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919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阳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张雨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一般来说,描述工业化程度可用两种形式,一是用产值比重表示;

二是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第一种形式是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所计算的工业化程度。

第二种是为了与城镇化水平计算上相一致,我们将工业化程度理解为社会劳动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即在全部社会劳动者中二、三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工业”不仅包括工业本身,而且还包括第二产业的其它部分以及整个第三产业,即整个非农产业。

新型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1、从产生和发展过程看

工业化就是由于产业革命而带来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种过程,这一过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造成了工业中心和城市的迅速发展。

由工业革命推动的工业化,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积累财富的手段、方法和组织方式。

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就需要资本和人力的大量集聚,因此也就带来了资本和人力在区位上的大量聚集,于是就有了城市,随着工业生产活动的细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就越来越需要资本、人口、生产的区位集聚,同时必将带来本地区的交通、商业、贸易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进而也就带来文教、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无从谈起。

2、从数据变动模式看

钱纳里和塞尔奎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一般模式:

附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从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转变看,制造业生产比重与就业比重的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而非农业产业就业比重与生产比重的上升则表现出阶段性差别:

在人均GNP达到500美元(1964年美元)以前,生产比重的上升较快,而当人均GNP超过500美元以后,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加快。

从产业结构转变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看,城镇化率主要与就业结构变动相联系,而且与非农业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联系更为密切。

因此,如果说工业化带动了非农化,非农化带动了城镇化,那么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趋势是明显的。

表1: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

级次

人均GNP

GNP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变化(%)

城镇化率

1964年美元

1997年美元

制造业

非农产业

1

70

350

12.5

47.8

7.8

28.8

12.8

2

100

500

14.9

54.8

9.1

34.2

22.0

3

200

1000

21.5

67.3

16.4

44.3

36.2

4

300

1500

25.1

73.4

20.6

51.1

43.9

5

400

2000

27.6

77.2

23.5

56.2

49.0

6

2500

29.4

79.8

25.8

60.5

52.7

7

800

4000

33.1

84.4

30.3

70.0

60.1

8

5000

34.7

86.2

32.5

74.8

63.4

9

7500

37.9

87.3

36.8

84.1

65.8

二、信阳市“两化”现状、主要特征及基本判断

(一)信阳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现状

自1998年信阳撤地建市以来,信阳市委、政府始终把促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重大课题来研究部署,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居住环境,城市辐射能力和承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设发展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13.6%稳步提高到2011年的36.3%,城镇化率居全省第13位;

十三年来共增加了2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截止2011年底,全市所辖78个镇、25个办事处,分别比1998年末增加了19和20个。

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21.40万人,比1998年增加117.27万人,年均增加9万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农村改革试验,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011年,全市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693个,22万农村人口转为市民。

2、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撤地设市后,信阳新规划并开始建设了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南湾管理区、鸡公山管理区、上天梯管理区、潢川经济开发区六个功能新区,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

2011年,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7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817万平方米,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27047万元,均比1998年有了较大提高。

新区建设快速推进。

截止2011年底,羊山新区新建道路80公里,新增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已形成“三纵三横”主干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各种城市功能趋向完善。

百花园、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高铁站区、休闲度假组团布列有序,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初具雏形,一座现代化魅力新城昂首挺立。

3、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2011年,全市城市绿地面积381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9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增加至14.15平方米,绿地率37.2%,均比1998年相比有较大提高。

全市不断加大治理环境力度,2011年共关闭取缔污染企业4家,限期或停产治理污染企业39家。

建成烟尘控制区10个,面积54.4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48平方公里。

一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条件得到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9个,日处理污水能力31.0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7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7.7%。

随着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5%,空气质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4.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信阳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以其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信阳人民更是以茶为媒,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茶文化节,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信阳是全省乃至全国首个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城级市,也是全省唯一具有两个省级文化改革试验区的地市,发展极具活力。

特别是以“五禁止”、“十不准”为代表的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城市形象大大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显着提高。

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相继获得中国创业之城、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当之无愧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创业天堂。

(二)信阳市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1.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处于10%-30%之间,属于缓慢发展阶段;

当达到30%,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当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快速发展阶段结束,进入相对稳定甚至停滞阶段。

按照此规律判定,2011年信阳市城镇化率为36.3%,目前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2.城镇化正处在可塑性最强的关键阶段。

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51.3%,全省城镇化水平40.6%,分别比信阳高出15.0和4.3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排第27位,信阳市的城镇化水平在全省排第13位。

客观来看,信阳撤地设市时间较短,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正因为起步晚、水平低,当前又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因此可塑性最强。

3.加快城镇化进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河南省委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有序转移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需求空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此背景下,信阳市委、市政府也把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在“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这都为信阳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信阳市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为引领,坚持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经济实力为重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赶超,经过十三年的建设,全市产业基础不断壮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6.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95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3.2倍、24.2倍和5.0倍,年均增长11.7、28.2和14.7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33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66.66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4.4倍和7.2倍,年均增长13.9和17.6个百分点;

实现出口创汇额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87亿美元,比1998年分别翻了4番和5番。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3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3.4和2.5倍,年均增长12.0和10.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8年的38.8:

29.7:

31.5,调整为2011年的25.8:

42.6:

31.6。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实现了从“一三二”型到“三一二”的转变。

全市二、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8年的61.2提高到2011年的74.2%,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自2008年开始全面超过一、三产业比重,从1998年的23.5%提高到2011年的33.9%,提高10.4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拉动型过渡,工业已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快递等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3、工业经济持续壮大。

信阳撤地设市以来,全市坚持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2011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084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8家。

2011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724.3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3.25亿元,占全部总产值比重达79.6%;

2009-2011年三年年均增长15.9%;

工业结构优化提升。

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5.88亿元,比199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14.7%,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0.0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7.5%,比1998年提高35.7个百分点。

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增加,工业化率提高到33.9%。

全市工业总量显着扩大,工业经济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保障民生的主要动力。

工业效益质量明显提升。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56亿元,实现利润70.17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21.5倍和177.5倍。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八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引领工业发展作用不断增强。

战略支撑产业初步规划,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4、新型工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以“工业兴市”为战略,科学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产业。

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来信阳入驻或投资。

截止目前,通过同和车轮、航天精工、江淮造船、非金属保温建材等产业集群建设,以及华英禽业、黄国粮业等龙头企业带动,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产业支撑有力。

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整体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国际家居小镇项目快速推进,未来几年内将形成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家居生产集散中心。

以羚锐制药、同源制药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展产品加工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值不断扩大,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陶瓷、船舶制造、新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的发展集群。

5、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明确提出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构筑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信阳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信阳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和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

截止2011年底,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1.7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

较2010年增加32.4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业303家。

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0%;

实现利润总额34.5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7.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4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4.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3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11.55万人,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4.4%。

蓬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

(三)对信阳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的、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过程。

研究“两化”互动发展,离不开对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科学定位。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用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率、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四项经济指标。

现借用配第、克拉克、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和模式,对信阳的工业化阶段可以作出以下初步判断。

1、从经济总量指标——人均GDP变动来判断。

人均GDP水平是用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着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工业化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即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

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表3:

钱纳里人均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时期

人均生产总值(1970年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2011年美元)

农业经济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时期

140-280

978-1750

工业化阶段

初期

280-560

1750-3500

中期

560-1120

3500-7000

后期

1120-2100

7000-13125

发达经济阶段

初级阶段

2100-3360

13125-21000

高级阶段

3360-5040

21000-31500

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判断人均收入水平层面信阳工业化的水平或阶段。

为了进行比较,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

为了直接比较,我们把这个“标准”模式的人均GDP变换为2011年的美元值,根据美国GDP缩减指数,1970年的美元换算为2007年的美元,换算因子约为6.25,六个阶段的收入的变动范围作了相应调整。

现采用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44计算,2011年信阳市人均GDP为20603元(人民币),折算美元约3199美元,表明信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判断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

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到3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

当一产比重再降到2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当一产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快速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2011年,信阳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8:

31.6,对照表4——信阳第二产业比重虽然高于工业化中期二产占比39.4的标准值3.2个百分点,但由于一产比重偏大,远高于16.1的标准值9.7个百分点,且三产比重低于45.5的标准值13.9个百分点。

据此判断信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3、从就业结构来判断

?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对工业化阶段的评价标准是: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于63.3、低于17.0、低于19.7时为工业化准备时期,基本符合46.1:

26.8:

27.1比例时为工业化初期,基本符合31.4:

36.0:

32.6比例时为工业化中期,基本符合24.2:

40.8:

35.0比例时为工业化成熟期,低于17、高于45.6、高于37.4时,则进入工业化后期。

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信阳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5.8:

31.6,因此从这一指标衡量,信阳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根本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构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的大发展。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当城镇人口比例在20%以下时,被认为是非城镇化;

城镇化率低于32%时为工业化准备期;

超过32%低于36%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超过36%低于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超过50%低于65%为工业化成熟阶段;

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65%以上;

当比例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镇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数据显示,2010年信阳城镇化率为36.3%,工业化进程为由工业化初期刚刚步入中期阶段。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发的空间形态。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城镇化进程过快,城镇建设消耗的资源过多,投给工业的资源必然不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就会受阻。

(一)从标准经验值来分析。

在具体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时常涉及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

国内外通常使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便于使用,记为I,下同)除以城镇化率(记为U)的值(记为K,K=I/U)和非农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记为N)除以城镇化率的值(记为L,L=N/U)来测度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并据此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超前还是滞后或是相协调。

当K值接近0.5,L值接近1.2,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