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060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20__年,__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__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

截至20__年底,全市20__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__年同期低4.2%。

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

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

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

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

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

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__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

常数法则是指:

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

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

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

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

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

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

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

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

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

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

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

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

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

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

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

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

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

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

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

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

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

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

“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

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

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

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

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5万个。

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

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

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

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25%。

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

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

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

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

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

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

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

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

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

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

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路在何方: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

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

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

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

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

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

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

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

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

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

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

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

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

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

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

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

如__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

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来源:

http:

//)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

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

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明显提高。

这对于本已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如企业在招人时,比以前会更加谨慎。

企业要用人,又怕不好用不能解雇,有时候干脆就不用了。

鉴于此,可以考虑让企业采取岗前培训、见习等方式尽可能多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