨在加强交流,了解国外,特别是中国拍卖行业,同时寻求合作伙伴。

亲和也邀请匡时参加拍卖周。

当时匡时正在全力投入秋季大拍,所以没能参加。

不过通过这次活动,还是取得了联系。

随着进一步交流和了解,亲和拍卖提出合作的意愿,匡时也一直都有开拓日本市场的计划,因此也就有了下面的合作。

  记者:

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又是什么原因呢?

  董国强:

这与日本拍卖行业的发展与日本经济现状有关。

  日本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比我们早――我们是15年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全球领先,日本收藏家在世界上各个拍卖场叱咤风云。

那个时候,海外的大拍卖公司就有把拍卖重心放在日本的想法,就像现在他们想把更多的业务开展到中国一样。

那时候,日本人购买艺术品的欲望很强,购买的范围也比较广。

但是,由于日本的民族特点和整个行业特点,他们想进入日本的举措遭到日本全行业的抵制。

  到现在为止,日本更多的还是沿袭过去中国旧社会的古玩交易方式,它不是采取公开拍卖,不是竞价制的,而是小范围的会员制,是暗标制的。

所以说,虽然日本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比我们早,但拍卖市场的发展远不如中国这15年发展快,拍卖行业也受到很大局限。

  日本近几年经济出现了不景气。

日本购买艺术品的群体在缩小,经济的困顿使很多收藏家和第二代藏家把东西拿出来卖,只不过他们使用私下的途径比较多。

从亲和拍卖株式会社来说,如果仅仅在日本市场环境下生存,它的生存空间会比较小,所以他们希望走出来。

  记者:

相对行业保守的态度,亲和株式会社的“走出”好像比较激进?

  董国强:

亲和株式会社之所以能走出这一大步,跟他们的社长有很大关系。

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的社长仓田阳一郎是一个头脑思路比较开阔的人,我所接触的很多日本同行也跟我说,像他这样的人在日本是很不多见的。

仓田阳一郎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做的工作也是金融投资方面的,在日本做过金融大臣的顾问。

而从根本上说,寻求生存空间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就像我们的企业也在寻找机会走出去一样。

  记者:

日本藏家“抛售”中国藏品是不是也是亲和选择与匡时合作的原因之一?

毕竟中国藏品的买家更多是在中国。

  董国强:

是的,中国文物回流大潮是这次合作的大背景。

众所周知,日本是中国艺术品的“最大仓库”。

近几年,国内的几家大的拍卖公司,也把征集的一部分重点集中在日本。

然而,作为中国的拍卖企业,想从日本的普通老百姓手里征集拍品是非常困难的,用一纸合同换回人家几百万的东西,需要人家对你有很强的认可和信任。

在这方面,不用说我们,就连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的国际大公司都面临困难。

所以,大部分国内公司是依靠当地的日本行家或者在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征集拍品。

用这样方式征集到的东西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且范围有限,无法深入到日本的整个收藏群体。

  匡时原计划今年要在日本设立一个办事处,但即便如此仍涉及到很多问题,诸如信任度之类的困难,与亲和接触并合作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中国大手提携亲和”

  

  记者:

为什么会选择亲和?

除了他们本身具有对外合作的意图外,他们本身有什么样的优势让匡时选择了他们呢?

  董国强:

亲和拍卖株式会社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首先,他们是日本最大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

第二,他们是日本也是亚洲拍卖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财务各方面都是公开的,监管也比较严格,能让人信任,第三,他们是日本最早公开拍卖艺术品的拍卖公司,过去经营日本艺术品、珠宝和西洋艺术品等,没有经营过中国艺术品,也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们觉得和他们进行合作是可行的。

  记者:

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随着合作的加深,会有进一步的拓展吗?

  董国强:

目前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亲和受我们的委托在日本征集中国的艺术品,然后把征集到的拍品交给匡时来拍卖。

  在征集的过程中,亲和会跟客户讲清楚是代匡时来征集的,客户是基于对他的信任,而不是对我们的信任将藏品交给他们。

拍卖结束以后,根据拍卖成交的情况,匡时会给予亲和一定的酬金回报。

其实,这就类似于我们在台湾和香港一样,有行家帮我们介绍收藏家,收藏家给我们东西拍卖,拍完以后我们回一些佣金给行家。

这是拍卖行业比较普遍的惯例,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一个拍卖公司来合作,而不是一个行家。

  记者:

日本藏家为什么愿意把东西让亲和送到中国拍卖,而不是在日本出售?

  董国强:

这首先是日本藏家对亲和会社的信任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价格上的吸引。

藏品交给中国的拍卖公司会拍出一个比在日本高的价格,这是业内的共识。

之前日本藏家大多不敢自己跟中国拍卖公司接触,现在给了他们一个可信的通道。

  目前与亲和的合作方式只是第一步,将来可能根据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的发展变化,在其他领域可探索更多的方式。

比如把日本人欢迎的中国艺术品拿到日本拍卖,或把在中国的日本艺术品拿到日本去拍卖。

我认为这种合作的空间是很大的,只是目前最可行的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从日本拿来到中国拍卖,这跟市场状况和中日两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记者:

日本国内怎样评价两家公司的合作?

  董国强:

2月1号在东京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日本的很多媒体都到场,之后很多日本媒体报道的主题都认为,这次合作,亲和是更加受益的,有的标题就很明显,说是“中国大手提携亲和”。

可以看出,日本已经很清楚中国经济的提升,明自中国艺术品市场比日本的发展要快。

我们合作后,亲和的股票也有所上升,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

从日本回流的文物会在中国市场上占据怎样的位置?

  董国强:

应该说日本从二战以后就开始推行的政策是“脱亚入欧”,推行“去中国化”,战略上的国策他们希望走西方的道路。

同时,从教育上来说,日本的新一代受的教育完全是西方的教育,思想是西方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相去甚远。

现在日本的很多中国艺术品持有人,对中国文化已经没有像他们前辈们那么深厚的感情。

最近十几年,日本的中国艺术品大量回流,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流文物中来自日本的文物占非常大的比例。

日本民间和美术馆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可能是整个欧美的几倍。

中国跟日本的文物流通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频繁的,在日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中国文物。

而且,日本对中国文物的研究花费了非常大的心血,对很多中国文物,比如宋代瓷器,明清书画家的研究,甚至是超过中国的。

  

  买家不付款,匡时垫付

  

  记者:

既然双方都有着很强的合作意图,那么谈判过程应该比较顺利?

  董国强:

其实,谈判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整个谈判过程持续了两三个月,我去了日本三次,日方来中国四五次,经过很多次的谈判和磋商。

  因为虽然双方都有这个意向,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举措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

仓田阳一郎社长本人具有开放的胸怀,他非常喜欢中国,对我们公司也很信任,但是他要去说服他所有的股东,而他的股东有70%是没有来过中国的,他们对中国的市场,政策等等都不了解。

  为了说服他们,他曾经邀请我去日本跟他们的股东见面,介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情况,说明这次合作会给他们带来的利好。

这个说服过程是很费精力的。

但是,一旦股东们被说服了,他们做事的效率就让我觉得震惊了。

  记者:

合作的难点,或者说服工作的难点主要是在哪里呢?

  董国强:

毕竟是两个国家两个公司,各有各的政策、惯例和方法,需要互相了解,磋商,协调甚至妥协的地方有很多,双方都会有很多的让步。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让步会比较多,比如说付款问题。

日方最担心的就是在中国拍卖完了以后买家不能按时付款,这个说明他们对国内的拍卖也是有一点了解的。

一般来说,拍完之后不付款这种情况在日本的拍卖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两国拍卖后付款的周期也是不同的,中国一般是1个月之后付款,而日本是7天,协商之后体现在条款上就是我们必须要在拍卖后35天内将款付给日方。

这意味着拍卖成功35天之后,买家如果迟付,要由我们匡时垫付,如果买家不付款,那么这个损失将由我们承受。

为了这样的合作,我只能承担这个风险。

  记者:

您觉得两家公司的合作,对于中国拍卖行业有什么样意义和影响呢?

  董国强:

首先,我觉得这种台作对于加强国外对中国拍卖行业的了解,展示中国拍卖行业的形象,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过去国外对中国拍卖行业的了解是比较模糊的,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数字来了解。

具体的情况他们并不知道,甚至通过媒体或者其他途径听到很多负面的消息。

我们希望通过合作让他们看到更多正面的东西。

我们要做得规范,做得认真,让他们知道中国的拍卖公司也是在认真做事。

让他们了解,中国拍卖行业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中国也有一个非常广阔的艺术品市场。

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如果我们这个台作有比较好的效果的话,可以给同行更多的信心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不要一说苏富比、佳士得要入关,要进中国就如临大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有这种担心,因为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的拍卖公司在逐渐强大。

我们并不畏惧和他们竞争,甚至我们想到海外去同他们竞争。

我们不担心他们来,我们现在是主动走出去和他们竞争。

中国公司不可能永远盘踞在国内,也不需要在这个狭小的死胡同里挣扎,走出国门参与竞争扩大市场和生存空间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而且,多合作和交流,对于提升我们国内公司的经营,服务水平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参加过2次他们的拍卖会,他们做事的严谨认真让人印象深刻。

合作之后,我们会互相派人去实习,这对于提高我们企业的管理,提高我们的员工素质,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服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记者:

中国买家在这种合作里会从哪些方面受益?

  董国强:

我们的合作已经开始,亲和在日本征集了很多拍品,我从专业的角度判断,可以这么讲,他们那边代我征集的拍品,在中国是可以百分之百成交的。

这说明什么7首先是这些拍品质量上很不错,而且这些从日本民间藏家手里拿来的拍品往往是没有在市场上露过面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拍品有着很强的价格优势。

日本民间藏家并不了解市场,更不了解我们中国市场的价格,所以他们往往给出的价格要比那些行家给得低很多。

用更少的钱买到新鲜的好东西,对于国内藏家来说是相当受益的。

  

  责编 晓 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