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596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27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4页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某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办字(2003)24号“印发《关于开展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

(12)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3)58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13)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3)60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14)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煤矿安全评价导则》;

(15)国务院安全生产办公室安委会[2004]13号文“关于印发《2004年深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

(1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第8号令《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17)其它适用于安全预评价的法律、法规

1.4.2依据的煤矿安全规程和技术标准、规范

(1)《煤矿安全规程》

(2)《煤炭工业设计规范》

(3)煤炭行业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

1.4.3建设项目相关立项文件及资料

1.5评价单元的划分

1.5.1矿井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评价单元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划分为数个相对比较独立,便于系统危险性评价操作、灾害控制、安全管理的子系统。

如果把一个矿井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中存在有一些在空间上比较独立的子系统,例如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这些子系统不但在空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在事故致因因素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

按照以上原则,评价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对高阳煤矿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

1.5.2矿井评价单元的划分

在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中,报告辨识与分析了矿井可能存在的11种危险、有害因素,但是结合类比工程的分析,无论是从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还是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讲,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火灾、水灾、顶板事故、煤尘爆炸事故、提升运输、机械伤害事故、电气设备或设施伤害、中毒窒息事故的危险性都相对较大,由此,评价在对高阳煤矿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对矿井评价单元的划分如下:

(1)矿井瓦斯事故评价单元;

(2)矿井火灾事故评价单元;

(3)矿井水灾事故评价单元;

(4)矿井顶板事故评价单元;

(5)矿井煤尘爆炸事故评价单元;

(6)提升运输事故评价单元;

(7)电气设备或设施伤害评价单元;

(8)爆破伤害评价单元。

各评价单元子单元的划分具体见第六章定性、定量评价。

1.6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总共选用了3种评价方法对高阳村煤矿8大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对矿井重大危险源(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火灾事故、水灾事故、顶底板事故、煤尘爆炸事故)选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其它主要危险源选用一种或两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具体评价单元评价方法的选择见第六章定性、定量评价。

1.6.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装置和主要区域等进行分析,包括设计、施工和生产前。

该方法一般是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其目的是识别系统中潜在的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

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

预先危险性分析格式见表1-6-1。

(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等级划分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分析系统危险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的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详见表1-6-2。

预先危险性分析表格

表1-6-1

单元:

评价单元

潜在事故

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

(1)

触发条件

(2)

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改进措施、

预防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危险性划分等级

表1-6-2

危险性等级分级表

危险程度

可能导致的后果

安全的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临界的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危险的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灾难性的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1.6.2事故树评价方法

事故树方法本身属于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但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的煤矿统计数据来确定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此,只能分析顶上事件的致因因素、求解最小割(径)集以及求解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定性评价。

1.6.3矿山工程安全评价法

此种方法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评价矿井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此种方法是依据事故树的原理,取对顶上事件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评价数学模型,根据矿井的实际状况进行每个评价因子的取值,并进行计算,求解顶上事件的概率值,由于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表示了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其实质也就体现了事故危险性的严重程度 。

2矿井自然安全条件

2.1矿井地理概况

2.1.1位置与交通

2.1.2地形地貌

高阳村井田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上,地形呈纵横交错的台塬深沟地形,塬上平坦,沟壁陡峭,地面标高+820~+1025m,相对高差205m。

该区河流有南家录沟和白水河,高阳沟自南向北从井田中央穿过,白水河自西而东从井田北部边界以外汇入洛河。

高阳沟底部出露的砾岩层有小部分渗漏泉水,流量2~3m3/h。

2.1.3气象、地震

高阳村井田所处地区属半干旱性气候,蒸发量大,降雨量小。

7~9月为主要降雨季节,年降雨量365.8~900mm。

年平均蒸发量1606.7mm。

最高温度39.4℃,最低温度-19℃,年平均温度11.3℃。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为冻土期,最大冻土深度550mm,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25m/s。

地震烈度为7度。

2.2矿井自然安全条件

2.2.1井田地质特征

2.2.1.1地层

井田内在高阳村沟两侧有零星基岩出露外,其余均被新生界黄土覆盖。

地层由老到新为:

(1)中下奥陶统(O1-2):

为一套海相碳酸岩,是煤层的沉积基底。

(2)上石炭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厚度一般为20m,含煤5层,由上而下依次为5-1、5-2、6-1、9、10号煤层,其中惟有5-2煤层普遍可采。

岩性主要有灰黑色泥岩、沙质泥岩、粉沙岩、碳酸盐岩、浅灰色石英砂岩、铝质泥岩和煤层。

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接触。

(3)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一套近海相含煤沉积。

为井田次要含煤地层,厚度一般45m,含煤两层,自上而下为2、3号煤层。

本井田钻孔未见这两层煤。

岩性以各粒级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

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4)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一套湖沼相的碎屑沉积,一般厚55m。

岩性由灰白色、灰色、灰绿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及少量的钙质泥岩组成。

与山西组整合接触。

(5)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P2S)为一套河湖相的碎屑岩沉积,厚124m左右。

岩性为厚层状黄绿色、暗紫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黄绿色、浅灰色细—中粒砂岩。

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6)新生界(K2):

为冲击、洪积及风积相碎屑沉积物,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

黄土类,厚6.5~200m左右。

2.2.1.2构造

本井田构造形态总体为一简单宽缓向斜,轴向N70°

W—N80°

E,南北两翼倾角平缓。

井田内断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以走向NEE延伸。

(1)褶曲

以W3

(1)钻孔为轴向N70°

W,两翼倾角5°

~15°

,最大起伏40m。

南翼走向N45°

W,倾向N45°

E,倾角5°

~7°

;

北翼走向N70°

E,倾向S20°

W,倾角5°

(2)断层

a)高阳正断层:

为井田南部边界,走向NEE,倾向NW,倾角70°

,落差90~130m。

本井田位于高阳正断层上盘。

b)加录沟正断层:

为井田北部边界,走向NEE,倾向NW,倾角80°

,落差20~40m。

本井田位于加录沟正断层下盘。

2.2.1.3煤层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上石炭太原组组成本井田含煤地层,虽煤层数较多,但可采煤层只有一层,即5-2煤层。

5-2煤层赋存较稳定,位于太原群上部,K3标志层之上,全井田厚度较稳定,一般厚2~3m。

该煤层含夹矸0~5层,属结构简单到较复杂煤层,夹矸一般厚0.3m左右,呈厚薄相间NE条带状展布。

夹矸多为炭质泥岩或泥岩。

2.2.2开采技术条件

2.2.2.1矿井瓦斯

高阳煤矿2003年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9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23m3/min,矿井CO2相对涌出量为2.1m3/t,瓦斯等级为低瓦斯。

2.2.2.2煤尘爆炸性

根据5-2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资料,5-2煤层煤尘的爆炸试验火焰长度为100mm,抑制煤尘爆炸岩粉量为55%,煤尘爆炸指数为18.3%~26.3%,具有爆炸危险性,高阳煤矿煤尘按爆炸性煤尘对待。

2.2.2.3煤的自燃性

根据5-2煤层自燃鉴定结果,5-2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高阳煤矿煤层按不易自燃煤层对待。

2.2.2.4煤层顶、底板岩性

5-2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厚度1~3m。

局部为炭质泥岩。

厚度小于1.0m。

5-2煤层顶板硬度较小,易碎。

底板为K3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厚度一般为1.0m左右,坚硬,单向抗压强度86.69Mpa,局部有薄层砂质泥岩、细粉砂岩及炭质泥岩为伪底。

2.2.2.5地温

参照邻近矿井资料,该区属地温正常区,本矿无地热危害。

2.2.3井田水文地质

2.2.3.1地表水系

加录沟由南向北从井田中央穿过,属常年小溪,沿途接受大气降水及各支沟松散层底部泉水的补给,在井田内无渗漏。

2.2.3.2含水层特征

井田内含水层与隔水层由上向下分述如下:

(1)新生界松散层和基岩风化带含水层

松散层为黄土、亚粘土、亚沙土、砂砾石及半固结粉砂、中细砂等,含孔隙潜水,部分地段底部含承压水。

单位涌水量0.008~0.383L/s.m,渗透系数0.195~18.763m/d。

基岩风氧化带含水层:

风化带岩性主要为风化的粗—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厚度一般50~60m,因断层影响的风化带,受断层控制,厚度较大。

富水性不均,风化带内砂岩及基岩凹处水量较大。

单位涌水量0.03~0.47L/s.m,渗透系数0.013~1.0751m/d。

松散层和基岩风化带含水层虽有局部隔离层,但大部分联系密切,故作为同一含水层。

富水性中~弱。

水质属Ca-Na或Ca-Mg型,水质良好。

(2)上石盒子组底部砂岩含水层

该含水层岩性为细~中砂岩,一般厚10m左右,单位涌水量0.0034L/s.m,渗透系数0.0526m/d.具承压性质,水位标高+735.65m。

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3)上石盒子组底部砂岩含水层

该含水层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一般厚5~10m,富水性极弱,深部几乎无水。

本组底部砂岩以上各层均为隔水层。

本组底部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底部一般不发生水力联系。

(4)5号煤上部砂岩含水层

本含水层岩性为细、中粒砂岩,分布广泛,一般厚5~10m,单位涌水量0.000792L/s.m,渗透系数0.00296m/d。

水位标高为+673.36m。

富水性极弱。

本含水层以上山西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一般厚15m左右,可起隔水作用,故5号煤上部砂岩一般不与上覆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

2.2.3.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井田所处地区原半干旱性气候,蒸发量大,降雨量小。

降水多以地表迳流形式流向井田之外。

煤层埋藏深度平均250~300m左右,煤层上部有数层隔水层使之与主要含水层相隔,因此,大气降水对未来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以渗透方式补给基岩风化带含水层,同时从井田中央的加录沟排泄,迳流条件好,基岩风化带又通过裂隙向深部含水层渗透。

深部含水层仅能通过松散层、基岩风化带裂隙的渗透接受大气降水和区域性侧向补给,迳流条件差。

根据邻近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及各矿的富水系数,除凉水泉矿、南桥矿较大外、其余均在1.5~2.0之间,据此,本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在17~23m3/h之间,最大涌水量取其正常的1.5倍,故本矿井正常涌水量20m3/h,最大涌水量取30m3/h作为设计依据。

2.2.4井田周围煤矿开采情况

3煤矿拟建设情况

3.1矿井开拓开采

3.1.1井田境界、储量,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高阳村煤矿的井田由东西两条勘探线和南北两条断层围成,北以加录沟正断层为界,南以高阳正断层为界,东以5勘探线为界,西以2勘探线为界。

井田东西长约1.55km,南北宽0.86~1.23km,面积约1.66km2。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5-2煤,井田范围内工业储量为483.38万t,矿井可采储量247.99万t。

本矿设计生产能力6万t/a,服务年限29.5a。

3.1.2矿井开拓方式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混合提升立井位于矿井工业场地内的上台阶,井筒深度289.13m,回风立井位于工业场地下台阶。

井筒深度259.13m。

井下设1个主水平和1个辅助水平,主水平标高为+635m,辅助水平标高+670m。

井田划分三个盘区,+635m水平划分两个盘区,+670m辅助水平划分一个盘区。

混合提升立井承担煤炭、矸石、材料、设备、人员等全部提升任务。

装备一对0.75t(非标)单层单车普通罐笼,钢丝绳罐道,罐笼装备BF-0.5Ⅱ防坠器。

提升绞车型号为GKT2×

1.6×

1.5-20型。

矿井开拓方式见图3-1-1。

井筒特征见表3-1-1。

3.1.3井底车场及硐室

根据混合提升立井方位角及井底与+635m主水平运输大巷的位置关系,井底车场形式为刀把式。

空重存车线长度均为1.5列车长(1列车挂22个0.75t翻斗式矿车),即60m。

调车线设在大巷中,调车方式为顶推式。

井底车场内的主要硐室有:

信号室、主水泵房、主变电所及水仓等。

矿井生产初期为人推车,故暂不设机车修理硐室。

另外,井下不设置爆破材料发放硐室。

所有硐室均采用半圆拱料石砌碹支护。

经计算,井底车场通过能

力完全满足6万t/a的生产能力。

3.1.4矿井水平及主要大巷布置

混合立井井底标高为+635m,故以此为开采水平(或称主水平)。

另外在+670m设辅助水平,开采+670m以上煤层,为此全井田划分为一个主采水平(+635m)和一个辅

井筒特征表

表3-1-1

井筒名称

井口坐标

井口

标高

(m)

井底

井深

井筒

倾角

(°

提方

位角

断面(m2)

备注

纬距X

经距Y

设计

掘进

混合提升立井

3888701.257

37359146.48

924.138

635

289.138

90

19.6

25.5

装备一对0.75t罐笼

回风立井

388870.257

37359096.48

894.138

259.138

4.9

8.04

装备梯子间

助水平(+670m)。

大巷均布置在5-2煤层内。

主水平运输大巷布置于+635m标高处,坡度为3‰;

总回风巷并列布置于大巷上侧,间距为30m,两侧各留30m宽护巷煤柱。

辅助水平运输大巷设于+670m标高处,辅助水平总回风巷亦并列布置于+670m水平运输大巷上侧,二巷间距30m,两侧各留30m宽煤柱。

3.1.5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根据5-2煤层赋存形态、井田尺寸、水平位置等诸多因素,将井田划分为三个盘区。

+635m水平划分为两个盘区,一个为上山盘区,一个为条带盘区。

+670m水平划分为一个盘区,宜采用条带式开采。

开采顺序为:

第一盘区→第二盘区→+670m水平第三盘区。

盘区内条带采用前进式开采顺序。

采煤工作面均为后退式开采顺序。

3.1.6采煤方法及首采工作面设备配备

采煤方法为倾斜长壁炮采采煤法。

工作面采用ZMS-12型煤电钻打眼,SDG-40T型刮板输送机运煤,HZWA-2000型摩擦式金属支柱配HDJA-1000型金属顶梁支护顶板。

采煤工作面设备配备见表3-1-2。

3.1.7巷道掘进及设备

掘进工作面为两个,采用钻爆法施工,工人装车,人力推车(必要时配有小绞车),局部通风机通风,水沟自流排水(必要时用小水泵)。

3.2矿井通风系统

采煤工作面配备表

表3-1-2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备注

1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SGW-40T

4台

2

煤电站

ZMS-12

3台

一台备用

3

金属支柱

HZWA-2200

588

4

金属顶梁

HDJA-1000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矿井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矿井需风量为16.13m3/s,通风最小阻力为117.14Pa,通风最大阻力为307.77Pa。

矿井主要通风机选用两台FBCZ40-4№11型轴流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每台配YB160L—4型电动机一台,功率15kw。

3.3矿井防灭火系统

由于本矿开采的5-2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矿井火灾以外因火灾为主。

设计采用的防火措施,主要是预防外因火灾的措施,采用了以下防火措施:

(1)地面易发生火灾并能影响到井下的场所,如坑木场、矸石场布置在安全距离以外,井口用不燃性材料建造。

地面、井下均铺设有消防管路,建有两个200m3的消防水池,井下消防水管与洒水管道共用一趟管路。

(1)混合提升立井和回风立井附近制定明火管理制度,设置防火警视标志。

入井人员坚持检身制度。

(2)地面井下设消防材料库,贮备消防器材。

地面和井下易发生火灾的场所配置灭火器。

(3)井口、井架和主要进、回风井巷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4)选用防火性能好的电器设备和器材。

供电电缆、通讯电缆、信号传输电缆均选用不延燃电缆。

通风的风筒选用阻燃风筒。

(5)设计的采煤工作面及其倾斜长度均比较小,一个条带回采的时间短,回采结束后及时封闭。

3.4矿井防尘、消防系统

经计算,井下防尘洒水量和煤层注水用水量为185.6m3/d。

井下消防用水量采用7.5L/s,一次火灾延续时间按6小时计,一次消防水量为162m3。

水源采用经净化处理后的井下涌水,不足部分由生活用水水源井补充。

水质符合井下消防洒水水质标准。

井下消防、洒水实行静压供水,采用共用管网。

经净化处理后的井下排水用泵提升至容积为200m3的水池,再经φ108×

5的无缝钢管、由混合提升立井井筒送至井下各用水点。

在井下变电所、工作面运输、回风巷、掘进巷道入口处均设置消火栓。

煤层大巷每隔100m均设消火栓。

消火栓的规格为DN50,由带阀门的三通支管及水龙带接口组成。

水龙带用涂塑及氯丁橡胶衬水龙带。

水龙带和水枪及接管管件应存放在标志明显,取用方便的地方。

设有洒水管道的各条大巷、顺槽,应每隔100m设置一个DN25的给水栓,以便冲洗巷道,消除煤尘。

为消除煤尘,改善工作环境,在采、掘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转载点处均设喷雾洒水装置。

在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回风巷、矿井总回风巷处设置净化水幕,以除尘净化空气。

水幕喷嘴的喷射方向宜逆风向喷射。

井下消防、洒水管道采用无缝钢管,快速接头联接。

无缝钢管及管件应按《煤矿主井井筒装备防腐蚀技术规范》进行防腐蚀处理。

3.5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高阳村煤矿设计配备KJ66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以监测井上、下的各类环境参数和设备开停等主要生产参数。

在一些重要的地点安装传感器后,监测环境参数可以直接在地面中心站及管理网络工作站上反映出来。

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由地面计算机集中控制,井下监测仪器根据《煤矿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进行配置:

采煤工作面:

在N1条带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设置2个监测点(N1进风巷1个,N1回风巷各1个)。

进风巷监测点主要监测N1条带采煤工作面进风流的风速和设备开停,设置1台风速传感器,2台设备开停传感器并设置2个远动开关;

回风巷监测点主要监测N1条带采煤工作面风流的风速、温度和瓦斯,对以上监测参数,在监测点各设置1台相应的传感器,采煤工作面设置1台声光报警器。

掘进工作面:

在S1条带运输斜巷、回风斜巷掘进工作面各设置1个监测点。

主要监测掘进工作面回风流的风速、温度、瓦斯、一氧化碳和设备开停,对以上监测参数,在监测点各设置1台相应的传感器并设置1个远动开关;

以上2个监测点,均设置声光报警器。

井下中央变电所:

在井下中央变电所设置1个监测站,对矿井总进风流的风速、温度和矿井总回风流的瓦斯、风速;

水仓水位;

风门开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