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00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格式.docx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

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

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

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三、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3.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走向自立

一、自己的事自己干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3.人生需要自立:

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

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

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自立与自主的关系:

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多实践多锻炼。

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请你谈:

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

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

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一、人生自强少年始

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

⑴不低头,不丧气;

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

等等。

3.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二、少年能自强

1.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

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自强的关键:

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

扬长避短。

3.人最大的敌人:

自己。

4.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

⑵战胜自身的弱点;

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1.挫折:

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了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反应。

2.挫折与人生相伴;

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包括:

社会、学校、家庭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心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⑴胆怯、懦弱的人——放弃目标,一事无成,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不能坚持到底,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获得成功。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二、挫折面前也从容

1.挫折的作用:

⑴消极影响: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

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蚌病成珠”)

2.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

智慧。

3.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⑷会自我疏导(其方法:

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4.自我疏导的其他方法:

自我暗示法:

即主动自觉地通过语言、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向自己发出一定的信息,使自己按自己示意的方向去做;

换位思考法:

变换角度思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将心比心法:

设身处地地达成理解的一种心理机制;

校对目标法;

观察法;

访谈法等等。

5.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

6.在遇到挫折时,寻找解决方法应注意三点:

⑴行动目标制订得要合适。

⑵要扬长避短。

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为坚强喝彩

一、让我们选择坚强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意志坚强的人,⑴自觉性:

对自己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⑵果断性:

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

⑶自制力:

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

⑷坚韧性:

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

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3.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

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1.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

⑶善于管理自己。

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

想一想

2.品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走近法律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

可分为三类:

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

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

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

(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

二、法不可违

1.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4.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⒑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三、防患于未然

1.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如:

①学校加强对末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道德法律意识,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②家长应加强对末成年人的监护,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

③对末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④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6.品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一、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在未成年人保护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家庭保护的含义:

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5.学校保护的含义:

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6.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7.社会保护的含义:

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8.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9.司法保护的含义:

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2.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

1)非诉讼手段;

2)诉讼手段。

4.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它包括:

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5.诉讼的含义:

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6.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7.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8.刑事诉讼:

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9.民事诉讼:

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10.行政诉讼:

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

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文章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篇二:

15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1黄、赌、毒、邪教的危害?

为什么要拒绝不良诱惑?

5354答:

53页一段,精神鸦片无心学习、诱发犯罪53页二段,赌博影响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诱发犯罪54页一段,吸毒摧残身心、诱发犯罪、败坏风气54页二段,邪教蒙骗群众敛财害命挑动事端,威胁安全安定54页最后一段,不良诱惑的危害:

①会伤害身体毒害心灵危害身心健康②使人不思进取,影响进步③使人无视法律,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果没有专门针对某一类诱惑,常用54页最后一段)2、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方法和途径)5557页四项答: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判断能力,正确认识真假美丑,不为假象所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2)要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3)运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诱惑进行坚决斗争(4)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6种)3、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记住):

①国家制定或认可②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间的关系)区别:

58页最后社会危害程度、违反法律、应受到的处罚三方面有严格的界限。

(理解相关连接)联系:

59页一段都有社会危害,都违反了法律,都应受到处罚,二者间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旦有一般违法很容易发展到犯罪。

5、从联系中得到的启示?

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60-61答:

(1)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①我们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②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16课保护未成年人常识1、青少年为什么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6364页两方面答:

(1)

【青少年自身特点】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活跃,乐于交往,求知欲好奇心强。

①但由于经验不足,不成熟,能力弱,容易出现问题②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易受侵犯

(2)

【青少年对国家的重要性】是希望,关系到富强,国家重视,创造条件2、保护我们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4+1答:

学校、社会、家庭、司法以及自我保护3、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65页答:

①家庭是养育我们的地方,习惯,品格,学业与家庭密不可分②学校是园地,离不开学校保护。

③社会空间,影响成长。

4、青少年为什么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68页答: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只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而要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未成年人的自身努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5、未成年人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68-73页答:

第一,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根据受侵害的程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方法和途径

(1)侵害程度轻微,宣传法律知识、协商、调解、申明权益合法等

(2)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依靠智慧迅速准确的与其斗争,保持清醒,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具体方法,搏斗、呼救、周旋、110、减少伤亡、正当防卫)(3)防止溺水触电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掌握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1)非诉讼途径是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反映、调解、仲裁等

(2)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是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是最后屏障6、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

诉讼分为:

刑事、民事、行政;

两部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7课是非善恶和明辨是非1真善美行为的积极影响?

对我们的启示?

82页答:

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对个人)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对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启示:

我们要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学习,积极培养自己的真善美行为2、假恶丑行为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怎样做?

84一段三层次答:

(对社会)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对个人)使一些人价值观扭曲,违法犯罪;

(对青少年)腐蚀心灵,致使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我们要加强道德和文化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生活中的假恶丑、不良诱惑。

4、为什么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有什么作用?

85-86页答:

(1)才能把握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才能自觉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行为,杜绝不良嗜好,抵制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3)明辨是非并同丑恶现象作斗争,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5怎样明辨是非8688三问题串起来:

标准+辨别能力+自控能力答:

首先,要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以道德和法律标准判断是非善恶;

其次,提高辨别能力(怎样提高辨别能力:

勤于学习,积极实践,积累经验,加强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清醒);

此外,要增强自控能力,正确行为必须坚持,错误行为坚决摒弃十八课对自己行为负责1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结果,哪些因素导致结果不同?

91答:

动机、目的、手段、程度不同2、如何对自己行为负责?

92-95页四段作为四点答:

(1)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做错事(怎样避免做错事:

加强修养,提高判断能力,做事之前作出判断,避免损害)

(2)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应该做的(名言)(3)可能对他人社会带来损害的事,要控制自己坚决不做(4)做错事要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九年级责任问题1什么叫责任:

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