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19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docx

全日制课程北京中考专题十八科普阅读中考化学

专题十八科普阅读

专题导语:

科普阅读题,题号:

30。

分值:

每空1分,约5分。

题型的特点是:

科普阅读题是2015年新增的板块,这类题目通常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引申信息、会用比较的方法获取结论的能力,这类题目增大了试卷的文字量、陌生度,这非常符合中考化学“用陌生度换取维度”的要求。

2017年中考难度不变。

解题策略:

日常的化学学习中,注重阅读化学科普文字章,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归纳总结;解题时注重审题,将关键词画圈,注重根据新的情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教学策略:

科普阅读题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主要考查化学中的物质组成、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普阅读题能真正反映学生化学素养的高低,这类试题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专题复习流程:

第一步,教师重点阅读专题导语和学习目标、方法突破三个模块,课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试题,明确授课流程。

第二步,讲授科普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第三步,根据题型分类来指导学生做题,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学生修正并标识,总结易错点、常考点等记录在我的记录空间,以备课后复习。

第四步,选取相关练习题来强化训练,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限时训练。

特别是简单题,一定要提高正确率。

第五步,回顾总结,可以是做错的题目,也可是解题规律和方法。

最后留出课后作业,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留30分钟到40分钟的题目。

学习目标:

1.熟悉科普阅读的常见考点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法突破:

1.常见题型

填空题(科普阅读题):

一般包含食品、环境、材料、化学实验研究等类型题。

2.解题方法

①浏览全文,看看需要回答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短文,标出关键字、词、句。

③再回到问题中,仔细斟酌,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④答完题后,再回原文看看是否正确。

题型分类:

题型1:

食品

例1.(2016•北京)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

渊琳、孙小凡等,原文有删改)

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

方便面含盐超标

我们知道,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长期过多摄入可能引发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经检测,每包方便面评价食盐约3g.

传闻2:

方便面的面饼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油

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25,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传闻3:

吃方便面胃里面会形成一层蜡膜

有传闻称碗装方便面的面碗内有一层蜡,会随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泡面时,聚苯乙烯的释放量远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0.04mg的安全摄入量.

传闻4:

吃一包方便面要解毒32天

人们担心面饼中食品添加剂BHT(油脂抗氧化剂)危害健康,BHT每天的最大可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油脂中BHT的添加量不超过0.2g,因此,就算每天吃5包方便面,摄入的BHT也不会超标.

传闻5:

面饼不会变质

事实上,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产生“哈喇味”.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速面饼的变质,如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氢(元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

用不同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类似.

 

看完上面关于传闻的解读,相信你对图和健康食用方便面已有心得.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  g.

(2)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包括  (填序号,下同)

A.将面饼研碎B.用乙醚浸泡C.加热

(3)判断传闻3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

(4)方便面不开袋时,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有  .

(5)下列关于方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B.食用时,调料包应酌量添加

C.包装袋破损会缩短保质期D.食用时,尽量搭配蔬菜.

练习1:

(2016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们的胃液呈酸性,是因为胃腺壁细胞能分泌出盐酸。

胃酸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其易于被消化吸收。

你知道吗?

深受人们喜欢的早餐食品燕麦中常添加颗粒极小的铁粉,它既可以作为双吸剂(起到干燥和减缓食品变质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人体补铁剂。

要把铁粉变为人体需要的、能吸收的营养元素,就离不开胃酸的帮助。

健康人胃液的pH在0.9~1.5,胃液的pH不仅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对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病菌的繁殖有影响。

某医院对99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胃液的pH及胃液中的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表:

分组

胃液的pH

受检患者人数

胃液中检出病菌的人数及比例

A

≤2.0

7

0

B

2.0~4.0

13

3(23.1%)

C

4.0~6.0

26

17(65.4%)

D

>6.0

53

45(84.9%)

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并使人感觉反酸或烧心。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抑酸药,能抑制胃酸分泌,但本身不能和胃酸反应;二是抗酸药,能直接与胃酸反应,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等。

胃溃疡患者若服用不合适的抗酸药,会因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患者如长期使用抗酸药,很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

因此,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酸类和抑酸类药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燕麦中的铁粉遇胃酸发生的反应:

(2)铁粉可以减缓食物变质,是因为铁可以和反应。

(3)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的抗酸药是。

(4)关于文中提到的几种抗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均属于盐类或碱类

B.在使用抗酸药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C.适量使用碳酸钙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时还可为人体补钙

(5)下列关于胃液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说法中,合理的是(填字母序号)。

A.胃酸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胃液pH越小越利于人体健康

B.胃酸过多会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所以胃液pH越大越利于人体健康

C.胃液pH越大越有利于病菌生存

题型2:

环境及材料

例2.(2016•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

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

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

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B.煤C.酒精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

A.1900~1910B.1910~1940C.1940~1980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练习2:

(2016西城区一模)〖科普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关心。

下表列举了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污染源

污染物

建筑材料

NH3、甲醛(CH2O)、苯(C6H6)、甲苯(C7H8)、石棉纤维等

家具

甲醛(CH2O)、甲苯(C7H8)等

办公用品

O3、电磁辐射等

烹饪

CO、NO2、SO3、PM10等

室内微生物

结核杆菌、霉菌等

 

从上表看出室内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室内甲醛污染已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

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制作的家具、地板以及胶黏剂等。

这些材料用的越多,甲醛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越高。

甲醛的释放期非常长,人们打开人造板家具柜门时,闻到的刺激性气味主要是甲醛的气味。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通常情况下,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运用功能性装饰材料也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研究表明硅藻泥也可以净化空气。

硅藻泥的主要成分是硅藻土,是由水生浮游类生物沉积而成。

电子显微镜显示,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

正是这种多孔的结构,使硅藻泥成为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内墙装饰材料。

“光触媒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

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光触媒”是一种纳米

级材料,具有强烈的催化分解功能。

图一就是

“光触媒”技术应用于分解甲醛、氨气、甲苯

等有害物质的原理图。

空气净化器是净化室内空气的重要设备。

图二是某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图,其中a、b、c是甲醛随开机时间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

图二

3

为满足人们对健康住宅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使生活由舒适型向健康型方向发展,人们

正在不断优化新的技术。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CH2O)属于(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一氧化碳的污染源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甲醛易挥发

b.硅藻泥通过吸附污染物净化了空气

c.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光触媒技术”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依据图一写出该反应的条件:

(5)依据图二提出一条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建议:

题型3:

化学研究

例3.(2016•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9世纪50年代,白磷火柴在欧洲普遍流行.19世纪末,人们发现利用白磷做火柴的工人,易患一种磷毒性颌骨坏死的疾病,至此白磷的毒性受到关注.各国也在不同时期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白磷火柴,于是火柴上的白磷渐渐被红磷取代.现代火柴头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硫磺,火柴盒侧面的磷皮则使用了红磷,辅料包括石蜡、二氧化锰、炭黑、黏合剂和稳定剂等.

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遇光会逐渐变黄,因而又叫黄磷.白磷剧毒,误食0.1g就能致死.白磷接触皮肤也会引起吸收中毒.白磷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经测定,白磷的分子式为P4.

白磷最特殊的性质就是能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部分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故在暗处可看到白磷发光.当缓慢氧化积累的能量达到它的着火点(40℃)时便发生自燃,因此白磷通常储存在水中.

白磷和红磷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结构、着火点和毒性却有很大不同.白磷是剧毒、着火点低、四面体型分子,而红磷是无毒、着火点较高、链状分子

物质

性质

白磷

红磷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

240℃

分子结构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的物理性质  (任写一条).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  .

(4)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  .

(5)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练习3:

(2016平谷区一模)【科普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图1.青蒿素结构简式图2.双氢青蒿素结构简式

(化学式:

C15H22O5)(化学式:

C15H24O5)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②分离提纯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我的记录

空间

 

指导学生记录易错点、重难点以及规律方法、心得体会等等。

核心演练:

1.(2016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9世纪50年代,白磷火柴在欧洲普遍流行。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利用白磷做火柴的工人,易患一种磷毒性颌骨坏死的疾病,至此白磷的毒性受到关注。

各国也在不同时期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白磷火柴,于是火柴上的白磷渐渐被红磷取代。

现代火柴头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硫磺,火柴盒侧面的磷皮则使用了红磷,辅料包括石蜡、二氧化锰、炭黑、黏合剂和稳定剂等。

纯净的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遇光会逐渐变黄,因而又叫黄磷。

白磷剧毒,误食0.1g就能致死。

白磷接触皮肤也会引起吸收中毒。

白磷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

经测定,白磷的分子式为P4。

白磷最特殊的性质就是能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部分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故在暗处可看到白磷发光。

当缓慢氧化积累的能量达到它的着火点(40℃)时便发生自燃,因此白磷通常储存在水中。

白磷和红磷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结构、着火点和毒性却有很大不同。

白磷是剧毒、着火点低、四面体型分子,而红磷是无毒、着火点较高、链状分子

物质

性质

白磷

红磷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

240℃

分子结构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的物理性质(任写一条)。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现代火柴摩擦生火时燃烧的物质中,除木棍外还有。

(4)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而不放置在空气中的原因是。

(5)白磷与红磷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2.(2016西城区二模)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

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

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

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

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氯气浓度和消毒时间对

三氯甲烷产生量的影响

图2二氧化氯浓度和消毒时间对

三氯甲烷产生量的影响

上述实验表明:

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

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

(3)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5NaClO2+4HCl4ClO2++2H2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40℃时0.8mg/L的二氧化氯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5)对比图1和图2,找出能说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的依据:

3.(2016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

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

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

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B.煤C.酒精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A.1900~1910B.1910~1940C.1940~1980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写

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4.(2016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本文由网络文章改写)。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口感鲜滑爽口,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对牙痛、眼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由于松花蛋会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

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制得。

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

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茶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

下图表示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蛋清和蛋黄的pH的变化关系。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吃皮蛋瘦肉粥、凉拌松花蛋,专家提醒这种食物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

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少量姜醋汁可以除去松花蛋中味。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强碱NaOH和KOH,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

生成NaOH的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依据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