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634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Word下载.docx

     ,创办私学;

文化贡献:

整理   

地位:

儒学的创始者、被后人誉为   和万世师表。

评价:

孔子政治思想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孔子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孟子

实行     ;

民本思想:

提出     ;

伦理思想:

主张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使儒家学派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荀子

用   和“王道”施政;

认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道家

老子

宇宙观: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人生观: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政治观:

提出     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     的理想社会。

辩证观: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具有   的方向,对立双方是相互   的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庄子

世间万物是   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

树立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代表了新兴     的利益,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

“兼爱”   “尚贤”“节用” 

墨家思想代表     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要点突破】如何全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出现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现实相联系。

经济上

随着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出现,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阶级关系上

代表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文化上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知识分子,为“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人才条件

学术上

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即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典题演示1】 (2015·

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

“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

辨选项

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A项错误

“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B项错误

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C项错误

据题干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项正确

定答案

[特别提醒]

1.诸子百家中的相反观点

(1)治国方面:

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人与自然关系方面: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3)人生态度方面: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4)人性伦理方面: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

2.百家争鸣时期不同治国理念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

在动荡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上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4)封建社会基本治国理念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让三者相互融合补充。

[比较提升]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仁的思想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考点二 汉代儒学

1.产生背景

(1)经济: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物质基础)

(2)政治:

     、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使得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现实需要)

(3)思想:

汉初的     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需要能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需要新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

(1)思想来源:

儒学基础上,糅合   、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基本主张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     ,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和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倡被后世称为     的封建道德规范。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

启用    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

(3)教育上“垄断”

①教材:

正式规定儒家经典“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②中央:

兴办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③地方:

全国各   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4.尊儒措施的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

(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要点突破1】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如何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新”在何处

(1)从思想来源看:

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从核心内容看:

既宣扬“君权神授”,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又以神权限制王权。

(3)从目的看:

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的工具。

(4)从主观动机看:

企图以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统一。

2.正确认识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要点突破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思想地位的变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统治者需要、是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的,但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大一统的要求: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者急需一种思想理论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2.董仲舒的贡献:

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3.汉武帝的推动: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设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4.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典题演示2】 (2015·

南京一模)(13分)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分)

[审题指导]

(2)依据材料二,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

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5分)

看法:

理论依据:

材料二中的“从天人相副说出发”

根本目的:

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

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传统儒学对于当今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借鉴作用。

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从道德建设的目的、道德建设的途径等角度去归纳。

[易错易混]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区别

①在思想内涵上,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与统治者关系上,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

汉代新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在政治地位上,先秦儒学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汉代新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

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误区警示]

(1)“儒术”≠孔孟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后形成的儒学,这已经不完全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

(2)“罢黜百家”≠完全禁绝其他思想:

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过关答案】

文化史

第十三单元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2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

【基础梳理答案】

一、思想解放 中国学术 思想道德 仁 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六经 至圣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仁义”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蔚然大宗 “道”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相反 转化 相对 以法治国 君主权威 地主阶级 “非攻” 平民百姓

二、1.

(2)王国问题 (3)黄老之学 2.

(1)道家 法家 

(2)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3.

(2)儒学家 (3)五经 太学 郡县 4.

(1)正统 主流

【典题演示答案】

【典题演示1】 D

【典题演示2】 

(1)观点:

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

(1分)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1分)

(2)差别:

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

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

(2分)依据:

“天人合一”学说。

(2分)目的:

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在本质上皆有圣人之心的道德品格。

(2分)途径:

包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作用:

道德境界是人生的重要追求;

道德建设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

【随堂验收】

一、单项选择题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5·

盐城摸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2015·

常州期末)《孟子·

滕文公上》中写道: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表明孟子认为(  )

A.实行仁政,要将田地分给农民

B.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

C.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

D.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

3.(2015·

南京、盐城二模)《韩非子》载: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材料观点(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考向二:

汉代儒学

4.(2015·

泰州一模)“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材料体现的是(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5.(2015·

常州期末)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

“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6.(2015·

盐城学情调研)《春秋繁露·

楚庄王第一》曰:

“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二、非选择题

7.(2016·

泰州姜堰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

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

【随堂验收答案】

1.C 【解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意思是“施行不可不谨慎,现有鬼神在监视着”,属于墨家思想;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意思是“死了以后,在上则没有君主,在下则没有臣僚”,无君无臣,脱离了世俗的桎梏,这是庄子逍遥的思想。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思是“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属于儒家孟子的思想。

2.C 【解析】 孟子的话可译为:

实行仁政必定从土地归属权开始,归属权不明朗,土地分配不均匀,谷物俸禄的发放不公平,所以就会出现暴君污吏。

土地归属权明确,公平地分田地发俸禄,统治才能安定。

除了“将田地分给农民”,还要发俸禄,A项错误;

材料并未出现“反对暴君和污吏”的表述,B项错误;

“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正确;

除了“均等地分配谷禄”,还要公平分地,D项错误。

3.B 【解析】 材料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之间不存在信任,是性恶论的一种体现,①正确;

认为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可言,之所以不得不为其做事,是因为“缚于势”,②正确;

既然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如何来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其要讨论的问题,其言论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的,③正确;

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④错误。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 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汉代儒学主张德治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

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源思想,C项错误;

陆王心学是对理学思想的发展,D项错误。

5.B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

“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父权和宗教神权以及统治者皇权三位一体”,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A项错误;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B项正确;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C项错误;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D项错误。

6.C 【解析】 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A项错误;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B项错误;

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C项正确;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D项错误。

7.

(1)因素:

民心。

主张:

仁政。

(2)主张:

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目的:

神化君权;

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

薄敛节俭。

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

百姓的忧乐。

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

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相同点:

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

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课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5分,共75分。

1.(2016·

泰州期中)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2014·

江苏苏州期末)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

A.“清静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