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50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物传记探究教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意孤行的高锟,曾向不同的材料专家请教,在人们的争议声中,他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

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

高锟说:

“做事固执,冥顽不化,可能不是个好品质,但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己见,一旦认准的路,就要百折不回走到底,撞上南墙也不回头,否则的话,你永远不会成功。

 ⑧在学术上,儒雅的高锟严谨执着,终获成功;

在生活中,高锟同样是个让人钦敬的谦谦君子。

⑨在事业上,高锟追求的是技术成果而不是金钱。

他已是“光纤之父”,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更没有获得巨大的财富。

“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的技术成果。

”他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两万港币,还经常把奖金捐献出来成立奖学金。

 10科学需要严谨,但严谨背后的高锟却童心未泯,充满孩子气。

虽已至古稀之年,但凡是新鲜的事物都仍能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心。

六十岁时,他才开始学习潜水,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

“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他似乎返老还童,又回到了童年捏土炸弹的岁月。

恍然顿悟高锟教授之所以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植根于泥土的光纤支撑着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分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选自《名人传记》2010年第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锟的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起名,可见高家是书香门第,有很深的国学渊源,讲究细节。

他祖父高吹万是著名爱国诗人这一点是极好的证明。

B.高锟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四处求学,专注于斯,为此,他从大陆移居香港就读;

又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

毕业后又就职于英国公司。

C.文中说,主流科学家认为光纤根本不可能应用于长距离通信,正是为了反衬高锟具有突破传统思维的创造精神,借此表明高锟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D.高锟从事光纤研究,不以金钱为重,是因为他深知金钱会成为人的负累,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

他认为如果自己追求金钱,未必会有今天的成果。

E.这篇文章构思严谨,注意前后呼应。

题目及结尾时的“牵动世界神经”的比喻非常恰切地表现出了高锟给现代网络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1)(5分)CE(解析:

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

A项前后因果关系牵强。

B项从大陆移居香港不是高锟刻意为之。

D项高锟“深知金钱会成为人的负累,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文中无依据。

(2)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明它的作用。

(6分)

(2)①表现光纤给现代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对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暗示高锟给人类的伟大贡献。

②照应题目,并用生动的比喻和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人物,为下文写高锟挑战科学难题、探索科技新路做铺垫。

(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高锟获得诺奖的成功跟他哪些良好的思想个性有关?

请简要概括。

(3)①深受国学影响,儒雅谦逊。

②富有好奇心,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③动手能力强。

④富于挑战和探索精神。

⑤研究学术严谨执着。

⑥淡泊名利,富有爱心。

⑦朴实好学,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地追求。

(每点1分,共6分。

(4)文章的第④段写童年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的第10段写晚年的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

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

(8分)

(4)①两处表述都揭示了一点:

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高锟正是因为从小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所以受兴趣指引,在幼年就培养起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③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远赴英国,积极求学;

因为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他挑战传统思维,探索新科技。

④即使到晚年,好奇心和兴趣依然让他的生活保持着丰富多彩的活力,让他始终积极乐观。

(每点2分,答对任何3点即得6分。

⑤好奇心和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作用巨大,它是积极生活的一种催化剂。

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有进步的动力,也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失去好奇心和兴趣就往往导致不但做事效率低下,难以有成果,而且心态消极,精神萎靡。

(2分,结合自我体验部分能从正反两方面谈均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废砖旧瓦筑“史书”

张光子

当春雨落下时,雨水沿着屋檐滴答落在青石板的裂缝与碎片中,偶尔传来木窗的吱吱呀呀,伴着细雨的轻响。

庭院三面由木门、木窗围起,形成一个颇有中国画意境的江南宅院。

三尊石佛坐在院子的角落,与水塘里昂首轻摇的芦苇动静呼应。

这里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司空见惯的江南宅院的景致,而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系所在的“小院”。

无论整个校区还是一栋楼,象山校区呈现给大家的景观都与如今中国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大学城迥然不同。

整个象山校区十几座楼都大量使用废砖瓦砌成外墙。

把城市拆迁时废弃的材料用于新建筑中,在象山校区的设计者王澍看来是对材料的节约,是一种美德。

在修建象山校区第一期的时候,王澍团队共使用了几百万块从各地收集来的不同年代、尺寸的废旧砖瓦。

“它们被砌成外墙、屋顶、雨檐、通道。

”王澍说,校区虽然刚建成不久,却已经有了几十上百年的历史。

不过,把废砖瓦用于新建筑要靠工人的手艺来慢慢完成。

“这种以大量手工材料和手工建造的做法,在欧洲、美国、日本已经不可能做了,因为人工费用实在太高。

而在中国,这种一度廉价的制作方式也已经逐渐变得昂贵起来。

我想抢在一切变得不可能之前,把以往只能应用在小规模实验上的做法做出一个庞大的规划,并且完成了。

”王澍说。

王澍评价自己是一个智商不高但有点智慧感的人,“我经常做的一些事情,当时在别人看来都是有点古怪的。

”当大学时代同学们对图书馆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在空荡荡的阅览室里有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身影,那就是王澍。

当大家都在课堂里拼命学习的时候,他又一个人背着包,按照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一连三个月走过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

王澍的艺术理念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从他的作品中不难找到独具中国画气质的大气的线条挥洒和简洁却富有韵味的造型。

“我会临一本字帖一连几十年。

即便这样,我都觉得没有达到那个字帖原写人的精神高度和意识,所以我就不停止练习,这是很笨的办法。

我也能坐在西湖边上,看看日出日落,闲坐一天,因为我在兴致盎然地观察生活。

”有人说,建筑师必须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否则,他只能算是一个建造者。

王澍坦言,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约十年中,他基本上没有看过建筑书籍,看的全是和建筑无关的书。

他研究书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之美,“然后又回过来做建筑”。

象山校区里没有大礼堂,没有偌大的广场,却开辟有菜地。

春天种油菜,夏天种向日葵。

对面的山林里,还有学校开辟出的茶园。

“这是我们基本的环境观念,自然比城市和建筑重要多了。

很多老师也在抱怨,说我把那么多建筑建在顺着校园的围墙边上,间距太密。

但这就是我的处理方式,我要让出百分之五十还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

“有些人说我设计的教室太黑,像修道院。

但我觉得校区里有那么多走廊和半室外的小院子。

你可以把凳子摆上屋顶,可以在院旁的大树下上课,这其实放大了建筑的使用多样性。

”好的建筑需要不断地教别人去使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回答了生活的问题,又颠覆了生活的经验。

“置身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你会被顺屋檐而下的雨滴叫醒,去观赏池塘边含苞待放的小花。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就一个成功的建筑而言,钢筋、水泥、瓷砖,这些固态而冰冷的元素,如果无法衍生出无形的人文情怀,如果不能如音乐一般从表象深入人内心描绘图景、形成记忆,它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水泥盒子,让人逐渐流失对生活的激情。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实现了人们对感性的人文气质与理性的建筑造型完美结合的憧憬,这恐怕正是它的设计者王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原因。

(选自2012年3月26日《新金融观察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系建在一个江南宅院里,院里的青石板、木窗、石佛、芦苇让这个宅院颇有中国画的意境。

B.在欧洲、美国、日本已经没有用大量手工材料和手工建造建筑的条件;

在中国,这种建筑方式也已逐渐变得不可能了。

C.大学时的王澍是一个古怪的人,其他同学对图书馆还没有概念,他却在里面读书;

其他同学在拼命学习,他却背着包去旅行。

D.为了成为建筑师而不只是一个建造者,王澍曾用十年的时间研究书画。

因此,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书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建筑师。

E.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成就,又通过其自述让读者对他的性格有了大致的了解。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

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系建造得像一个江南宅院,但不能说它建在一个江南宅院里;

D项,文中说他在研究书画,并未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书画家;

C项,只能说王澍在别人眼里显得古怪,说他是一个古怪的人不太妥当。

(2)在建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王澍为什么大量使用废旧砖瓦?

请分条概括。

①王澍认为在新建筑中使用旧材料是对材料的节约,是一种美德;

②在新建筑中使用不同年代、尺寸的废旧砖瓦,可以增加新建筑的历史感;

③在变得不可能之前抢救,以大量手工材料和手工建造建筑的做法。

(每点2分)

[解析]本题答题范围是文章的第二段,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王澍为什么大量使用废旧砖瓦”,所以组织答案的角度应是王澍认为使用废旧砖瓦的好处,另外组织答案尽量用原文的关键词句,但不是完全照抄原文,应用原文的关键词语和自己概括的话去组织答案。

另外,答题时也要参照分值,6分一般是3点。

(3)王澍认为,“好的建筑需要不断地教别人去使用”。

他对象山校区的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请简要分析。

①在校区开辟菜地,在校区对面的山林开辟茶园,引导师生重视自然;

②设计大量的走廊和半室外的小院,引导师生走出建筑;

③营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引导师生欣赏享受生活。

[解析]本题答题范围是文章的第五段,回答时要先审明题干,即:

象山校区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好的建筑需要不断地教别人去使用”的理念,也就是象山校区的哪些建筑让师生怎么样。

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概括一下。

(4)有人认为,王澍的建筑作品是对传统的回归;

也有人认为,王澍赋予建筑现代的设计。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观点一:

我认为王澍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回归。

(2分)理由:

①王澍赋予建筑传统中国画的意境;

(2分)②王澍在建筑中利用废旧材料表达对历史的记忆;

(2分)③王澍的建筑作品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视,符合中国传统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2分)

观点二:

我认为王澍的建筑是在为现代人营造人文家园,具有现代性。

①他的建筑所具有的意境,能让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安宁;

②他的建筑对自然的重视,能让现代人重视自然融入自然;

(2分)③他的建筑能唤醒现代人对生活的激情。

观点三:

我认为王澍的建筑是利用传统为现代人营造人文家园,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①他赋予建筑传统中国诗画一般的意境,让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

(2分)②他在建筑中使用废旧材料可以让现代人不忘自己的文化之根;

(2分)③他在建筑中对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念的继承,让现代人走近自然享受自然;

(2分)④他设计的极具传统之美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意在唤醒现代人对生活的激情。

(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首先要亮明自己选择哪种观点,组织答案时既要结合文本,对文本作出分析评价,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从中获得的有益的启发。

解答这类探究题型,要从文本出发.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文本。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

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

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

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

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

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1)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黄遵宪在日本居住两年后,学习了日本的文字,才开始与日本人交往,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不是一到日本就开始编辑,故A错。

C项“以挽回自主的权利”错。

E项“阅历丰富、见识广博”在文中没有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从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概括要简明,不要照抄原文。

  【考点】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请简要论述。

  【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

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

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解析】将第二段中对黄遵宪活动的叙述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

谈判态度要诚恳。

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

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

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

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

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观点三:

要学会克制忍让。

无论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

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

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注意选择一项,结合文中黄遵宪对外交经验的总结进行分析,观点要鲜明,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考点】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杨 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

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为世界所认可。

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

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莫言说:

“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

“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

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

”他说:

“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

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

《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

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

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

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

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