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456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音乐的艺术性文档格式.doc

24:

34

综上所述,新疆音乐应该是包括三个内容:

1.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音乐文化共同组成,由中国音乐调式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调式体系欧洲音乐调式体系这三大音乐调式体系和新疆各个兄弟民族的民族音乐的相互影响、融合而孕育产生出的,新的多元化的音乐,是新疆音乐的基础和框架,共同铸成新疆民族音乐的百花园,灿烂争艳。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为当代的一

名大学生,

我们更应该知道这句话,

因为我们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

望,我们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

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可

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

民族节日,

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2004

年端午节

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

名录,

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最后遭到

很多人反对。

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

几乎没有

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

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

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

相反,

很多“现代人”十分

推崇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

其“时尚”和“现代”。

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

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

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

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

种种现象,不禁

让人疑惑:

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

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

“抢”走、“偷”走?

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走进新疆音乐

——《青春舞曲》

教学内容:

1

、歌曲《青春舞曲》

2

、感受与鉴赏《掀起你的盖头来》

教学目的:

、通过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使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

节奏,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

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

、通过学唱和欣赏歌曲,了解新疆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

、歌曲节奏的把握

、把握正确的歌曲演唱风格

、新疆音乐特点的提炼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导入:

上课!

同学们好!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些民族由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歌。

、通过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使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

、师播放歌曲视频,请学生分辨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

第一首,播放《草原夜色美》(蒙古族)

第二首,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

第三首,播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

最后一首,播放《达坂城的姑娘》

(这就是歌舞之乡——新疆的

维吾尔族民歌)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的新疆,师总结并介绍新疆景点:

A

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B

火焰山

C

天山天池

D

新疆信奉伊斯兰教

师: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新疆的歌舞更是闻名天下,素有

歌舞之乡的美称。

今天,

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歌舞之乡——

新疆,

感受他们的音乐魅力!

首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

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一下歌曲的

速度、情绪和旋律分别是怎样的。

二、师生换位

学唱新歌

、(课件

播放周笔畅的歌曲)

4

出现以下选择题)

歌曲的速度是:

中速稍慢

中速稍快

进行速度

歌曲或欢快悲伤豪迈沧桑,或优美动感细腻激昂,

歌曲的情绪是:

欢快

悲伤

豪迈

歌曲的旋律是:

优美而富于动感

抒情而细腻

激昂而悲壮

、随琴体会四四拍强弱规律。

(老师弹琴,试唱)

、请学生讨论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并总结歌曲的节奏特点。

歌曲的节奏特点是:

节奏活泼鲜明,规整对称。

5

、请学生找出歌曲出现的音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试

唱。

6

、随琴视唱歌曲旋律。

7

、填词演唱。

8

讨论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声音演唱。

欢快的,

活泼的

富有弹性的

9

、认识新疆特色乐器:

冬不拉,手鼓。

10

、以书面为鼓,感受歌曲的节奏:

达卜达卜

达卜卜

达。

11

、师生完整演绎歌曲。

12

、生总结歌曲内含的道理

三、

拓展延伸

、介绍作者

西北歌王,《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

、欣赏王洛宾的另一首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生讨论并总结新疆民歌的特点:

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

、师教学生基本的新疆舞动作

哈萨克族(哈萨克语:

Қазақ 

Qazaq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1600万。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口125万(2000年)。

使用哈萨克语,本民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1959年设计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这一方案废为音标,并恢复原先的阿拉伯字母。

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2010年,文字拉丁化也慢慢展开

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

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

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种、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

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

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

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

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

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

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

民间乐器有“冬不拉”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

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

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

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

如《走马舞》,紧张有力,表现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骄健姿态。

其它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

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

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

“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

“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

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歌曲燕子。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

节奏、节拍——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

旋法——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的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

藏族音乐的一般特点节奏自由、明快。

旋律优美辽阔、自然流畅、简洁而婉转动听

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

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

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

一、新疆民族歌曲的特点:

1、调式

2、结构

3、节拍节奏

4、旋律情绪

1、调式:

与8个国家接壤,信奉阿拉伯半岛上兴起的伊斯兰教,所以调式种类繁多,体现中国、欧洲、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特点,多用七声自然调式,广泛使用#5变化音,b7、#1、#2、#4等变化音也较为常见。

腾讯娱乐讯音乐人艾尼瓦尔江曾参加了湖南卫视全民选秀节目“快乐男声”全国海选,和陈楚生、苏醒等一起成为西安赛区十强。

在快男(在线观看)舞台上,他歌唱新疆,展现了新疆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们记住了这个阳光快乐的大男孩。

2015年12月31日,新疆著名歌手艾尼瓦尔江首张专辑《和谐新疆》发行。

2007年,艾尼瓦尔江演唱了新疆本土音乐人安明亮创作的歌曲《这里是新疆》,阳光洒脱的形象、清新脱俗的演唱、充满活力的风格,让这首歌火遍新疆乃至全国,成为新时期为新疆“代言”的流行歌曲代表作之一。

如果说,过去外地游客到新疆听到的第一首歌是巴哈尔古丽演唱的《我们新疆好地方》,那现在更多人听到的则是艾尼瓦尔江演唱的《这里是新疆》:

“你难道不知道吗,这里是新疆,是我们出生的地方……”这首朗朗上口、个性十足的歌俨然成为新疆人歌唱新疆的代表作。

2007年艾尼瓦尔江在《快乐男声》(在线观看)的舞台上演唱了新疆本土音乐人安明亮创作的歌曲《这里是新疆》,他以阳光洒脱的形象、清新脱俗的演绎和充满活力的演唱风格,让这首歌火遍新疆乃至全国。

那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会留在北京发展,但他却选择回到新疆,经历几年的起伏后,成为了新疆兵团歌舞剧团的一名演员。

2015年12月31日,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和谐新疆》,专辑的第一个篇章就是“新歌唱新疆”。

可以说,如今蜕变后的艾尼瓦尔江,早已摆脱了“快男”“选秀歌手”的身份,成了扎根新疆的流行乐手。

艾尼瓦尔江坦言,当初他选择回到新疆是因为对家乡的眷恋,他不喜欢喧闹的大都市,不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是喜欢在家乡的大树下踏实地“飘着”,而新疆的环境会让他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他现在非常享受“主旋律歌手”和“创作型音乐人”这两个定位,创作型音乐人’说明我进步了,被更多人认可了。

而唱主旋律歌曲让我有了更大的舞台,并且越唱越有使命感。

能为新疆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我很自豪。

2007年艾尼瓦尔江在《快乐男声》的舞台上演唱了新疆本土音乐人安明亮创作的歌曲《这里是新疆》,他以阳光洒脱的形象、清新脱俗的演绎和充满活力的演唱风格,让这首歌火遍新疆乃至全国。

新疆民歌

编辑

【新疆民歌】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

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

歌词通俗易懂,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深受群众喜爱。

著名歌曲《歌唱解放军》、《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影响极广。

中文名

含 

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

调 

七声自然调式为主,也有五声调式

代表歌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目录

概述

特点

名称

形式

哈萨克族

习俗

吟唱诗人

民歌

蒙古乐器

10 

概述编辑

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享盛名。

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民间音乐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几个音乐色彩区,即南疆色彩区、东疆色彩区和刀郎色彩区(刀郎地区包括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壤的乡村。

“刀郎”是当地人对这片地区的自称)。

南疆色彩区范围较广,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

例如,和田民歌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

喀什民歌节奏复杂,调式丰富;

库车民歌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隐隐透露着古龟兹乐舞的乐声舞姿的遗风。

东疆色彩区包括哈密、吐鲁番等地。

民间歌曲在结构、调式等方面,都同汉族、蒙古族的民间歌曲有许多近似之处。

刀郎色彩区的民歌风格粗犷,保留着古代从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情调,此外,在伊犁地区,200余年来由南疆、东疆大量迁来的维吾尔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带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维吾尔民间音乐。

特点编辑

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

维吾尔族传统的音乐,有木卡姆、库夏克、埃提希西、卖达数种。

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等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

“木卡姆”(大曲)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种。

其中“喀什木卡姆”规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调最为丰富。

每个“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达斯但、麦西来甫等3大部分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热烈的快板这种速度的程式发展。

12套“木卡姆”连续演唱一遍需要20多个小时。

《十二木卡姆》于解放后经系统整理而正式出版。

名称编辑

“赛乃姆”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

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则七八首)联唱的歌舞音乐的名称。

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赛乃姆,同样也是舞曲,由此看来这种名称和形式由来已久。

除木卡姆中赛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赛乃姆。

如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刀郎赛乃姆等等。

这种歌舞曲的共同特点是以歌为主,载歌载舞。

起之徐缓平稳,逐渐加快,趋于高潮,最后以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舞蹈而结束。

形式编辑

“库夏克”、“埃提西希”,“卖达”等为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

“库夏克”为民间歌谣之意,有些是由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谣组合,音乐曲调单一,规模较小。

其唱词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内容。

“埃提西希”是说唱之意,单人或双人表演,以说为主,间或有少量以热瓦甫伴奏的演唱,内容与库夏克大体相同。

“卖达”则主要是说书,以历史故事、宗教战争、神话故事为内容,基本上没有唱,表演者绘声绘色,以渲染气氛。

维吾尔音乐的鲜明特点还表现在民族乐器的多样性。

远在隋唐时期,龟兹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琵篥等乐器,并伴随西域音乐而传入中原。

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就是继承古西域乐器的精华,并接收中外乐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其中有弹拨、吹奏、打击乐器等达数十种,主要为独它尔、弹拨尔、扬琴、艾捷克、热瓦甫、沙塔尔、唢呐、已拉曼、笛子和达甫(手鼓)、纳格拉等。

在表演维吾尔歌舞的场合,人们都能听到独它尔、热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声和节奏轻快锣铬悦耳的达甫的鼓声。

哈萨克族编辑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

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等均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习俗编辑

按照习惯,在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

婚礼中要唱一整套的“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

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

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

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

吟唱诗人编辑

职业的吟唱诗人被称作“阿肯”,因为他们经常是站在广大群众一边,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

每年在牧群转移至夏牧场,草茂畜壮的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

这是一种演唱和诗歌即兴创作的大比赛,届时,各地的“阿肯”要在众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调:

即兴填唱,互相盘问。

根据双方对歌的情况,最后由裁判裁定胜负。

哈萨克族的传统民间乐器主要有冬不拉、阔布兹、斯不兹厄等。

民歌编辑

柯尔克孜族的民歌同样散发着草原的新鲜气息。

歌曲、歌词大多由“阿肯”创作、加工和传播,民歌的形式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等。

柯尔克孜人喜爱使用本民族特有的弹拨乐器考姆兹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它那和谐丰富的琴声,伴和着曲调明快、节拍自由的歌唱,听来别有一番韵味。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

同蒙古族的“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王”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民间史乓叮。

新疆的蒙古族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民族,著名的《江格尔传》产生于新疆蒙古族。

他们的民间音乐仍以民歌为主,而民歌则可分为长调、短调两种,不同于内蒙。

新疆蒙古族的民歌以长调为主,短调辅之,长调是一种散板的牧歌式的歌曲,它音域宽阔,音调悠长,有极鲜明的地方性和部落性,从不容混淆,内容极其丰富,短调则是一种有节拍的,形式短小的歌曲,它不仅在音乐上以此区别于长调歌曲,而且其流行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