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784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文档格式.doc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mol/L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

1.原因与机制:

(1)水摄入减少:

水源断绝或摄入困难

(2)水丢失过多:

(3)失液未补充:

呼吸道失水(不含任何电解质)皮肤失水(高热,大汗,高代谢率)经肾丢失(尿崩症,尿浓缩功能不良)消化道丢失

2.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 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

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水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脱水;

脑细胞脱水可致CNS功能障碍(嗜睡,抽搐,昏迷,死亡);

(2) 循环血量的变化:

以失水为主,故细胞外液量减少;

由于各种代偿机制,使循环血量得到一定的补充;

(3) 整体水平表现:

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渴感明显,有助于及时补充水分(病弱及老人渴感减退);

(4)实验室检查:

尿少,尿比重增加。

脱水热:

高渗性脱水的小儿,由于脱水,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3高渗性脱水的治疗:

去除病因,补水(5~10%G.S);

适时补钠(N.S+5~10%G.S);

适当补钾

五、等渗性脱水

特点:

血清钠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维持在280~320mOsm/L

原因:

以消化道失液为主

临床表现:

口渴,少尿,脱水体征

可以发展为:

高渗性脱水(不显性水不断丢失)低渗性脱水(补液不当)

三型脱水的比较

 

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等渗性脱水

发病原因

水摄入不足

或丧失过多

体液丧失

而单纯补水

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而未予补充

发病原理

细胞外液高渗,

细胞内液丧失为主

细胞外液低渗,

细胞外液丧失为主

细胞外液等渗,以后高渗,细胞内外液均有丧失

主要表现和影响

口渴、尿少、

脑细胞脱水

脱水体征、休克、

脑细胞水肿

脱水体征、休克

血清钠(mmol/L)

150以上

130以下

130~150

尿氯化钠

减少或无

减少

治疗

补充水分为主

补充生理盐水或3%氯化钠溶液

补充低渗盐水

二、体液容量过多

(一)水中毒——低钠血症+水过多

1.原因:

肾排水不足;

低渗性脱水晚期;

ADH分泌过多

2.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水平:

细胞水肿,大部分液体积聚细胞内

血管水平:

循环血量过度负荷

整体:

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CNS系统症状明显

3.治疗原发病,控进促排,谨慎补钠

水肿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二、肾脏钠水排出障碍导致钠水潴留

三、细胞水合:

细胞内水过多(水中毒时……)能量缺乏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局部水肿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进行取决于血管内外的滤过压。

实际滤过压=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透压

(外移力)(内吸力)

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微血管通透性↑淋巴回流受阻→体液积聚在组织间

(二)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稀释毒素,阻碍细菌扩散

有害:

细胞营养障碍

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受限(脑水肿,喉头水肿

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

1胰岛素:

可直接刺激Na+-K+泵活性,降低血钾。

2儿茶酚胺:

b肾上腺素通过cAMP机制激活Na+-K+泵活性;

a肾上腺能神经激活可降低细胞对K+的摄取。

3酸碱平衡状态[H+]↑,H+入细胞内,细胞内K+外移。

ECF每0.1pH变化大约引起0.6mmol/L血清钾变化

4渗透压:

ECF(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内K+外移

5运动:

反复的肌肉收缩,使细胞内K+外移。

而细胞外钾浓度升高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肌肉的活动

一钾平衡调节

1钾跨细胞转移2肾排钾功能3结肠的排钾功能

(一)低钾血症

血浆钾浓度低于3.5mmol/L

1.原因和机制

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钾进入细胞内过多

2.对机体的影响

①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横纹肌溶解

②心脏:

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

③肾脏:

尿浓缩功能障碍

重吸收HCO3-增强,反常性酸性尿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近端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

④消化系统胃肠运动减弱

⑤糖代谢血糖轻度升高

⑥代谢性碱中毒

3.防治原则

①治疗原发症②补钾③治疗并发症

(二)高钾血症

血浆钾浓度高于5.5mmol/L

1.原因和机制

 ①摄入过多②肾排出减少③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①肌肉组织

急性高血钾:

兴奋性升高,后降低至消失

慢性高血钾:

变化不明显

②心脏

心肌兴奋性升高,而后降低至消失,心肌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

(3)代谢性酸中毒

①防治原发症

②降低血钾

③注射钙剂和钠盐

酸碱平衡紊乱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1.H+浓度和PH值

H+浓度的负对数,即为PH值,正常人动脉血液的PH值为7.35~7.45。

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①溶解在血浆中的CO2分子产生的压力或人动脉血PaCO2正常范围33~47mmHg反映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

②PaCO2<

33mmHg,表示肺通气过度

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继发性代谢性酸中毒

PaCO2>

47mmHg.,表示肺通气不足

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

继发性代谢性碱中毒

3.缓冲碱(BB)

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正常范围45~55mmol/L

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

②BB>

55mmol/L为原发性代谢性碱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酸中毒

BB<

45mmol/z为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4.碱剩余(BE),碱缺失(BD或—BE)

①BE是指在标准条件下,血红蛋白150g/z和氧饱和度100%情况下,用酸或碱将1L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0时所用的酸或碱的mmol数。

BE正常值为OI3mmol/z。

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②BE>

3mmol/L原发性代谢性碱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酸中毒

BD>

3mmol/L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5.标准碳酸氢盐(SB)与实际碳酸氢盐(AB)

①SB是血标本指标准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的浓度,判断代谢性因素的指标,正常值为22~27mmol/L

SB>

27mmol/L原发性代谢性碱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酸中毒

SB<

22mmol/L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或继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②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正常AB值应等于SB值。

③AB与SB的差值反映了呼吸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AB>

SB指示CO2潴留,见于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及继发性代谢性碱中毒

AB<

SB指示通气过度,见于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及继发性代谢性酸中毒

SB,AB皆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及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SB,AB皆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及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6.阴离子间隙(AG)

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减去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即AG=VA-VC。

正常值范围10~14mmol/L

AG可用于区别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G增高均应考虑代谢性酸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

①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血浆内所含固定酸浓度增加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HCO3-原发性降低,Cl-浓度明显变化

乳酸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

严重肾功能衰谒;

水杨酸中毒

②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血浆内未测定的阴离子不增加,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同时Cl-浓度代偿性增高

大量丧失碱性溶化液;

轻、中度肾功能衰竭;

肾子管酸中毒;

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应用;

酸或呈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2.机体的代偿调节(肺为主)

①血液的缓冲作用

H++HCO3-H2CO3H2O+CO2

②肺的代偿调节呼吸深快

③肾脏的代偿调节

肾小管排泌H+,NH4+增多,重吸收NaHCO3增加

④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细胞外液过多H+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液K+外逸

⑤骨骼缓冲作用

沉积在骨组织内的磷酸盐、碳酸盐,可释放入血,对H+进行缓冲

3.血气分析

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AB、SB、BB降低,BE负值增大,呼吸代偿使PaCO2降低,AB<

SB,若PH值仍维持在7.35—7.45之间为代偿性,若小于7.35,为代偿性。

4.对机体的影响

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乏力,肌肉软弱,反应迟缓,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昏迷

②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

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对儿茶酚胺反应性减弱)

③骨骼系统改变:

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带肾功能不全时,骨质脱钙导致骨软化症和骨骼畸形

④呼吸系统:

呼吸加深加快

5.防治原则

①积极防治原发症

②矫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③补充碱性存物

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二、主要机制和病因

病因1、通气障碍:

(1)呼吸中枢抑制——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2)呼吸道阻塞——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3)呼吸肌麻痹(4)胸廓、胸腔疾患

(5)肺部疾患(COPD、支气管哮喘)——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6)呼吸机通气量过少

2、通风不良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主要依靠血液中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和肾进行代偿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主要的代偿方式:

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系统的缓冲(患者常表现为代偿不足和失代偿状态)

(1)H+-K+交换

CO2体内潴留血浆H2CO3浓度↑→H+-K+交换→血液中HCO3—代偿性升高→维持HCO3—/H2CO3接近正常值

(2)红细胞的缓冲作用

H+主要被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血浆Cl—浓度降低→HCO3—浓度有所增加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主要的代偿方式:

肾的代偿调节

四、血气指标的变化

反应呼吸因素的指标明显增高,pH降低、AB、SB及BB值均增大,AB>

SB,BE正值增大(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可在正常范围之内)

五、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

肺性脑病、CO2麻醉→头痛、嗜睡、昏迷、精神错乱等

2、心血管系统

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持续性头痛

H+浓度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

六、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改善通气功能

3、谨慎补碱

代谢性碱中毒--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①H+丢失过多

1)经胃液丢失(低cl-,低k-)

2)经肾丢失(使用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盐皮质激素过多:

醛固酮过多加速,K+和H+的排泌,并增加NaHCO3的重吸收。

②缺钾:

H+向细胞内转移及反常性酸性尿

③碱性HCO3过量

2.机体的代偿调节——肺为主

 ①细胞外液缓冲作用

OH-+H2CO3H2O+HCO3-

OH-+HPrH2O+Pr-

 ②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细胞内液H+外移,细胞外液K+转入细胞内。

 ③肺的代偿调节

呼吸浅慢

 ④肾脏的代偿调节

血浆H+浓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排泌H+和NH4+减少,H+—Na+交换减少,对HCO3-重吸收减少。

AB、SB、BB增高,BE正值加大

PaCO2继发性增高,AB>

SB

 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烦燥不安,精神错乱。

 ②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手足抽搦,面部和肢体肌肉抽动。

 ③低钾血症:

心律失常。

 ①积极防治原发病

 ②合理选用药物纠正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

①精神性过度通气②乏氧性缺氧③机体代谢亢进④人工呼吸过度

2.机体代偿调节—组织细胞代偿首先

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液缓冲

②肾脏代偿调节(与代谢性碱中毒一致)

过度通气PaCO2降低,AB减少,AB<

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SB、BB降低和BE负值增大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头痛,头晕,易激动。

②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应激性增高,手足抽搦,气促。

①防治原发病

②吸入含CO2气体

③对症处理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急性缺氧初期呼吸加深加快。

此时的通气反应是由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引起的。

2.血液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所以没有呼吸加强反应。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的变化

心率:

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心率增快。

严重缺氧使心率减慢。

心肌收缩力:

缺氧初期,心肌收缩力增强。

后期,减弱

心输出量:

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

极严重的缺氧可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出现心输出量降低。

2.器官血流量的变化

脑血流量的变化:

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

冠脉血流的变化:

急性缺氧时,只能通过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提高心肌的供氧量;

慢性缺氧时,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有助于改善心肌供氧。

肺循环的变化:

缺氧引起肺动脉和肺静脉收缩,但主要使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

毛细血管增生:

慢性缺氧可引起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尤其是心脏、脑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增生更为显著。

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有利于氧向细胞的弥散,具有代偿意义。

(三)血流系统的变化

1.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内2,3-DPG含量增多,Hb氧离曲线右移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急性缺氧时可引起头痛、乏力、动作不协调、思维能力减退、多语好动、烦躁或欣快、判断能力和自主能力减弱、情绪激动和精神错乱等。

严重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意识丧失。

慢性缺氧时,精神症状较为缓和,可表现出精神不集中,容易疲劳,轻度精神抑郁等。

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间质脑水肿。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ATP生成减少,无氧酵解增强。

2.神经递质合成减少及解毒功能降低。

3.线粒体的改变

慢性缺氧可使线粒体数量增多,表面积增大。

4.细胞膜的变化:

通透性增加;

细胞膜电位负值变小;

严重缺氧时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高。

5.溶酶体的变化

严重缺氧时,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升高,甚至破裂,溶酶体内蛋白水解酶逸出,引起细胞自溶,基底膜破坏。

6.肌红蛋白增加。

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

生理功能改变

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约18次/min。

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上升,高峰期,动脉血压会轻度下降。

呼吸系统功能改变发热时,由于血温增高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作用,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

持续的体温升高可因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的抑制,使呼吸变浅慢或不规则。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和腹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头痛,部分病人有谵语和幻觉。

代谢改变

一方面在致热原作用后,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进行调节,提高骨骼肌的物质代谢,使调节性产热增加,另一方面体温升高的副作用。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蛋白质代谢高热病人蛋白质分解加强。

糖与脂肪代谢发热时肝糖原分解增加,使得血糖增高,糖原储备减少。

发热时脂肪分解也显著增加。

水、电解质代谢在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患者排尿减少,可导致水、钠和氯在体内潴留。

在高热后期和体温下降期,由于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大量蒸发水分,出汗增多,又可引起脱水。

应激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

①防御意义

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

改善通气,增加供氧

升高血糖,提供更多的能量

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②不利影响

外周小血管收缩,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降低,缺血、缺氧

儿茶酚胺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碍血流,组织缺血、缺氧

能量代谢增加,消耗过多能量

心肌耗氧过多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反应

2.意义

①应激时最重要的一个反应,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②判断机体是否处在应激状态和应激程度的最常用指标

③作为非特异性的指标可以判断病情的发展

3.作用和机制

①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糖原异生,保持血糖高水平;

②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

③稳定溶酶体膜;

④抗炎抗免疫

4.糖皮质激素抵抗

应激时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代谢率明显升高。

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增强,血糖明显增高,超过肾糖阈,称为应激性高血糖和应激性糖尿。

蛋白质分解增强,负氮平衡

(二)功能变化

1心血管系统:

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总外周阻力增高及血流重分布。

不利:

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

2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

应激性溃疡

3血液系统:

血液凝固性增高——防出血抗感染

4免疫系统:

急性应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

持续应激—儿茶酚胺,GC大量释放,抑制免疫系统

5泌尿生殖系统:

尿少,尿相对密度升高,尿钠浓度降低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

②激活的白细胞经NADPH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呼吸爆发)

③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增多

④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3.正常机体清除自由基的机制:

①抗氧化酶类: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

②抗氧化剂:

维生素E、维生素C、辅酶Q等。

4.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损伤生物膜

②蛋白质和DNA分子结构的变化

(二)钙超载

①Ca2+进入胞液的途径

质膜钙通道:

包括①电压依赖性Ca2+通道(VOC)②受体操纵性Ca2+通道(ROC):

又称配体门控钙离子通道胞内钙库释放通道:

包括三磷酸肌醇(IP3)操纵的钙通道(IP3受体通道)、ryanodine敏感的钙通道。

②Ca2+离开胞液的途径

Ca2+泵(又称Ca2+-Mg2+-ATP酶)的作用:

Na+-Ca2+交换:

(非耗能,双向转运,3个Na+顺梯度进细胞换1个Ca2+逆梯度出细胞)

Ca2+-H+交换:

存在于线粒体,双向,缓冲作用,Ca2+增多时摄入Ca2+排H+

钙超载机制:

1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外板与糖被分离

2Na+-Ca2+交换增加:

缺血缺氧是细胞酸中毒致使Na+-H+交换增加,细胞内Na+增加导致Na+-Ca2+交换翻转,大量钙内流

3儿茶酚胺增多:

1)兴奋受体使腺苷酸环化酶cAMP增加,激活蛋白激酶A(PKA),是L型钙通道酸化促进钙内流;

2)激活磷脂酶C产生IP3,导致肌浆网钙通道开放,游离钙增高。

钙超载引起细胞损伤机制

1ATP生成减少———碳酸钙沉积线粒体,影响氧化磷酸化

2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开放:

①破坏跨膜电位,ATP产生终止②氧自由基大量产生③细胞膜崩解④细胞色素c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诱发细胞凋亡

3激活钙依赖性降解酶{引起细胞骨架和核酸分解

4促进活性氧生成

4破坏细胞骨架

白细胞的作用

1阻塞微循环2释放活性氧:

呼吸爆发3释放各种颗粒成分4产生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发病机制: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达TF,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2.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3.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物质:

ADP,磷脂

4.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

细菌、病毒、内毒素、饱和脂肪酸入血,能直接激活Ⅻ因子,启动内部凝血途径;

羊水中含有胎粪、脱落的胎儿表皮等颗粒物质,具有较强的促凝活性,可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某些药物(如高分子量右旋糖酐、左旋门冬酰胺酶)可直接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毒蛇或毒蜂的毒液中含有蛋白水解酶,有组织因子样作用,当机体被咬伤后,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