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89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代文学考点 古代文学.docx

清代文学考点古代文学

虞山诗派: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

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

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冯班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吴乔和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土慎的神韵说,可说是虞山诗派的馀波涟漪。

“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或尊苏、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词坛号称“三大家”。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庭筠、李煜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禛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作品欣赏:

《秦淮杂诗》、《再过露筋祠》、《寄陈伯玑金陵》等

“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

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

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

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格调古雅峭拔,意境疏淡清远,音律严谨和谐。

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纳兰词风格凄惋,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者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

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文风,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风格,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清初三大家”: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和曹贞吉、顾贞观并称为“京华三绝”。

苏州剧派

(一)特点:

跨越明清两代的苏州剧派,入清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创作也发生了转变,使他们由主要关心社会平凡生活的伦理问题,转向关注历史政治的风云,创作出了许多历史剧。

与舞台表演联系紧密。

(二)成员:

有李玉、朱素臣(《十五贯》)、朱佐朝(《渔家乐》)、叶雉斐(《琥珀匙》)、丘园(《党人碑》)等10余人,大都是职业、半职业的剧作家。

共创作剧本200多种,今存80余种。

(三)李玉及其《千钟戮》、《清忠谱》

正统剧派

(一)特点:

该派剧作家多是由明入清的文坛名士,又兼为诗文作家。

因此,在剧中抒发兴亡之叹、故国之思及身世之感时,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并表现出借传奇呈示才学的倾向。

也因此不太考虑场上搬演和观众的可接受性,大多成为案头化作品。

(二)成员及代表作:

吴伟业(《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尤侗(《钧天乐》)、丁耀亢等10余人。

三、风情趣剧派

(一)特点:

该派剧作远离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醉心于写才子佳人故事。

其中的才子佳人风流倜傥而不悖礼教,表现出以娱乐为宗旨的媚俗倾向。

但剧作中运用了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多种喜剧手法,为喜剧的创作和喜剧理论提供了经验材料。

(二)成员:

李渔、徐石麒、朱英、周杲、万树等10余人。

(三)李渔与《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

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南洪北孔成为登上传奇现实主义创作艺术巅峰的两个不朽的艺术典范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弹词》一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赞美忠臣义士,抨揭权贵奸佞。

忠臣义士的代表:

郭子仪、雷海青;权贵奸佞的典型:

安禄山、杨国忠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地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

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

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

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社会生活情景与李、杨爱情的线索组合成一体,剧情丰富,又层次分明。

爱情主线又以(金)钗(钿)盒情缘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刻画细致,充满诗意,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诗、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

其浓厚的抒情性(如《献发》、《夜怨》、《闻铃》、《雨梦》等),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桃花扇》思想内容:

(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先声》)

“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小引》)

(二)揭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三)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柳敬亭、苏坤生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四)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1、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先声》)

“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

”(《媚座》原批)

2、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3、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将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侯李爱情与南明闹剧联系起来。

4、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悲剧性的结局,有力地打破了古代戏剧习见的大团圆程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

(二)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1、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皇帝、朝臣、武将、文人、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30余人。

人虽众多,却各一面。

2、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如马士英与阮大铖;柳敬亭与苏昆生;左良玉与史可法。

3、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1、“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2、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是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一、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1、借阴间影射阳世

《席方平》:

席方平到阴间为父伸冤,城隍、郡司、冥王层层贪赃枉法,使其有冤难申。

“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

2、借历史针砭现实

《促织》:

因宣德皇帝爱斗促织,而造成成名一家惨痛遭际

3、借梦境揭露官吏

《梦狼》:

白翁梦见在衙门里做官的儿子白甲变为吃人老虎。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

《考弊司》:

冥间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专事榨取,初来之秀才“不必有罪”,“例应割髀肉”,行贿才可赎免。

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

《司文郎》:

盲僧人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与科场的取落形成鲜明反差

3、考试荒唐,黜佳进庸

《贾奉稚》:

异人郎生,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果中经魁

4、考生痴狂,神魂颠倒

《王子安》:

王子安应乡试后放榜前醉卧,听到有人相继来报,他已连试皆中,不禁得意忘形,初而喜呼赏钱,再而要“出耀乡里”,受到妻儿、狐鬼的嘲笑。

三、叙写花妖狐鬼与书生情事,寄寓爱情理想。

《婴宁》:

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四、讥刺世风恶习,颂扬美好德行。

如《劳山道士》、《窦氏》、《张诚》、《田七郎》、《乔女》、《骂鸭》等。

五、反映清初时事,宣泄民族情绪。

如《公孙九娘》、《野狗》等。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一书而兼两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孤愤”。

2、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

(2)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3)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传奇笔法:

情节结构从六朝志怪“粗陈梗概”、单调简略发展为故事曲折、首尾完整;

语言文字从六朝志怪的简约古朴、质木乏味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

表现手法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委婉叙写。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

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

虎精苗生的粗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

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四、《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

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如《翩翩》中,在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所收留后,“花城娘子”来访时所说的话。

清初白话小说类型及代表作:

1、明代小说的续书:

清初的小说续书大致有两种作法。

一种是仿造,作者刻意仿照原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者他们的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相类似的小说。

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便是这类续书。

另一种是作者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结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都与原书大为不同。

丁耀亢的《续金瓶梅》。

(1)仿造:

《后西游记》(天花才子评)、《后水浒传》(清莲室主人)等。

(2)假借:

丁耀亢《续金瓶梅》;陈忱《水浒后传》;钱采、金丰《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

2、摹写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李渔《无声戏》(18篇)、《十二楼》(12篇)等。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问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是最早的一部作家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3、叙写明清之际政事的时世小说:

《梼杌闲评》、《樵史通俗演义》等。

4、才子佳人小说:

天花藏主人张匀《玉娇梨》、《平山冷燕》;槜李烟水散人徐震《合珠浦》、《珍珠舶》;名教中人编次《好逑传》等。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一、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

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

二、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

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

牛浦郎冒名牛布衣,招摇撞骗。

三、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

四、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

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高腰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

五、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者理想。

如首回读书人王冕;末回四个“市井奇人”:

1、季遐年:

会写字。

2、王太:

下围棋。

卖火纸筒子。

3、盖宽:

会画画。

开茶馆。

4、荆元:

弹琴写字。

做裁缝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

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

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2)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如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等)、西子湖畔斗方诗人(赵雪斋等)、莫愁湖上南京名士(杜慎卿等)。

2、《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1)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

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

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2)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

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

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

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三、《儒林处史》的叙事艺术

写出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和性格:

淡化故事情节,多用精细白描,“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如范进丁忧、马二游西湖等。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严监生、王玉辉等。

叙事视角的客观化。

胡适《红楼梦考证》得出的六条结论:

1、《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作诗,也能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

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他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3、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

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

4、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

5、《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作的。

作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6、《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真假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真假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故假府在“长安”都中,而真府始终在江南。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由一家而写尽天下,由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而预示封建末世的衰落。

1、贾府的极度奢华,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基础之上,预示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和无可挽回的衰败。

2、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 。

演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宝玉违背了家族给他规定的道路(仕途经济、举案齐眉的贤妻),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只能俯首就范;

黛玉孤高自许,曲高和寡;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冷美人”,造成了她与宝与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3、大观园女儿国的毁灭: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大观园女儿国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作者“悲金悼玉”,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也揭示了随着美的毁灭而这个大家族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作者对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

二、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经济仕途。

宝玉听了道:

“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第32回宝玉对湘云说的话)

三、主张婚姻自主

宝黛爱情熔铸的理想和追求:

1、宝黛爱情是理想化的才貌之爱。

2、宝黛爱情是长期了解的知己之爱。

3、宝黛爱情纯洁真挚、专一持久,没有“淫邀艳约,云雨媾和”的俗滥内容。

4、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四、女尊男卑、人人平等的观念

兴儿笑道:

“……(宝玉)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

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第66回)

五、曹雪芹的理想社会、理想世界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葬花吟》)

大观园(女儿国)就是曹雪芹理想中的“桃花源”。

婚姻自主,由恋爱,尊重女性,人人平等、友爱。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一、总体结构艺术

(一)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1、主线:

(1)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2)宝、黛、钗之间爱情婚姻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2、主线之外,又有多条副线(如一僧一道、甄士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由“三个世界”构成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三个世界”及其相互关系:

神话世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在人间走了一遭,这中间顽石又曾经到过太虚幻境,最后仍被送回青埂峰下,形成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现实世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理想世界——以大观园女儿国为舞台,逐层展开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的产生、发展到悲剧的结局。

神话世界统摄着人间万物;现实世界贾府的盛衰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

甄士隐联系着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

两人升降沉浮、出世入世两相对照。

甄贾二宝玉又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叠映交融。

《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事件都组织在这三个世界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纵横交错,浑然天成。

既像生活本身那样纷繁复杂,真实自然,又笼罩着一层真真假假、实实幻幻的神秘面纱。

正是:

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顾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写法。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伏下了贾府十二金钗等人的命运

(三)几个大关节、大事件穿针引线、波澜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红楼梦,经外人之口对贾府及其人物预作介绍;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典型环境,第一次使贾府的主要人物亮相,第一次写宝黛相会;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

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

第一个作用:

突出了贾府之大、之显赫、之奢华。

宁府荣府占了宁荣街的大半条街,从前门到后门,她还没进院子,还没见到一个主子,甚至没见到里面的一个仆人,从刘姥姥的眼中和感觉上,已经显示出荣府之大,宾客之贵,仆人之多。

第二个作用:

通过她的活动来介绍王熙凤。

先见周瑞家的,再见平儿,又见摆钟,又见丫头们的忙乱,最后王熙凤才出来。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装疯卖傻,左右逢源。

第一个作用:

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

第二个作用:

通过写刘姥姥摔跤、给巧姐起名、板儿和巧姐交换佛手和柚子(信物),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

第三个作用:

写活了许多人物。

最重要的是写活了妙玉(妙玉的洁癖、妙玉对宝玉的微妙态度)。

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千里路上救了巧姐,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

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这个老太太身上有许多非常值得珍惜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具体布局

序幕(1-5回):

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从侧面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及其贾府的主要人物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第一部分(6-34回):

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黛玉题帕定情。

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浓春。

第二部分(34-55回):

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也是贾府安富尊容的享受期。

大观园女儿们结社吟诗、贾母等女眷们宴饮游乐、繁华背后也矛盾重重。

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火红而烦躁的盛夏。

第三部分(56-104回):

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第四部分(105-120回):

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寿终,贾府败亡。

“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是衰败而凄冷的严冬。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四个特点:

第一,个性化。

诗即其人。

第二,情节化,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结合在一起,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第三,借题发挥,伤时骂世,最为典型的,如《芙蓉女儿诔》;

第四,暗示未来,即具有谶语性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

《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

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叙述语言:

是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

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

能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