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86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20.古文三大家:

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

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

《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

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

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32.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33.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

34.常州词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35.吴中四才子:

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36.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

37.《水浒传》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为简本和繁本。

38.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论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39.康熙诗坛上的南朱北王指的是朱彝尊和王士禛。

40.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41.吕天成的《曲品》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

42.清初小说续书的两种方法:

仿造和假借。

43.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44.《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二、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太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

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2.茶陵派:

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

3.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

从表现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是它的对偶性,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前七子:

主要活动于弘治和正德时期。

他们是: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以李梦阳为核心,他们以复古自命,提出: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

实际上是以复古为手段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途径。

5.后七子:

主要活动于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他们是: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前七子差不多,主张复古,但他们的在学古的过程中更讲究诗文创作的法度和格调,提出要“以汉魏盛唐为第一要义”,即并不单纯地学盛唐和秦汉。

同时他们强调诗歌的情感因素,鼓吹真情。

6.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7.吴江派:

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

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

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8.临川派:

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

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

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的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多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9.明清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10.三言二拍:

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11.“童心说”:

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一种见解。

李贽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

”(《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亦即人的自然性情,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12.公安派:

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趣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13.“格调说”:

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更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14.“肌理说”:

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

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变通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15.“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

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

辞贵自然,追求独创。

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

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借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16.竟陵派:

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17.梅村体:

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

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

“梅村体”词有100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18.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轻俊灵巧而有情韵。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19.“神韵说”:

王士禛的诗论主张。

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

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20.桐城派:

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21.复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

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治危亡。

22.虞山诗派:

清初常熟地区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以冯班为代表人物的诗歌流派,因家乡常熟有虞山而得名。

反对前后七子、公安派、严羽(宋)、竟陵派,主要表达故国之情,讽刺南明王朝不能有效抗清,诗风含蓄有味。

成员有冯班、钱曾等。

23.阳羡词派: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

陈思想上尊崇词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有“词史”之称。

风格上,学习苏、辛以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等。

该派主要成员有:

万树、蒋景祁、吏唯园、陈维岳等。

24.浙西词派:

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

朱论词宗法南宋,崇高清空醇雅风格,主张向姜夔、张炎学习,认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姜尧章氏最为杰出。

”注重锻炼字句,讲求独出机杼。

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5.性灵派:

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

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

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26.常州词派:

清代的重要词派。

由常州人张惠言开创,周济进一步加以发展而成,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的“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

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27.沈汤之争:

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

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28.红学: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版本、文本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评论等方面的探讨解析。

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

三、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1)虚与实的结合:

“七分实事,三分虚假”

2)非凡的叙事才能:

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

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高度的史学修养与高度的叙事技巧相结合

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描绘人物的个性差异

5)历史演义体语言:

语言文白夹杂,简练而不失流畅

6)缺点:

道德评判的截然分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2、《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特点、方法

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典型。

1.特征化性格的特点:

单一性:

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因素中占决定性地位。

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稳定性:

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和谐性:

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

2.方法:

①出场定型②反复皴染③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④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点、语言特色

1、出色的战争描写,写出军事斗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①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②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③注重在战争中写人④注重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2、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②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③语言开始注重个性化

4、《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成就

娴熟运用白话,为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①口语化②人物语言个性化③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表现力强④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环境气氛融为一体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用这种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文学语言,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

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5、《水浒传》的写人艺术

①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②同而不同,犯中求避,写出个性。

③依据人物的身份经历写出人物的性格及发展④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⑤烘托、对比、夸张⑥个性化的语言

6、“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前七子”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文学主张复古:

①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的说教②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文章则以西汉以上文为典范,这就是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③主张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创作

7、“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后七子”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文学主张:

①偏激的复古理论②格调法度的强化、具体化③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8、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一)积极意义(得):

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二)消极影响(失):

首先,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实情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其次,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9、沈璟的戏剧创作理论主张:

1.基本出发点:

沈璟创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

2.“本色论”:

推崇本色语言,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3.“声律论”:

严守格律

10、《西游记》的艺术表现特色:

1)极幻与极真:

①极幻:

浪漫主义,夸张。

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光怪陆离的世界。

②极真:

幻中有真,有现实的影子。

如天宫是朝廷的影子,妖魔也有人情味。

2)人物形象的塑造:

①物性:

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

妖精是变来的,但具有本来的物性,如鸟精会飞。

②神性:

成精后均神通广大。

③人性:

均有人的性情。

3)多角度、多色调刻画人物形象:

写优点,也写缺点,走出类型化的俗套。

如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描绘了他的憨厚朴实,也描写了他的人性的缺点,贪小便宜,好吃懒做。

4)充满喜剧色彩与诙谐气氛:

很大程度是通过“戏言”的方式实现的。

“戏言”即开玩笑的话,显得亲切和蔼。

11、《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1)艺术成就:

①以一家写及天下国家:

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通过西门庆一家人的兴衰反映整个国家的现实。

②暴露社会黑暗具有广度:

上至朝廷,下至一个家庭甚至是各色人物,形相毕露,批评性很强。

③暴露社会黑暗具有深度:

把暴露的矛头指向两个集团,即统治集团和商人集团。

主要是官商勾结,欺压百姓,制造腐败。

但对商人态度又是复杂的,一方面写商人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写商人是精明能干。

④善于暴露人性的弱点:

人性扭曲的表现,西门庆贪财好色。

压抑人性和纵欲一样,都要走向灭亡。

2)文学史地位: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金瓶梅》是第一部世情小说,推动了世情小说高潮的到来。

《金瓶梅》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创作,形成中心人物,主要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的结构模式。

完成了说话体向阅读体转变的模式。

①创作题材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寄意于时俗”,从反映历史神话转变为反映现实。

②创作主旨上从歌颂转变到暴露,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

其次人物由帝王将相、英雄、神怪转向平凡人物。

最后是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刻画人物走出类型化。

④创作结构上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体小说的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

⑤创作语言上表现为在口语化、俚俗化、个性化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1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主要作品:

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志,细心刻画,寄予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他的《先妣事略》、《项脊轩记》、《思子亭记》等篇或记述平常事,或抒写亲人之情,具有描写朴质自然、抒情真切感人的特点。

但在归有光的文集中,这类文章数量不多,大量文章还是散发着迂腐的说教气息。

13、李贽与“童心说”: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

他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提出“童心说”,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意思是不受程朱理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干扰,具有明显反理学色彩。

13、《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一书而兼二体,”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创作特征。

2)用传奇法以志怪,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

人物性格鲜明、富有变化。

3)花妖狐魅,各具人情。

是艺术形象的共同属性,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型的自然特征。

4)描写委曲,序次井然。

语言特点,虽写幻境,并不玄虚;

凡所藻绘,多用白描;

叙事简洁含蓄。

1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通过写不和谐进行讽刺。

《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1)讽刺的最大特点:

真实性。

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

如马二先生原型是冯粹中,他他被科举制弄得昏头昏脑却仍坚信科举天经地义。

2)讽刺不是对某个人的针砭,而是对整个科举制的揭露。

风格含蓄委婉深沉。

如对夏总甲和周进的描写将身份、地位、性格等一笔写尽,表现前者粗鲁傲慢,后者苍老寒酸。

3)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制造讽刺效果。

如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

1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结构特征、语言特色

㈠讽刺特征:

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相结合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

㈡讽刺手法:

①对照手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的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的对照。

②夸张手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扩大

③白描手法,不动声色中完成讽刺。

㈢“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特色:

“虽云长篇,颇有短制”(鲁迅)。

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

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为次角。

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㈣《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16、《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写实与诗化的完美结合:

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了诗意朦胧的甜美感;

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

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蕴蓄着青春的激情和幽深的思考。

2)采用网状结构:

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以贾府为中心舞台,写盛衰、写三角恋情,进一步展示社会盛衰画面,人物众多但又各有结果。

3)叙事视角善于变换:

与传统叙事不同,作者隐藏在幕后,不作评价。

叙事者与作品的距离较远。

4)语言艺术成就高: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场面描写生动活泼,具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显示性格。

17、《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㈠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

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

“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㈡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

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