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850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1)主要观点:

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提倡跨学科研究;

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反对“欧洲中心论”;

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2)评价:

优点:

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

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

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缺点:

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7.试阐述形象学研究的“他者”理论:

他者:

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the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

“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

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

(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的优越感。

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

”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

例如:

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

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

清朝时期强调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国人看成未开化之“夷”人,摆脱不了华夏中心的心态。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既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之间互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

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

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

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8.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把“比较”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意思。

于是,只要有人运用了比较方法的文学研究都被看成是比较文学,这样单纯从比较方法的运用上来理解比较文学实在是一中误解。

其实,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比较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亨利·

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指出: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里的“比较”并非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

一个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再就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前一个意义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国家范围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后一个意义上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学科范围的比较研究。

总之,这里的“比较”,是有前提的,它意味着在国界和学科上的跨越。

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由此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

文学具有民族性,比较文学的兴起原是为了突破民族文学的界限,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而“国界”主要是一个政治的、地理的概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

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所以,比较文学是一门非常活跃、富有生命力、富有开拓精神的学科,其含义是相当广泛的,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文学比较相提而论。

9.结合作品谈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①中西爱情诗内涵比较。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前恋,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

而中国古代爱情诗则大半写婚后恋,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

可以说,西方爱情诗最长于写“慕”: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雪莱、勃朗宁夫妇、缪塞、海涅、普希金等人的诗是“慕”的胜境。

而中国爱情诗最善于写“怨”:

从《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到曹丕的《燕歌行》,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李清照的《声声慢》,陆游的《钗头凤》,辛弃疾的《祝英台近》等,均可视为“怨”的胜境。

中国诗人也有写婚前恋的,但大都是“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长相思》的哀怨。

西方诗人也写悼亡诗,如弥尔顿的《悼亡妻》,但他坚信死后会同亡妻相会在天国,这天国就是纯圣灵的象征。

西洋诗中常称死去为“看到天国的光辉。

”这种纯圣灵的爱情诗在中国很难找到。

中国的爱情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也写死后的想象,也写了“仙山”和“仙子”,然而还是“惟将旧物表深情”,以实物来相安慰“天上人间会相见”,将天上与现实的人间混在一起。

最后作为一种心愿而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从回忆的角度来写。

中西爱情诗也有写婚外恋的,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西方的婚外恋往往写主人公排除万难而终得与新欢结合,写遂愿的狂喜。

中国重婚姻而轻爱情,婚外恋多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

②中西爱情诗风格比较:

中国爱情诗的主导风格是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美。

西方爱情诗大多大胆、直率、热烈、明快、显露,多阳刚之气。

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把人们的情感限制在某种适中和谐的程度之内,加之若写婚外恋,更是不合礼法,自然羞于启齿。

因而若隐若现.含蓄深沉。

中国古典爱情诗中的欢会场景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暖,月影阑珊……好像总隔着一层轻纱,有如雾里看花隐隐约约的。

总之是闭锁式的。

而西方,没有“男女之大防”,爱情是人们歌颂的对象。

西方诗人大都把自由恋爱作为个性解放的最高表现,极力在作品中颂扬男女爱情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西方诗人写爱情热烈奔放,直率大胆。

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曾被拜伦形容为“燃烧着的”,正是西方爱情诗的传统。

西方爱情诗的背景常在大自然中,碧草如茵的大地,月光皎洁的林间,白雪皑皑的小径,浪卷细沙的海滩……给人以开放式的视野。

10.试论述比较文学在西方产生的文化背景

①世界主义观念的形成。

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促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也迈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并较早地完成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市场――欧洲中心。

欧洲大陆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中,不同种族的交往更为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越来越密切,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施莱格尔兄弟先后提出“文学的开放性”、“文学的普遍性”的观念。

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国》把西欧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大源流,再把两者加以分析比较,指出各自的特征和优长。

歌德1827年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影响深远、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世界性的文学观念。

②民族意识的高涨与浪漫主义思潮的推动

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高涨,各民族文学之间出现了相互融汇和交流的更大的趋势。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国际性题材及其体现的开阔的文学视野也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学意识。

重视民间文学研究、重视异国情调的艺术效果是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特征。

施莱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等文艺理论批评家也有意识地用比较的眼光和方法阐述各国文学中的环境、精神、风格上的差异,他们的研究为比较文学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范例。

文学史家也力图对欧洲各国文学作大规模的比较和综合。

如亨利·

豪勒姆的《15、16、17世纪欧洲文学导论》

③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19世纪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在当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研究的发展,它使文学研究获得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并使比较研究的方法成为人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在国别文学史的梳理归整中,文学史研究不再只是传记式的陈述,更重视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以及文学交流的事实,重视世界性的文学主潮在不同国度的相互影响。

布吕纳蒂耶将进化论思想应用于近代文学研究;

波斯奈特则将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移植到文学中来,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了民族文学-城邦文学-世界文学的进化模式。

泰纳以综合的审视逻辑,运用实证的方法,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共同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

实证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比较意识在欧洲的觉醒与翻译的兴盛

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比较研究法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比较”命名的学科得到学术界公认。

如《比较解剖学》《比较神话学》《文学与绘画比较教程》《比较语言学》等。

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进行跨国之间的语言比较研究,这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19世纪欧洲各国之间文学翻译活动相当活跃,对于探明本国内部之间的影响以及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轨迹,对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至关重要,因而为广泛的文学比较创造了条件

11.试论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诗学研究。

第三堵“墙”:

东西方异质文化。

①可比性及“共同诗学”的寻求

中国古代文论:

讲“文气”、论“风骨”西方古代文论:

谈“模仿”、言“迷狂”印度文论:

谈“味”言“韵”阿拉伯文论:

说“技”讲“辞”日本文论:

喜“幽玄”论“风雅”中国文论:

说“意境”重“文道”西方文论:

崇“结构”尊“系统”

“共同点”中西诗学的目标一致:

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

②东西方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探寻;

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注重于求“同”,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更看重“异”,充分发挥比较诗学沟通、互补的功能。

文化模式的寻根,可避免“浅度的”、“形似”、“貌同”的比较。

如,用西方悲剧观来看中国戏剧,得出中国没有悲剧的结论。

③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与对话研究:

“阐发法”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但早存在于王国维、吴宓、朱光潜等人的研究中。

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实为单向阐发,即模仿和套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

陈惇、刘象愚在《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出“双向阐发”。

杜卫重申双向的、相互的“阐发研究”,明确提出“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

“双向阐发”的践行。

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失语”:

借用西方一整套话语,本国文化处于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

缺乏自己的话语规则。

方法:

承接传统文化的血脉,结合当代文学实践,融会外国文论。

重新发掘整理传统话语,即从现代学术视点出发,对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清理,通过具体的批评实践,还原和创生它的话语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理清中国传统文论的内在逻辑构架和精神内蕴,进入中西诗学对话。

 

12.可比性:

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13.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他们研究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丰富了人类文学遗产,填补了研究空白。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14.创造性叛逆:

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15.互动认知:

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16.跨文明阐发研究: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17.简述法国学派的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

它研究影响怎样产生,影响的途径是什么,以及接受影响的作家、作品变异情况。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重视影响的第一手材料的搜求与考订,注重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梵·

第根说"

比较"

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

基亚的比较文学定义也拒绝将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④在学科上,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圉于纯文学范围内;

而在地域上则局限在欧洲,特别是文学交流密切的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⑤出"

总体文学"

的名称。

第根明确将两国以上文学的研究称之为总体文学

18.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9.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20.简述比较文学的比较与比较手法的区别。

①在涵义上:

比较手法的比较是一种认识法,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比比较手法宽广得多。

②在功能上:

比较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上,而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在肯定两个事物关系建立的前提下着重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③在目的上:

比较手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识别这两个事物,比较文学的比较是通过对事物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这种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21.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

①西方戏剧理论家们(如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

著名的“三一律”原则就是冲突在时、空、故事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②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

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

③概括起来讲,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

西方戏剧的结构虽也有少数是叙事体的,但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团块状的冲突型结构,体现了突变艺术的风格

22.试论述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和局限。

内涵:

原型批评的任务是寻找原型,寻求作品感染人的缘故。

1).它就是通过对作品性质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探索和追问作品的象征意义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原始经验,2).最后找出单个作品怎样辉映着原型的光环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能够唤醒读者的种族记忆,引起心灵的震撼。

如:

如探讨古代诗歌中“柳”这个意象的原型,插柳、折柳送别等等。

特点:

①向后看。

(探讨文学作品负载的原始经验)②全景式。

(它不是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也不是在一个作家中出现的,而是一个民族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

意义:

A.它打破了文艺研究的狭小视角,突破了就作品来分析作品,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民族文化背景下研究,注重探讨作家思想中民族共同心理的遗传和积淀。

(作家在制造作品,批评家在分析作品)B.原型批评冲破了从作家到作品这种二维研究局限,对文学的继承性、对读者的接受和欣赏心理、对艺术的共鸣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现实意义。

C。

原型批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积极寻求文学作品与久远的人类文化形态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破译远古神话的密码,揭开人类生存心理的奥秘,同时它为批评家以历史意识重新解释作品提供了一个文化传统的制高点。

局限:

A.原型批评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因为原型总是呈现出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总是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宗教、神话等等,它只讲历史的积淀和宗教遗传,而不讲时代的冲刷带来的变化,把创作完全看作是超出个人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所为,完全避开了时代的影响,完全避开了个人主观能动性。

相当于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这样就使我们的作家忽视了眼前生活,而去探讨原始大荒。

B.它忽视了艺术规律本身的美学研究,它从来不对作品的艺术规律分析,它不研究创作一作品的作家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等等,而只是看作品是否驱动了原型。

它并不是探讨作品的价值,而是识别和探讨原型,仅仅探讨原型而不去对作品进行艺术价值方面的分析。

2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

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

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

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

比如:

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

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女人,他们只爱事业。

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男人爱武装。

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

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

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

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

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24.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渊源学的特点是从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