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15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

大家读得真好!

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持:

用来.羹: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

过滤.

 菽:

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2.指名说古诗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三、四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

锅.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拟人.

C出示第五、六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本:

原本,本来.煎:

煎熬.相煎:

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泣:

小声哭泣.何:

何必.

2、指名说古诗意思:

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师小结: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3.同桌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要求:

注意诗中重读的地方,停顿和语速.

4、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

〔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七、作业:

课下收集曹植的其它古诗.

八、板书设计:

釜下燃——釜中泣〔写物〕

七步诗悲愤斥责

同根生——何太急〔抒情〕

教学反思:

2、鸟鸣涧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中的第二首《鸟鸣涧》.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唐〕王维〔板书〕体裁是:

五言绝句.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

鸟鸣涧:

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

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2、出示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2>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王维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背景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

王右丞"

.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鸟鸣涧》,我们先来听一遍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范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

涧〔jià

n〕

〔一〕师:

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出示诗句〕谁愿意解释前两句诗: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

空寂、空空荡荡.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月出:

月亮出来.时鸣:

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

时而,偶尔.惊:

惊动,惊扰.

2.指名说古诗意思: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师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4、展示读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人闲——桂花落静态描摹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寂幽静

月出——惊山鸟以动衬静

时鸣——春涧中

3.芙蓉楼送辛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

冰心"

、"

玉壶"

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许多送别的诗歌,谁会背诵?

〔生背诵〕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示标.〔出示课件〕

A强调:

"

芙蓉"

的写法.

B、齐读目标.

C、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5、介绍诗人、芙蓉楼.〔出示课件〕

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擅长七言绝句,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出示课件〕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大屏上的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

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

呢?

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

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

孤"

仅仅是"

楚山孤"

吗?

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1.试读.

2.指名读.

3、生背诵练习.

4、小结:

〔出示课件〕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

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课堂检测〔出示课件〕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四、课后作业.

请根据诗歌的内容,改编成一个送别的故事.看看谁写的最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教学反思:

4.江畔独步寻花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教具准备: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春天吗?

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喜欢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诗歌.我们学过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请把你知道的背给大家听.〔《春晓》、《惠崇春江晓景》、《咏柳》〕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多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而写这首诗时,杜甫刚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四川成都西郊外亲手建立的草堂内安身.草堂是在朋友和亲戚的资助下建成的:

表弟给他送来建筑费;

朋友送来桃树秧、绵竹等……草堂是经过诗人三个月的经营在暮春时节落成的.在这草堂,诗人暂时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大世界,他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间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关注和羡慕,成为他描摹和歌咏的对象.表现出难得的安然自得的情感.齐读课题教学目标.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

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

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三、理解——读,说想象到的景象,入诗境,悟诗情..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1、提问:

蹊"

是什么意思?

那"

花满蹊"

〔花铺满了小路〕那谁家的小路被花铺满了?

你是怎样理解"

压枝低"

的?

〔花把枝条都压弯了〕,那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你们觉得这里的花怎么样呀?

板书:

多你能通过朗读体现花多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

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高兴的,喜悦的,

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3、诗人不仅抓住了能表现春天的景物——花,来描写春天,并且写出了花多的特点.你们看简单的一个"

满,千朵万朵,压"

就能够让我们浮想联翩,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

让我不由得感慨!

〔出示:

花真多呀,你看,那一树树花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

〕花除了多,还有什么特点呢?

你想象到了什么?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花真———你看,—————!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指导.〕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1、是啊,花真多,花真美啊!

不仅引来了诗人,还引来了蝴蝶在花中翩翩起舞,黄莺自在地歌唱.诗句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

谁来读一读.2、提问:

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蝴蝶、黄莺、小蜜蜂、诗人〕.3、流连戏蝶时时舞,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读〕4、提问:

恰恰啼"

什么意思?

〔正好传来一声声的啼叫〕多么惬意,多么动听的歌声呀,该怎么读,指名读.5、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四娘家那迷人的春景吧!

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神,感受到了你们的那份赞叹,谁愿意把你的那份感受,那份赞叹之情读出来.〔指名有感情朗读.〕6、教师放课件,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

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

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7、赛读.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

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

寻"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五、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课后搜集杜甫的诗,下节课朗诵给同学们听.看谁读的最好.

六、小结

七、作业

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5、石灰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石灰吟》.

2、理解重点字词意思,概括总结诗句意思.

3、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会古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解题与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作者间接资料

2、听录音,进行赏析.

3、学生朗读:

指名读、领读、齐读、小组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回答的准确〕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学生回答,不足补充.

前两句写出了石灰的品质:

坚贞不屈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为国为民的志向:

堂堂正正

3、总结诗意,体会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在人生的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四、课堂检测:

1、赛读:

注意诗中重读、停顿、语调、语速.

2、背诵:

学生自背、有感情背、指名背.

五、拓展: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所学有关的借物言志的古诗和句子.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位鬼雄

六、默写古诗:

要求写字端正,准确,坐姿端正.

搜集一些咏物的古诗句.

石灰吟

品质----------坚贞不屈

借物言志

志向----------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6、竹石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竹石》.

教学重难点:

1.〕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竹石》.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清〕郑燮〔板书〕.

2.〕出示目标: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作者简介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王安石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2.解题:

竹石"

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竹石》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有竹有石,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3、欣赏录音

1、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不足补充

咬定:

比喻根扎的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磨:

折磨

坚韧:

坚定,强劲

尔:

总结诗句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众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思想感情:

作者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忍不拔,表现了诗人那种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师板书: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并点出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检测〔背诵〕

1、学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背诵

五、当堂训练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

1、学生上堂板演

2、纠错更正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将这首古诗写成一篇小短文.

七、板书设计:

咬定  千磨万击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咏物明志〕

7、闻官军收河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7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唐〕杜甫〔板书〕.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

闻:

听说.官军:

唐王朝的军队.〔师补充说明:

河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2、出示目标和重难点.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杜甫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闻官军收河南##》这首诗是诗人"

生平第一快诗"

.唐朝年间发生了"

安史之乱"

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家被迫流落在剑门关外,日子过十分清苦,他忧国忧民,整天愁眉苦脸,毫无精神.

当他知道官兵收复了河南##后,往日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他喜极而泣.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闻官军收河南##》,我们先来听老师范读一遍,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师范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

漫卷"

〔juǎn〕.

四、检测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名说>

1.初闻:

刚刚听说.

2.涕泪:

指因欢喜而落泪.

古诗意思: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的消息,初闻此讯,止不住的眼泪洒满了衣裳.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却看:

再看.

2.妻子:

妻子和孩子.

3.愁何在: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4.漫卷:

随意把书卷起.

5.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都消失了,我胡乱地收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引导学生说出:

抒发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6.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C.出示: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青春:

指明丽的春天.

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乡.

2.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D出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即从:

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2.穿:

穿越.

我想象着立刻出发,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前往洛阳,回到自己的故乡.

即从……穿……"

便下……向……"

用了好几个地名,但不啰嗦,更能体现出作者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初闻涕泪满衣裳"

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作者用"

忽"

初"

却"

须"

等虚词贯穿全诗,使诗文折转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那么再让我们来感受那浓浓的爱国之情.要求:

1、展示读

六、当堂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