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24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9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docx

第三章水体污染整理后

第三章水体污染

水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天然组成物质,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依赖因素。

人类习惯于把水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的自然资源,但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正在很多地区相继出现,水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并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2003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口因水而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全世界80%—90%的疾病和33%的死亡与受污染的饮用水有关。

世界上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通过水污染的疾病,平均8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与水源有关的疾病。

因此,切实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今人类的迫切任务。

人类解决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节约用水、清洁生产和废水的综合治理,其中废水的治理水平和利用程度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

本章将主要简要介绍自然界水的循环、水体、水污染、水污染物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水体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物,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为后续水体自净和污水处理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

第一节水体环境概述

一、水循环

(一)、水资源的分布

水是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它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自然物质,作为地球上较轻的物质,在几十亿年的重力分异过程中集中分布于地球的表面,在逐渐趋冷的地表环境中以液态和同态形式存在,覆盖看地球表面的70.8%。

就其水量而言,若将所有的水均匀分布于地表,地球表面的平均水深将达到2800m,其总量约为13.58亿km3,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

但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于不同的地方,如表6-1所示。

由表可见,地球上约有97.2%的水是海水,宽广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8%以上,但海水是含有大量矿物盐类的“咸水”,不宜被人类直接使用。

人类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淡水水量有限,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还有约3/4以冰川、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地,人类很难使用。

实际上,目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又较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贮量仅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3%,人均不足1万m3。

1.世界水资源总量

在全世界陆地上分布的可更新的水资源量为4.7万km3,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产出,约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点四,1971年人均占有1.29万m3,2000年人均占有0.73万m3。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局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能被人们利用的水量还不到五分之一,如美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为17.6%,中国为17.8%。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不贫乏,约为28124.4亿m3,其降水量为600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全球陆地总降水量的5%,占世界第三位。

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7115亿m3,仅少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

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年径流量计,仅为每人每年24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位于世界各国的第88位,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当贫乏。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水资源还存在如下特点:

(1)水量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在空间上极不均衡。

水资源分布呈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

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48mm,而北方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7%;小于200mm降水量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29%,而降水总量只占全国的5.3%;淮河以北所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而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却是全国耕地面积的64%。

如果有一条斜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则占据国土面积53%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了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3%,而西北广大地区却只有7%的水资源量。

(2)水量在时程分配上很不均匀

中国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在广大的北方和西部地区,降水多集中于一年的6~9月份,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而其他季节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年际变化也非常明显,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有时相差5~8倍以上。

(3)水土资源组合不相适应

东北、西北、黄淮河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7%,但土地面积却占全国的65%;长江以南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土地面积仅占35%。

此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地也很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程度较低,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水资源在区域和时程上分布的极不均衡,不仅严重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剧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大幅度地增加异域调水和水资源工程调节的困难和成本,甚至频发大面积的水旱灾害,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水资源的主要用途

现代社会中水的用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而日益广泛,除传统的农业灌溉和生活饮用以外,还有各种方式的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畜禽用水、牧草灌溉、林业繁育、生态及环境用水、水力发电、航运、渔业、工程及河道冲淤等。

其中农业用水仍然是最主要和用水量最大的部门。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于对需水量的快速增长,人类凭借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几近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从而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同时,大量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水被排放到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可用水资源的短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1)水体污染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人们更多地考虑发展生产、追求利益,忽视了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而自然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水体和环境的污染。

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历程,污染的空气、发臭的河流和遍地的垃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初期的历史景象。

中国近几十年也在经历这一历史时期,并已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中国目前日排放污水已近1.7亿t,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即直接排入水体,使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污染,城镇和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也普遍遭受污染。

2001年东海已发生28次大规模红潮,污染面积最大达8千多km2。

经济发达的长江、海滦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废水排放量较大,污染严重,污径比分别为12.8%、5.3%和3.4%。

198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15亿吨;1995年为365亿吨,北方地区已有70%以上的河段为劣Ⅳ类水质;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620亿吨,比1980年的几乎翻了一倍,综合水质评估80%的河段水质为劣Ⅳ类,仅能用于灌溉用水,表明水体污染依然在加剧。

(2)水源枯竭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地下水资源被大规模超强度地开采和消耗,因而造成了城市地下水位的持续快速下降。

即使在地表水源区,由于需水区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近距离供水强度的不足,远距离高成本地开发新水源也势在必行。

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的西安市,由于污染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使得地下水资源枯竭并造成了快速的地面沉降,渭河等近郊河流水质污染及河流水量不足更使得它备受水荒之苦。

江城武汉以长江为重要的供水水源,近年来也常因枯水期水质恶化而暂停使用。

华北平原及京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快速增加的水资源需求也使这一地区成为严重水源不足的地区。

水源枯竭严重地制约了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生态环境恶化人类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大江大河被拦腰截流,大规模深层优质地下水被持续开采。

超强度的人类开发对水文系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甚至破坏。

江河断流、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湖泊萎缩和水质咸化、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剧、地面沉陷、次生盐渍化、陆地水生生态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等人为灾害层出不穷,不仅严重地威胁着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也极大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安全。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与地下,成为大气水、海洋水、陆地水(河、湖、沼泽、冰雪、土壤地下水)以及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水,这些水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联系着构成水圈。

(二)、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循环、往复交替,如图3-2所示。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洋面受热开始蒸发,蒸发的水分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在适当条件下凝结而成降水,其中降落在陆地表面的雨雪,经截留、入渗等环节而转化为地表与地下径流,最后又回归海洋,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它将地球上各种水连接起来构成水圈,使得各种水能够长期存在,并在循环过程中渗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水循环的存在使水能周而复始地被重复利用,成为再生性资源,水循环的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1.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及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水的形态不断发生由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变化,并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不停息地运动,从而形成了水的自然循环。

例如,海水蒸发为云,随气流迁移到内陆,与冷气流相遇,凝为雨雪而降落,称为降水。

一部分降水沿地表流动,汇于江河湖泊;另—部分渗于地下,形成地下水流。

在流动过程中,两种水流不时地相互转化或补给,最后又复归大海。

这种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全球范围的水分运动,称为大循环或海陆循环,它是陆地水资源形成和赋存的基本条件,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分的主要作用。

那些仅发生在海洋或陆地范围内的水分运动,称为小循环。

不论何种循环,使水蒸发的基本动力是太阳热能,使云气运动的动力是密度差。

自然界水分的循环和运动是陆地淡水资源形成、存在和永续利用的基本条件。

水的自然循环见图。

2.水的社会循环

除了上述水的自然循环外,水还由于人类的活动而不断地迁移转化,形成了水的社会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过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重新进入天然水体。

与水的自然循环不同,在水的社会循环中,水的性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例如,在人类的生活用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作为饮用或食物加工以满足生命对水的需求的,其余大部分水是用于卫生目的,如洗涤、冲厕等。

显然,这部分水经过使用会挟入大量污染物质。

工业生产用水量很大,除了用一部分水作为工业原料外,大部分是用于冷却、洗涤或其他目的,使用后水质也发生显著变化,其污染程度随工业性质、用水性质及方式等因素而变。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日益增加使得降雨后的农田径流会挟带大量化学物质流入地面或地下水体,从而形成所谓“面污染”。

在水的社会循环中,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废水的排放,是形成自然界水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

二、天然水的水质

一、天然水质背景值

天然水从本质上看,应属于未受人类排污影响的各种天然水体中的水。

这种水目前的范围在日益减少,只有在河流的源头、荒凉地区的湖泊、深层地下水、远离陆地的大洋深处,才可能取得代表或近似代表天然水质的天然水。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这样的天然水中,发现和得到一些有用的规律和现象。

水是自然界中最好的溶液,天然物质和人工生成的物质大多数可溶解在水中。

因此,可以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由H2O组成的“纯水”。

在任何天然水中,都含有各类溶解物和悬浮物,并且随着地域的不同,各种水体中天然水含有的物质种类不同,浓度各异。

但它却代表着天然水的水质状况,故称其为天然水质背景值,或水环境背景值。

从水循环来看,天然水是在其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其成分与性质的。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蒸汽,虽近纯水,但它在空中再凝结成雨滴时,则需有凝结核,在大气层中可做凝结核的物质有海盐微粒、土壤的盐分、火山喷出物和大气放电产生的NO和NO2等。

因此,从雨水开始,天然水中已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如Cl-、

等,雨水补给到各水体中,其化学成分会进一步增多。

1、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化学组成决定于它的形成环境:

①一方面决定于与水接触的物质成分和溶解度;②决定于这一作用进行的条件。

在水中作用的化学及物理化学作用主要有:

①固体物质的溶解、沉淀;

②酸碱反应;

③水化学平衡体系中离子成分与气相间的平衡;

④氧化––还原作用;

⑤固体与水中离子间的交换反应;

⑥有机物的矿化;

⑦生物化学作用。

据以上作用,表现出水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天然水化学组成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包括:

(1)岩石

沉积岩矿物中含有可溶性盐类,可溶于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部分不溶于水),由于火成岩的风化作用,使地球上形成了厚层沉积岩,5.8%可溶,成为天然水中各种离子的来源,如流经石灰岩地区的天然水中富含Ca++、

离子,最稳定的火成岩在大气中CO2、H2O作用下,可形成易溶性物质,以

、Ca2+、Mg3+形式被水带走,有些物质如氯磷灰石[Ca5(PO4)3Cl]、方纳石(3NaAlSiO4:

NaCl)等可释放出Cl-,硫化矿物氧化可提供

和金属离子。

(2)土壤

水透过土壤、溶、滤其中可溶性物质,使水中离子含量增加,可溶性气体含量改变,有机质含量增加,水与土壤接触时,水的化学成分变化,可由土壤的性质决定,如:

水透过含盐少的沼泽土,泥炭土时,会富集大量有机质,离子含量很少;水透过黑钙土、粟钙土或盐渍土时,水中富集大量盐类离子,呈碱性;水透过红、黄壤时,离子成分有限,呈酸性反应,如水中,DO含量减少,CO2增加,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在分解时消耗氧气,生成CO2造成的。

(3)有机物

活着的生物有机体及生命过程中的产物对天然水的化学成分有重要的影响,它们的生活排泄物及死亡残体保留在水中,也会成为水体的组成成分,生物的呼吸作用影响水中气体的含量,生物的选择性吸收,改变水中离子间的比例,如:

植物吸收水中N、P、K、S、Ca等元素,使另一些元素Na、Mg、Cl等在水中相对富集。

(4)气候

气候是影响天然水化学成分的间接因素,另外,对地表、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地域分异起控制作用,不同气候条件下,降水量,水中含盐量较高;反之亦然,气候还决定土壤类型,当水和不同土壤类型接触时,从中得到的离子组成也不同。

我国根据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因素,将地表水划分为四个水化学区:

潮湿区、湿润区、过渡区和干旱区。

(5)水文动态

各种水体(河、湖、地下、海水等)的水文动态补给及交替条件是水中化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河水的化学成分与河水的补给特征及洪水期水文特征有关。

一般来说,河流水流速度快,与河床土、石接触时间短,河水中离子总量较低;湖泊水文条件具有滞缓的交替作用,水在湖中停留时间长,水面宽,湖面蒸发强,所以湖水离子组成复杂。

2、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表3-1列出了天然水中含有的各种物质: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水体,其水中所含的物质种类、数量、结构均会与天然水质有所不同。

以天然水中所含的物质作为背景值,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水体水质,使之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天然水体的水质特征

各类水体是自然界水分循环的基本环节,其中化学物质成分的迁移转化又是自然界物质循环不可分割的部分。

由于各类水体有其自身的形态特征及环境条件,影响水质的形成过程及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因此,自然界各类水体之间有一定水质联系,又各有特色。

(1)大气降水

杂质较少,矿化度很低的软水,含盐量3~50mg/L。

纯净的雨水因溶有空气中的CO2,形成碳酸(H2CO3),所以具有微酸性,pH值在5.6~7.0范围内,化学组成:

一般降水开始时杂质较多,长期降雨后,杂质少。

矿化度:

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常根据一定体积的水在105~110℃的温度下蒸干后所得残渣的重量来判定,单位:

g/L或mg/L

根据矿化度大小把地下水分为五类:

①淡水矿化度小于1g/L

②弱矿化水矿化度小于1~3g/L

③中等矿化水矿化度小于3~10g/L

④强矿化水矿化度小于10~50g/L

⑤盐水矿化水矿化度大于50g/L

(2)河水水质特征

矿化度较低(<1g/L),我国平均含量166mg/L,一般在100~200mg/L左右。

主要离子是:

主要阴离子含量:

①河水水流不断更替,其更新比其他陆地水体短,水流与地表物质接触时间不长,水面蒸发小,一旦遭受污染,易于恢复,是水资源保护的有利因素。

②在河流流域内水文气象条件影响下,河水化学成分变化迅速,河水在流动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增减或坡面水流汇入而变化,不同气象条件,影响着大气降水,不仅改变河流的水文动态,也为河水增补大气中的溶解物质,河水与大气的良好接触致使河水中经常溶有大气中的化学成分。

③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为河水提供大量的有机物及大气中不含有的极微弱的气体成分。

④河水中的化学成分与水的补给来源有关,河水不仅与地表水之间有补给关系,而且与地下水也有着水力联系,致使河水成分复杂多样。

⑤河水是人类的主要供给水源之一,也是人们频繁活动的场所,它被污染的机会较多。

(2)湖水水质特征

①湖水的化学成分和河水相差很大,因为湖水水分交换非常缓慢在有限的范围内大量蒸发,因此,湖水的矿化度可以由<1g/L(迳流湖)到>50g/L(封闭湖)成为盐湖,周期性径流湖;其矿化度为1~24.7g/L。

②水生生物活动因湖大小及矿化度高低不同而盛衰,甚至消失。

③水质基本离子成分为Ca2+>Na2+,HCO->

>Cl-的类型,少量为Na+>Ca2+,Cl->HCl-是咸水湖特点。

(3)地下水

①水流缓慢,与岩石、土壤作用时间长,温度、压力变化大,生物作用弱、悬浮杂质少,水清彻透明,有机物、细菌含量少,受地面污染不直接。

②矿化度高,成分复杂,溶解盐类含量较大,硬度较大,含较多Fe2+、Mn2+、

等。

③浅层地下水易受污染,受污染后不易恢复。

(4)海水

平均含盐量35g/L。

 

三、水体概念及水体污染

要了解水体污染,首先要明确水体的概念。

水体是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地下水的总称。

在环境学中,水体包括了水本身及其中存在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水生生物和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

由于水体具有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含义,区分“水”与“水体”的概念十分重要。

如某条河流受到重金属汞污染,此种污染物易被水中悬浮物吸附、络合而自水中转移到底泥内,从而使水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

此时,如果只检测水,会得出未受污染的判断,但自底泥取样分析,则会发现水体因底泥含汞量高而受到严重污染。

1、水体及水体污染概念

水体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总称,是被水复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

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

水与水体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水体概念去研究水环境污染,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认识。

(1)水体

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沟渠、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三角洲和海洋。

是包括水中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自然体。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

在环境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质(泥)和水生生物等。

应把它看作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

水体按其类型不同可以分成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以及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等。

由于水的比热、蒸发热大,冰冻熔解热也大,因而使水环境下的温度变化小。

水在4C时密度最大,所以海洋、河流下面不结冰,便于水的对流,使水中营养物和气体得以流动。

水的溶解性好,事水中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者和载体。

水的浮力大,使许多缺乏硬骨骼作支架的动物生存于水中。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驱动下,水通过气态、液态、固态转换循环,使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自然环境,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协调机制。

(2)水质

水相的质量,即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组成状况。

(3)水体污染

所谓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并使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早期的水体污染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造成的,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和废物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源的分类

分类原则

分类名称

水体污染原因

天然源人为源

释放有害物种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分布特征

点源、面源、扩散源

按受污染的水体

地面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和海洋污染源

还有一个概念要明确,在人类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水被称为生活污水;而在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则被称为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使水体出现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包括除水相外的固相物质,因此,说水体污染与水质污染是不相同的。

如重金属元素污染物可以从水相转移到固相底泥中,水相中含量低(水质未污染),而底泥受到污染,从水体范畴看,已受到污染。

水作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作用。

人的祖先为了取水方便,均栖居于江河沿岸,湖泊周围。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的今天,也要考虑到水源保障。

水是工业的血脉,任何工业,如:

发电、冶金、机械、化工、石油印染、采矿、食品等都离不开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不论那种农作物都离不开水,农业用水量占人类社会总量的80%以上。

水是水电事业的动力。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水源是可再生的能源,能重复利用,与煤、石油、原子能相比,经济实惠且无污染。

另外水是渔业的基础,也是水上运输的载体,畜牧业也要有水供给。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被称为污染源,污染源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四、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污水中含有许多对水体产生污染的物质,从环境保护角度可将水体污染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的污染源

(一)生活废水

生活废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水的总称。

主要包括粪便水、洗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

其来源除家庭生活废水外,还有各种集体单位和公用事业等排出的废水。

生活废水中杂质很多,杂质的浓度与用水量多少有关,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含氮、磷、硫高;

(2)  含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尿素等在厌氧性细菌作用下易产生恶臭的物质;

(3)含有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原菌、病毒等,易使人传染上各种疾病;

(4)由于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它在废水中含量增大,呈弱碱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

随着人口在城市和工业区的集中,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量剧增。

1997年与1990年比,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翻了一番,达到了218亿吨。

生活废水中多含有机物质,容易被生物化学氧化而降解。

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人天然水体会造成水体污染。

所以,这种水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灌溉,需经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

(二)工业废水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水量及水质污染量很大,它是最重要的污染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排放方式复杂工业生产用水量大,相当一部分生产用水中都携带原料、中间产物、副产物及终产物等排出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