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437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文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

2.节奏短,句子单纯。

从二言到四言,反映了人最基本的节奏感。

3.是口头文学。

文学艺术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产生。

歌谣和神话主要是口头流传。

4.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5.原始歌谣散见于后世典籍,如《周易》、《礼记》、《吕氏春秋》、《尚书》、《左传》等。

形式简单、内容古朴。

是后世诗歌的源头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

第二节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

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当他们同自然做斗争时,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

于是在他们心中,一切的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他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很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二、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1.反映了上古之初人同自然斗争的业绩,歌颂了人民战天斗地的恢宏气魄和坚强意志。

形式上幻想丰富,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2.其人物多充满了善良、纯洁、优美的感情,充满了伟大、高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希腊神话多表现个人享乐、嫉妒以及爱情纠葛的情况不同

三、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各种典籍中没有完整的神话著作,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多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列子》等。

四、作品解读

(一)《女娲补天》

在《淮南子·

览冥训》中有这样的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二)《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yāyú

)、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均为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使后羿去为民除害到南方泽地荒野去,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

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领导人(天子)。

(三)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五、神话对后代的影响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的。

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是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例如:

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陶渊明、李白、功轼的诗歌,或采用其故事,或学习其作风,或改编其原作,因而创作出许多更完整、更美丽、更提高、更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新作品来。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1.内容:

风、雅、颂

 风:

是不同地区的民歌。

15国风,160篇

雅:

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

大、小雅,105篇

颂:

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周、鲁、商颂

2.赋、比、兴则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与风、雅、颂合和称为“六义”

三、《诗经》中民歌的收集

中国古代有王官采诗的制度

《诗经》中作品的地域范围,北至今河北,东至山东省东部,西至今甘肃,南至今湖北省北部。

这样广大地域上的诗歌,被收为一集,总有一个收集的机制和过程。

天子的轩车使者或遒人(行人)不可能在各个诸侯国家都有,所以,这只能是诸侯国通过采诗之官收集上来,由诸侯国的乐师进行整理、挑选之后再献给天子。

四、诗经的传授与流传

东周时代,贵族重视学诗。

先秦时代,儒家很重视学习《诗经》。

汉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

鲁人申培所传

齐诗:

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

燕人韩婴所传

毛诗:

鲁人毛亨所传,因汉代毛苌而显。

前三家汉初为显学,先后立为学官。

今三家诗亡,独存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一、反映社会的各种矛盾的作品。

1.反映了社会下层被压迫人民的呼声。

如《魏风·

伐檀》、《硕鼠》;

《秦风·

黄鸟》

如: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

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

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

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讽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与荒淫。

如《鄘风·

相鼠》《邶风·

新台》《鄘风·

墙有茨》、《齐风·

南山》、《陈风·

株林》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⑴。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⑵!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⑶。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⑷!

相鼠有体⑸,人而无礼⑹。

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

n)死⑺!

3.统治阶级中头脑比较清醒些的人以及在内部斗争中受到倾轧的失意者的抒怀之作,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深刻矛盾。

如《小雅·

北山》

二、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如《卫风·

伯兮》、《王风·

君子于役》、《豳风·

东山》、《小雅·

采薇》、《何草不黄》皆是。

《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三、反映劳动生产:

如《豳风·

七月》《小雅·

甫田》《大田》

例: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四、关于婚姻家庭和恋爱的诗歌。

1.反映劳动人民恋爱生活:

《郑风·

溱洧》《郑风·

萚兮》《关睢》

2.反映了妇女的婚姻悲剧:

《卫风·

氓》《邶风·

谷风》

作品解读

一、《关睢》

(一)诗歌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 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 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 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 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 来她笑颜。

(三)《关睢》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诗,女子采荇菜于河滨,男子见而悦之,它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全诗写来音韵和谐优美,回环往复,表现了男子慕恋的深切和追求的执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值得说明的是,这本来是一首民间情歌,但前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释得玄乎其玄,说是歌颂周文王“后妃之德”,有关天下“人道之大论”的经典之作,而将其神圣化,也神秘化了.直到清代,这首诗才逐步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二、《秦风·

蒹葭》

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

)洄(huí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

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二)题解:

这首诗表现了对所思慕之人的追求与向往。

至于抒情主人公所追求的对象是什么人,或以为是贤人,或以为是朋友,今人多从情诗方面理解之,似较与诗的情境相合。

(三)分析:

1.开头点出了时令与具体时间,并描绘出一个寂静、清冷画面,表现了“我”的孤独。

2.诗人是希望走近他所想往的人,但总不得如愿。

这种心情是失望、急切掺杂交互着的。

3.诗不正面刻划或赞美“伊人”,因而更具象征意义。

4.抒情意味浓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五、反映社会习俗的作品。

宴饮所用乐歌和一般嫁娶、生子、宫室落成所用贺诗、颂歌或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

《周南·

桃夭》、《唐风·

椒聊》

《小雅·

车舝》、《小雅·

斯干》

六、周部族的史诗。

《大雅》中有五首较长的叙事诗,分别叙述周民族发展过程中几位伟大祖先的事迹。

《生民》:

歌颂后稷的事迹。

《公刘》:

叙述后稷的后裔、不窋的孙子公刘,

《绵》:

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为避敌人的侵害,带领本族人民迁居周原(陕西岐山南面)的史实。

《皇矣》:

从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叙述到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

写周人在上帝的保佑下使殷人再不能挟制四方,而天下都要被周人所统治。

一、赋、比、兴与《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1.赋,《诗集传》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雅诗、颂诗中常用这种方法。

“国风”中较少使用

2.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如《相鼠》、《硕鼠》用老鼠来比喻统治阶级的可憎可鄙,《氓》中用桑树的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终风》以既风且暴的恶劣天气比喻丈夫的骄横暴虐和喜怒无常。

3.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晨风》首章:

鴥(yù

)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开头两句是起兴,它与下四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

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

也有起兴与下文有联系的,大抵同样起着比喻的作用。

二、叙事艺术

很多作品借叙事以抒情,或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或根据抒情的需要安排叙事的层次,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大雅·

绵》《生民》等叙述周人历史,都能突出某一重点,加以较细致的描述,形象而生动,避免了流水帐的罗列。

《秦风·

蒹葭》全是借叙事以抒情,叙事虽朦胧,而情感则极为深沉感人。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三、人物刻画:

用多种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以第一人称表现的诗,有的直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愿望,有的则体现出一定的个性。

2.以第三人称表现的诗,有的在简短的篇幅中表现人物一定的特征;

有的着重于外形和行动描写。

四、《诗经》的形式

1.句式:

一言至八言皆备

2.押韵:

有句句押者,有偶句押者,有奇句押者,有隔两句押者、有以一种押韵方式到底者,有两种以上押韵方式结合运用者;

有首句入韵者,有首句不入韵者。

从韵部来说,有一韵到底者,有中途换韵者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五、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2.为后代提供了许多的诗歌样式:

如抒情诗、叙事诗、劳动诗、恋歌、祭歌、战歌、哀歌、悼亡诗、颂诗,讽刺诗等

3.其比兴手法为近代诗人所继承、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色。

4.启示后人应该重视民歌,从民歌中吸取新鲜血液,来推动当代的文学创作,以避免文学体裁的僵化。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

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郭沫若《卜辞通纂》中:

戊辰卜:

及今夕雨?

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十分幼稚的散文。

二、商周铜器铭文:

“王赐乘马,是用左(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戉(钺),用政(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是周宣王时,作器者记他同猃狁作战立功受赏的事。

三、《尚书》: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文字古奥典雅

单独成篇,结构完整

四、《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释义: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鲁国之史存,“春秋”便成为鲁国史书的专称。

后经孔子删益,因而成为儒家主要的经典。

(二)“春秋笔法”:

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

(三)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一字见义”,“一字褒贬”。

第二节《左传》

一、体例与性质

1.体例:

编年体

2.性质:

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

第二节《左传》

二、思想内容

(一)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前言论,也有天道、鬼神、灾祥、占梦之事。

比如我们教材中学到的《曹刿论战》和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二)颂扬了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

(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立场。

   

三、艺术成就:

(一)记事有详有略,巨细不遗

(二)善于刻画人物。

(三)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文采

(四)战争描写

四、影响

1.对《史记》和后来的史传、讲史、历史小说和记叙散文都有很大影响

2.它既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也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先河。

3.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第三节《国语》

一、作者与思想内容

1.旧说《国语》也是左丘明所作。

看来也是瞽史所传,可能经过左丘明的编定。

2.《国语》实由两部分组成

记言:

《周语》、《鲁语》、《郑语》、《楚语》和《晋语》

叙事:

《吴语》、《越语》和《晋语》

3.形式与《左氏春秋》相同,当是瞽史讲述的底本,后人收集汇编为一书。

《国语》的思想倾向与《左氏春秋》相同。

二、艺术成就

1.有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章

2.有些记叙具有教育意义或讽刺意味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性质和编纂过程

1.战国时士人汇编一些有名的书信和说辞,以为提高游说诸候时分析能力和言辞表达能力之参考。

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

2.汉初蒯通曾加以编集。

刘向根据各篇人事所涉及的国家,以国为类,定名《战国策》。

第四节《战国策》

二、主要内容

1.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2.往往有意抬高“士”的地位,强调“士”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3.爱国思想、民本思想

三、文学成就

1.说理论事,纵横驰聘,指陈利害,危言耸听。

分析事理常用归纳演绎之法。

2.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语言生动形象,流畅活泼,感情充沛,气势逼人,显示出纵横家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诸子散文

一、诸子概况:

春秋末至战国初,奴隶制崩溃,封建制代之而起。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家、杂家、小说等十家并出。

其中,对社会有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纵横数家。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语录体,以《论语》、《墨子》的出现为标志。

   

第二阶段,对话体,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第三阶段,说理散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第一节春秋时代的诸子散文

一、老聃与《老子》

第一节春秋时代的诸子散文

一、老聃与《老子》

1.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先秦文献中均称作“老聃”,或“老耽”。

宋人,为周柱下史(征藏典籍之史),后闲居于沛。

孔丘曾先后几次向老子请教。

2.《老子》特点

常以形象的比喻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

想象丰富,感情强烈。

往往夹杂韵语,句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老子出关

二、孔子与《论语》

(一)生平与思想

1.生平

2.思想:

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乐,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

他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暴君苛政,企图以此调和阶级矛盾,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