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00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30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亲,该文档总共1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x

英国文学简史(上)

第一章 中世纪文学第一节 古英语文学

— 从“不列颠”到“英格兰”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上,很早就居住着克尔特人。

他们当中的布里顿族,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进入不列颠,“不列颠”一词便来源于克尔特人的“布里顿”一词,意为“布里顿人的国度”。

克尔特人的口头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内容有多神教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中亚瑟王的故事不断流传、扩展,成为英国和西方文学的创作素材的一大源泉。

公元前55年开始,罗马人由侵略到逐渐征服了不列颠,把不列颠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并带入了罗马文明。

他们的许多军事要塞发展成为今天的重要城市,他们修建的大道有的到十八世纪还是交通要道。

在古英语文学中保存下来的一首短诗《废墟》中,一位生活在七世纪的诗人凭吊被撒克逊人摧毁的罗马人的城镇,寻觅当时当地大厅浴堂的盛况而不可得。

罗马的势力维持到5世纪初期。

北欧的日耳曼人的骚扰不列颠的同时也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罗

马人不得不从401年起撤回本土,专心御敌,9年后罗马帝国皇帝宣布放弃对不列颠的主权。

罗马人在统治不列颠的350年中,对不列颠的语言文学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世纪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部落从欧陆渡海来到不列颠。

他们遭到了当地居民猛烈的反抗,大约150年后才征服不列颠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一些土著克尔特人沦为奴隶,又有一些克尔特人被驱赶到北部、西部的山区、威尔士、苏格兰,甚至渡海到爱尔兰、布列塔尼半岛。

盎格鲁人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这便是“英格兰”一词的由来。

克尔特的不列颠被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所替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多神教也逐渐为基督教所代替。

盎格鲁—撒克逊语便是古英语,英国文学史就是从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族的征服开始的。

二 来自北欧祖先的史诗:

《贝奥武甫》

如同许多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诗歌来源于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反映了远占部落人们的生产劳动、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幻想性解释。

在这些诗歌世世代代的相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以诗歌创作、吟诵为职业的吟游诗人;自己创作并演唱的诗人被称为“斯可卜”;演奏他人作品的歌者则叫“格利门”,但后来这两个名称都指自作自唱的艺人。

他们在王室贵族的宴会厅上吟唱助兴,曾受到相当的厚遇。

在他们的演唱中,民间故事和传说得以保存、增删和润饰。

渐渐地有些故事有了写本,有的写本又被保存下来。

我们只能从现存的抄本中窥见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作品。

《贝奥武甫》的故事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到英国的,所以有浓厚的北欧气息。

这部口头流传6世纪的长篇叙事诗大约写成于公元8世纪,此时正值中国的唐朝。

现在的手抄本是在公元10世纪写成的。

长达3000行的《贝奥武甫》,讲述的是古代英雄与魔怪搏斗的传奇冒险故事。

贝奥武甫是六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诗人们的笔下,他成了一位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这位瑞典南部高特族的年青贵族,闻知妖魔格兰代尔屡屡夜袭丹麦国王洛兹加的宴会厅,杀害并掳走醉卧

酣睡的武士,便带14名勇士渡海相助。

洛兹加国王在“鹿厅”中款待客人们。

当晚,贝奥武甫与同伴们留宿屡遭血劫的“鹿厅”,格兰代尔闯入攫食武士,贝奥武甫与格兰代尔一场恶斗,以超人的臂力战胜了妖魔,并扯断了他的一只胳膊,负了致命伤的格兰代尔逃走。

贝奥武甫的功绩得到称颂,国王酬以厚礼。

但是格半代尔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次来袭,抓走了国王的亲信爱斯舍尔。

贝奥武甫追踪到潭内洞穴,用洞中的魔剑砍杀了母怪,又取下格兰代尔的首级归来。

贝奥武甫青年时期的功绩构成了长诗的第一部分。

诗的第二部分描写老年贝奥武甫的事迹。

他从丹麦凯旋回国后被立为王储,在国王去世后成为高特人的统治者,清明治理国家50年。

当他年老时,有一条火龙因为看守的宝物被盗而发怒,喷火焚烧,祸害乡里。

年迈的贝尔武甫为解救人民,披甲执盾,率臣卜前去斩杀毒龙。

他在年轻勇敢的侄儿威格拉夫的帮助下,杀死了凶猛的火龙,自己也身负重伤死去。

人民在哀悼中为他举行了火葬。

《贝奥武甫》中出现或提起的许多人物来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丹麦的洛兹加王和高特族的希格拉克王都实有其人。

歌者吟诵的表现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世仇的“芬的故事”;贝奥武甫回忆中涉及的高特人与瑞典人间的部落战争,也有历史根据。

而在对贝奥武甫的描写上,除了他是希格拉克王的外甥和继承人外,没有保留其他历史事实,把历史人物和神话英雄融合了。

英国人的先租来自北欧,在那里他们背靠森林、面临大海,时时会遇到来自自然的未曾意料和难以抵御的危险。

他们在贝奥武甫杀妖斩龙的故事里,表现他们在孔武有力的首领的领导下与自然界敌对力量的搏斗,诉说这种搏斗的艰辛和对胜利的希冀。

长诗主要反映的是异教的氏族社会。

在氏族社会里,个人与氏族或部落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面临生存斗争的困难,需要集体的力量,氏族的庇护。

这种强烈的集体感使他们把保护亲人和族人作为个人重要的责任。

贝奥武甫把保护人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惜自我牺牲。

他体恤民情、勇敢强壮,是人们理想的英雄。

在他的葬礼上,“他们,高特人,哀悼他们的亲人,/哀悼他们的王上;/宣称他是世上所有国王中/最善良的人,最温柔的人/对人民慈爱,最渴望得到一个好的名声”。

盎格鲁—撒克逊人信仰多神教,他们以泛灵论的认识方法和比拟类推的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他们把战神瓦丹看作主神,认为雷神索尔支配天空,提乐掌管阳暗,厄斯特尔是春天女神,等等。

而各神还要接受可怕的万能的命运女神菲尔特的命令。

在《贝奥武甫》中经常提到命运,把她作为决定性因素。

但是,作为在向封建时代过渡时期的英国写成的诗篇,《贝奥武甫》也反映了七八世纪英国的风貌,有许多封建因素和基督教色彩。

在诗中宫廷生活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时代推崇的封建等级观念、道德规范已经建立。

国王领导和保护领主,领主臣属们则感念主恩、忠诚国王,勇敢无畏。

贝奥武甫斗火龙时,卫士们的退缩受到指责,威格拉夫的舍命相救得到称颂。

诗中对血族仇杀、僭夺尊位等行为进行了谴责。

基督教影响也渗入了诗中。

歌者有时在叙述中插话,指出上帝的万能力量,哀叹异教徒不能见上帝那种不可见力量的不幸。

妖魔格兰代尔被称为受上帝惩罚的该隐的后裔。

《贝奥武甫》反映了氏族社会中早期封建社会数百年中的生活风习,兼有氏族时期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混合了异教和基督教精神。

《贝奥武甫》也代表着古英语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相当不同,现代英文读者读起来非常困难。

它有高度的屈折变化形

式!

像近代德文那样,它的意义不取决于词的位置而是词尾的变化。

古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常用“隐喻复合字”,如把海称为“鲸鱼之路”

、“水街”、“海豹浴场”。

长诗中便是如此,对“兵士”就用了“执盾者”、“战斗英雄”、“挥矛者”等说法。

诗人常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词来重复描写同一事物、现象,国王洛兹加被称为:

“丹麦人的国王,贤明的统治者,善良的父亲,施予赏赐的思主”。

古英文诗的基本形式是头韵,即用来押韵的字都以同一辅音开始。

每一行通常有四个重读音节,每行中间有一个停顿。

通常头三个重读音节,更多的是头两个重读音节,都用头韵。

《贝奥武甫》便是如此。

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行:

Steapseanlitho—Stigenearwe陡峭的石级—狭窄的小路)或是:

Flodunderfoldan—Nisthaetfeorheonon地下的洪流—离此处不远)在宴会厅里,歌者随着竖琴的拔弦声,朗诵着这短促而显单调的音节,歌颂英勇豪迈的祖先。

《贝奥武甫》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

147

代英国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情感,具有史诗的广阔和庄严气概,被看作是英国人民的民族史诗。

三 古英语短诗:

凯德蒙和阿尔弗莱德

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古英语文字的最高成就。

此外还有一些较短的诗保存下来。

有的讲述的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故事,如残诗《芬兹堡之战》,记述的是《贝奥武甫》中讲到的丹麦人与弗利兰国王芬交恶的故事。

《瓦地尔》只存有两个断片,叙述阿奎丹国王之子瓦地尔从匈奴王处出逃登陆,并与爱人结婚的故事。

《威德西斯》则是行吟诗人自述游历各地不同的君主朝廷吟唱的经历,反映出这些对诗歌发展卓有贡献的流浪艺人的生活状况。

在《埃克塞特稿集》中保存有7首抒情短诗,《戴欧》中,“斯可卜’诉说自己失宠的忧愤,在每节的尾行叹道:

“那场悲痛已过去,/这次悲哀也会消失”。

《闺怨》中女子在独守空闺的凄苦中,还体贴远征的夫君的心:

“我的那人一定时常悬想/一个温暖的家。

”《流浪人》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航海人》则表现对大海既畏惧又向往的心情。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大多数英国诗歌,或者源于北欧传来的故事,若者与基督教有关。

基督教在英国早有传播。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西(也是后来的第一任坎特

伯雷大主教》奉罗马教皇之命带40僧侣到英国传教,可看成是基督教势力正式侵入英国的标志。

信仰上帝和他的独生子耶稣的基督教,

在最初受压抑300余年后,至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视为合法宗教。

从此,它在欧洲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盎格鲁—撒克逊

时期,基督教教义逐步排挤掉多神教神话,新兴封建国家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

到公元7世纪,英国全国皈依罗马教会,实行了宗教上的统一。

几个大寺院在八世纪成了文化中心,受过教育的僧侣往往便是诗人、学者。

在基督教诗人中,有凯德蒙和琴涅武甫留名于世。

凯德蒙是我们知道姓名的第一位英国诗人,但人们对他的生平所知甚少,生卒岁月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成名于670年前后。

据说,他原是惠特比修道院的放牛人,不识字,不会写诗。

在歌唱为乐的宴会上,当竖琴传到他的手边时,他因为不会吟唱而羞愧地躲进牛棚。

在睡梦中有天使唤他唱赞美上帝造物创世的歌,他开口即唱,从此成了诗人。

僧人们把圣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他就把圣经故事编为出色的头韵体诗歌。

这个传说包含着古人解释“灵感”、“顿悟”等歌创作现象的试图。

凯德蒙的作品只传下一个九行的断片,半数是形容上帝的复合语:

“天国的维护者”、“光荣天父”、“永恒的主”、“神圣的创造者”等。

被编在他名下的一些诗篇,被称为“凯德蒙组诗歌”,实际上并非他所作,但其中也有佳作。

两篇根据《创世纪》改写的诗中的第二首——《创世纪B》,详尽叙述了反叛天使撒旦的故事,这位不愿卑躬屈膝,要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反叛者的形像,在17世纪大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获得更杰出的表现。

350 行的断片《朱迪恩》讲了犹太寡妇朱迪恩英勇杀敌的故事。

《但以理书》、《出埃及记》等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对琴涅武甫

(约750——825年)我们同样所知甚少。

他在《基督》等四首诗中的诗行里嵌入了他的北欧字体的签名。

有些没有答名的诗,也

被归属到他的名下。

他不像凯德蒙和其他诗人只改写圣经故事,他写圣徒行传,如《使徒的命运》,写了12使徒的生平与死亡。

在写圣安德鲁梦中受上帝嘱咐去营救身陷蛮族的圣马太的故事中,诗人生动描写了海景。

著作权尚有争议的《十字架之梦》,是首梦幻作品,让十字架向梦中诗人讲述,富有丰富想象和抒情意味,常被看作古曲文诗中的优秀作品。

四 古英语散文:

比德和阿尔弗莱德

当诗人们用古英语写作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早期散文家则用拉丁文进行写作,因为拉丁文是当时学术上通行的唯一文字。

留存到今天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的散文著作从8世纪开始出现。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673——735年)终身在雅洛修道院里研习,他用拉丁文著书40种,涉及修辞学、诗学、天文、历史、宗教等多种领域,其中最伟大的是五卷巨著《英国人民宗教史》。

部著作完成于731年,详尽叙述了从罗马人入侵到作者逝世前4年之间的历史事件。

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尽可能编纂完整的英国民族和宗教历史。

他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奇闻轶事,比如关于诗人凯德蒙的传说便源于此。

颇有趣味的神话传说和质朴简捷的文笔,使这部著作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8世纪后期,丹麦人开始入侵英国,100多年间,他们不断劫掠不列颠东海岸,长期霸占不列颠东北部大片地区。

丹麦人的入侵使寺院遭毁,学术凋零。

9世纪后期,传奇英雄式的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莱德(849——901年),率人民抗击外侵,逐渐将入侵者逐出,将小王国统一,成为第一个统治全部被解放了的英国人的君主。

他改革军队、治理内政,并致力于复兴文化、振兴学术。

学术繁盛的中心由北部移到了南部。

他本着教育人民的目的,召集了一批学者,主持了许多拉丁文著作(包括比德的《英国人民宗教史》)的翻译工作,向不能读拉丁文的普通人民介绍了其他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些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译本,采用了自由译法,对原著进行了增删、变动,注意表达的明晰与连贯性,奠定了英国散文的基础。

阿尔弗莱德王在撰写的一篇序中,为使用本地语辩护,

论述了翻译的必要性,人们把他称为“英国散文之父”。

阿尔弗莱德主持编修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用英语写成的第一部散文巨著。

他组织各修道院的僧侣们誉写威塞克斯和肯特王国的旧有记载和编年史,再进一步编纂。

僧侣们基本上逐年记录了从凯撒入侵到1154

年(也就是阿尔弗莱德逝世后250年)的英国史实,关于晚近历史的记载较为详实可靠。

僧侣们以本族语言去记载事实,有对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连的自然现象、灾害的记录,有对压迫人民的外来和本国君主的指摘。

由于《编年史》是在不同地方由不同时期许多人纂写,在材料取舍、文字风格上不同,现有7个抄本。

但它简朴自然的文笔,对以后英国散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看作英国散文文学的开端。

史中还有几首记述战争的诗,如记述阿尔弗莱德王的孙子率英军作战的《伯伦南堡之战》充满爱国热诚,19世纪著名诗人丁尼生曾把它译为现代英文。

这以后艾尔弗里克(约955——1020年)和乌尔夫斯坦(死于1023年)对散文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艾尔弗里克除了用希腊文写的宗教著作之外,以对话形式写了《对话录》,由教师与代表当时各种职业的人的对话组成,他们中有骑士、商人、农夫、牧羊人等,包含许多有趣对话,对当时社会生活有所反映。

这些拉丁文对话被人逐行附加了古英语译文。

他在自己写作的布迹词里,运用了对仗、头韵,散文风格接近诗体。

他曾翻译了《圣经》前7卷,以古英语介绍圣经内容。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宗教性的,但当时很流行,对人民教育起过指导作用,也提供了清晰、灵活的散文范本。

约克郡大主教乌尔夫斯坦的布道词因切合实际而显得很生动。

他的

《乌尔夫告英国人民书》,在对人民进行忏悔的呼吁中混合着起来反抗北方海盗的号召。

第二节 中古英语文学一 盎格鲁——诺曼时代1、诺曼征服

八九世纪,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人在航海贸易的同时,常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南侵骚扰。

10世纪初,一股诺曼人在法国西北部一片地方定居,诺曼人的首领作为法国国王的臣属,以公爵的身分领有此地,这块地方就名为诺曼地。

他们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在语言上逐渐与法语同化。

1066年,39岁的诺曼地公爵威廉乘英国王位交替、形势不稳之机,率兵渡海侵入英国。

哈斯丁斯附近一战,威廉击败了英王哈曼德的军队,进入伦敦,登上了英国王位,史称征服者威廉。

诺曼人的征服对英国历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征服者推行在欧洲大陆已十分盛行的封建剥削方式,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威廉掌握强大的王权,把从盎格鲁—撒克逊贵族

那里没收的土地分封给封建领主,领主们又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如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压在底层的便是实际耕种的佃农。

在政治制度上,经过国王、封建主及教会间斗争,议会开始建立,等级代表制的君主封建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教会在封建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会本身就是大封建主,他们拥有全国1/3的土地,实行教阶制,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行使宗教、政治权力。

在英国国土上,矗立着众多圆拱石墙的罗马式和尖拱高塔的哥特式大教堂,教区教堂更是遍布。

教会通过它的各级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活动,对人们维持精神统治。

教会垄断了教育。

僧侣们在修道院里闭居隐修、读经抄录,有些古代著作因此保留下来,但也有的古代文化著作由于不合“教义”内容而被删改、甚至销毁。

在社会普遍的愚昧状况下,只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

教职人员在讲经布道中,向人的灌输“原罪”说和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受到神学的控制。

教会文学便是为宣传宗教教义服务的。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宗教中,还交错着多神教的因素,而盎格盎—诺曼时期的教会文字已清除了异教成份,竭力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如宗教诗歌《道德颂》、《论赎罪》、《良心的责备》等,都劝诫人们忏悔,抛弃尘世幸福,以现世的忍耐、受苦、修行,来换取来世的极乐。

诺曼人带来了欧洲封建制,也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字上的变化。

诺曼征服以后

200年,有三种语言并存:

即本地英语、诺曼法语和拉丁语。

绝大多数英国人特别是农民和城镇商人、手艺人都讲英语,上层社会则用

法语,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

到14世纪中叶,英语终于获得统治地位。

这时的英语已与古英语完全不同。

古英语为表示词与句中其他成份的关系而引起的繁复的词形变化开始消失,英语由综合性的语言渐渐变为分析性的语言,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法国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古英语的时代结束了,真正的英国语文即中古英语在14世纪后半叶正式形成。

2、骑士传骑——浪漫的冒险故事

诺曼人为英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时尚——骑士传奇的流行。

骑士是封建等级制中最低一级的封建主。

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在封建战争中为大封建主效力,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

后来土地世袭,固定的骑士阶层形成了。

11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

骑士阶层逐渐形成了以忠君、护教、行侠和爱情崇尚为中心的骑士精神,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传骑士精神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盛行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国以至西欧。

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在诺曼征服后的英国文学中,最流行的便是骑士传奇。

在这种长约1000行至6000行的叙事诗里,诗人描写了骑士为了荣誉或宗教信仰,尤其是为爱情而冒险游侠的故事。

能取得冒险的胜利,能赢得贵妇人的欢心,就是骑士最大的荣誉。

传骑中通行的诗体也是法国古诗体的常见形式:

每行八个音节或四个重读音节的两个联韵体。

盎格鲁—撒克逊诗歌的头韵体逐渐让位给韵律复杂的模式。

西欧主要国家的中世纪骑士传奇在题材上有三大系统,即古代系统、法兰西系统和不列颠系统。

古代系统指以亚历山大的事迹和特洛伊战争为中心的一些韵文传骑。

法兰西系统写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的事迹。

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克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也是三大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

亚瑟是6世纪不列颠岛上威尔士和康沃一带克尔特人的领袖,在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的战斗中功绩显著,逐渐地他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被征服的克尔特人在追念中神化这位民族英雄,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以亚瑟和他的匡世济民的武士的事迹来激励自己。

诺曼人占领诺曼地后,吸收并发展了邻近的布列塔

尼的克尔特人中亚瑟的传说,在征服英国后,又把这些传说带回英国。

1137年威尔士主教杰弗里在拉丁文的《不列颠君主史》里,奠

定了亚瑟王故事的基础。

不久以后教士瓦斯用诺曼法语意译杰弗里的《君主史》,为亚瑟王故事增添了骑士传奇的色彩,他还创造了“圆桌”的方式,解决了十二骑士座次排列、尊卑高下的问题。

到13世纪,亚瑟的故事首次在英语写的诗歌中出现,英国僧侣莱雅蒙在他的韵文编年史《布鲁特》的最后1/3,记载亚瑟王的故事。

这以后,亚瑟故事在法国盛行,在英国则直到14世纪才又出现,大部分是传奇的改写本。

传说亚瑟是威尔士王的儿子,15岁继承王位。

他靠魔术师梅林的帮助,拔出了压在大石缝里的定剑,征服了苏格兰、爱尔兰和冰岛。

他娶了罗马贵族女儿、美丽的桂内维尔,在卡米洛的城堡里设下了可坐150名骑士的大圆桌,根据骑士们的冒险故事来决定他们入席的资格。

圆桌上有一个席位空着,留等找到耶稣在最后晚餐上所用的圣杯的骑士。

亚瑟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远征罗马与罗马皇

帝作战。

当他得知代他理政的侄儿摩德瑞德企图篡夺王位和王后,立刻与骑土高文回国。

他虽然战败了摩德瑞德,自己也受了致命伤,被仙女们送往仙界。

王后桂内维尔出家为尼。

骑士中最主要的是朗斯洛,他与王后秘密相爱,但又爱上了阿斯特洛封主的女儿艾莲。

艾莲为他痴情伤心而死后,他与王后相互和解。

后来他与王后的爱情被发现,他与王后逃跑,受到亚瑟王和骑士们的追截。

朗斯洛交出王后退到布列塔尼。

亚瑟王因面临篡位危险而回国后,朗斯洛也回英国去帮助亚瑟王,发现亚瑟已逝,王后出家,他便出家去看守亚瑟的陵墓。

帕尔齐法尔是圆桌骑士中最有道德最圣洁的,他与另外两位骑士寻找到了作为神恩的象征的圣杯。

骑士传奇有大致的描写格式。

内容上是由骑士历险的各种遭遇串联,恋爱事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英勇的骑士、绝色的佳人,自然必不可少,但缺少个性的描写。

虚构成份强,传奇中出没巨人、怪兽、古堡、森林中弥漫着魔法。

但是骑士传奇对以后文学发生相当的影响。

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以一二个骑士的冒险经历来组织故事,还开始注意人们的精神世界,描写了人的情感和内心活动。

骑士与贵妇们之间的“典雅的爱情”与中世纪的圣母崇拜有关,但也有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人们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的权利得到了肯定。

骑士传奇对生活细节也有细致的描写。

这种艺术特点使骑士传奇成为近代长篇小说的滥觞。

现在的英国中古文学中最好的骑士传奇是《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2530行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记录了一位“圆桌骑士”高文的奇遇。

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正在欢庆圣诞,一位高大魁梧的绿衣骑士闯入挑战,声言谁敢用斧头砍下他的头,明年此日就要到绿教堂接受他的同样回报。

高文爵士挺身应战,砍下了绿衣骑士的头。

绿衣骑士提头驰马而去。

次年冬天,高文前去践约,他登山涉水、遇到蛇、狼、野人、熊等各种危险,于圣诞前夕投宿于绿教堂附近的古堡中。

高文与热情的主人商定在他逗留期间每晚相互交换白日得到的物品。

主人外出狩猎时,女主人便来诱惑高文。

高文夜晚只能以吻与主人的猎物交换。

第三天主妇赠给高文一条据说有刀枪不入魔力的绿腰带,夜晚交换时,高文隐匿了腰带。

新年日高文冒着暴风雪去与绿衣骑士决斗。

决斗后他才明白绿衣骑士就是古堡主人,整个计划是由亚瑟王的敌人女妖安排的,想使亚瑟及宫廷蒙羞。

高文由于暗自接受了主人的腰带,受到了脖颈被擦伤的惩罚。

这部传奇故事完整,有悬念,有跌宕,有叙事,有写景,具备了传奇的各种成份—宫廷生活、游历冒险、风流韵事、离奇想象。

对狩猎场景和高文受诱惑的场景的描写,富有人情味。

而高文游历途中季节变幻与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深情:

“他一早欢乐地骑马跨过山风,/进入一片幽深、荒凉满目的森林;/两边全是高山,下临杂树林丘,/生长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挤成一堆/榛木、山楂盘绕纠结的在那边垂挂,/蓬松粗皱的苔藓布满四周……”。

传奇故事的叙述形式甚至还影响到教会文字。

无名氏作的《世界的测量者》,叙述从开天辟地到世界末日的圣经故事,其中大卫杀巨人的故事明显地受到了传奇的影响,广受读者欢迎。

二 乔叟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日耳曼的,盎格鲁—诺曼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法国的,而14世纪后半叶是成熟的英国文化的开始。

乔叟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所以英国文学史常把这个时期为乔叟时代。

1、朗格兰和《农夫彼尔斯之梦》

14 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社会动荡不安。

英法两国争夺领土、贸易地,互相敌对,终于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英法战争(1337—1453年)英国凭借军事优势,取得了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

战争提高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精神,但也给人民带来灾难。

当战局变化时,英国议会决定征收人头税来填补军费开支。

人祸之上又加天灾。

1348年起英国发生三次大规模的鼠疫,当时称为黑死病。

英国人口缩减了1/3,伦敦人口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