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481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

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5.农业社会的教育就是农业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是指基本的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

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

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

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是指: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简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4.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多密大两形成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五、论述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概念有以下四层含义:

⑴“教育”具有“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

⑵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

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⑶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⑷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论述教育学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教育学的价值有: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解释是理性的。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正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4.显性功能:

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

5.隐性功能:

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

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三、辨析题

1.分析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的三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于什么”;

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

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四、实例分析

参考答案略。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1、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2.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对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正向功能。

五、论述

1.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论述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短缺、教学手段落后、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村教师很少了解新课改、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原因:

1、从系统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教育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超出或未达到现实客观需要,直接引发了教育的负向功能现象。

2、从环境因素看,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各要素和人的各要素对教育的作用超出或未达到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也造成教育负向功能显著的重要原因。

3、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负向功能问题的突显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

解决对策:

1、增强教育投资,改革投资体制,提高农村老师待遇。

2、加强社会关注抉持力度,拓宽教育投入渠道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课程改革 

4、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的:

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的:

“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的人文性:

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9.人文素质:

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1.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具体体现为: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2)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

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思想是: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

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

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

(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六、论述题

1.述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思维上要注意:

一是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

二是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

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

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的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

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因为,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

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2.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2)适应与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

3.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十分正确的,实现这样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把手段当作目的。

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

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

因此,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需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蕴,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

在确立和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

第四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从纵向来谈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从横向来讲的,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不同学派的教育学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探讨。

4.双轨学制: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

5.单轨学制: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

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

6.分支型学制:

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7.“六三三学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8.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1.(B)说: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A.培根B.加里宁C.乌申斯基D.杜威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社会作用(ABCD)

A.政治地位B.经济待遇C.职业权利D.从业标准。

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ABCD)

A.师范教育B.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C.教师的在职培训D.教师自我教育

4.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指教师的(A)

A.文化形象B.道德形象C.人格形象D.外在形象

三、问答题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有关,还与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关。

古代教育依附于政治、经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稳定;

现代教育的独立性提高,逐渐占据社会中心,教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

2.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其专业性表现何在?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者群体。

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

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

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

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那些方面?

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学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

②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等的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⑤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⑥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

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创新能力,如创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