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72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doc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

(课程代码11469)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

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

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

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

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

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

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

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

C、社会劳动力D、智力

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

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

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

5、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

A、职工工作岗位先对长期固定个,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

B、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C、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

D、职工对计划环境的足部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

6、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

A、工资“级”B、工资“元”

C、工资“角”D、工资“分”

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

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8、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

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

9、托达罗认为发证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A、规模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

C、死亡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

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

A、小于零B、等于零

C、不小于零D、不确定

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

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D、祖籍地

13、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

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进程B、工资及收入水平

C、社会因素D、农业政策

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

16、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

A、流通部门

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17、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A、商业B、金融业

C、旅游业D、信息和咨询业

18、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o.8的部门为

A、交通运输业B、综合技术服务业

C、批发零售贸易业D、金融保险业

19、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0、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D、金融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在宏观的层面上研究劳动力资源

A、企业闯的配置B、企业内的配置

C、行业间的配置D、产业阔的配量

E、地区间的配量

22、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

B、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中就业

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

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

23、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

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

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

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

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

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

24、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

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E、利率

25、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

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

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

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

26、工资收人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

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

B、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予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

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

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

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7、系统

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2分)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2分)

2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资本构成相应提高,使得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同不变资本相比越来越小,这一结果无疑会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使劳动力相对过剩。

(2分)劳动力相对过剩,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客观发展趋势。

(2分)这一规律被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29、劳动力资源

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1分)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3分)

30、劳动力流动

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

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2分)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园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2分)

31、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2分)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

(2分)

32、资源禀赋结构

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1分)劳动力(1分)和资本(1分)的相对份额。

(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3、简述改改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的具体表现。

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

(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1.5分)

(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分)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

(1.5分)

34、简述劳动力迁移理论何总的乔根森模型的主要观点

乔根森模型的观点主要有:

(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构。

(1分)

(2)他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1分)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

(1分)

(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1分)

(论述较为充分的加1分)

35、简述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分)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1分)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1分)

(4)农业劳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1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共4分,其余1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36、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印刷。

(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

(1.5分)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1.5分)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1.5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37、简述我国城乡劳动力配置方式的演变过程。

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9年-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

(2)1957-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1.5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9分,第39小题10分,共19分)

38、试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

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1)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手段。

②能源。

③劳动对象。

④生产工艺。

⑤生产力布局。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②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③劳动组织。

④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⑤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答对9点以上即得9分)

39、试述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以及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有:

(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共9分,其余1分由改卷人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1146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CBACA6——10、DABAC11——15、BAABC16——20、ADCB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1、CDE22、BDE23、AC24、ABCD25、ABCD26、AC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7、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2分)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2分)

28、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资本构成相应提高,使得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同不变资本相比越来越小,这一结果无疑会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使劳动力相对过剩。

(2分)劳动力相对过剩,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客观发展趋势。

(2分)这一规律被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29、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1分)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3分)

30、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

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2分)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园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2分)

31、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2分)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

(2分)

32、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1分)劳动力(1分)和资本(1分)的相对份额。

(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3、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

(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1.5分)

(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分)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

(1.5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34、乔根森模型的观点主要有:

(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构。

(1分)

(2)他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1分)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

(1分)

(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1分)

(论述较为充分的加1分)

35、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分)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1分)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1分)

(4)农业劳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1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共4分,其余1分由改卷人根

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36、

(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

(1.5分)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1.5分)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1.5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37、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9年-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

(2)1957-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5分)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1.5分)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5分,共4.5分,其余0.5分由改卷人根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9分,第39小题10分,共19分)

38、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

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1)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手段。

②能源。

③劳动对象。

④生产工艺。

⑤生产力布局。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②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③劳动组织。

④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⑤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答对9点以上即得9分)

39、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有:

(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评分说明:

如果只答对答案要点,则每小点可得1分,共9分,其余1分由改卷人据答题情况,如分析的详细深入程度、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展开情况等酌情给分)

2014年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试题和答案第7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