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92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doc

三星集团发展案例分析

一、三星集团概况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逐步扩展为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

旗下子公司包含:

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航空和三星生命等,由家族内的李氏成员管理,其中三间子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

三星电子是旗下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全球营收最大的电子企业,在2011年的全球企业市值中为1500亿美元。

二、三星集团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38年~1969年)  

1938年3月三星前任会长李秉喆先生以30,000韩元在韩国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会”。

早期的主要业务是将韩国的干鱼、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

之后,三星又拥有了面粉和制糖厂,进行生产及销售。

并最终成为三星这个现在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现代世界性公司的基础。

(二)产业时代(1970年~1979年)  

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星通过在重工业、化学以及石化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奠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础。

在1973年8月,公司宣布了第二个“五年管理计划”,为这些业务领域制定了目标。

(三)进入全球技术市场(1980年~1989年)

七十年代晚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是多元化程度逐步提高,三星核心科技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增长的阶段。

  

1988年三星开始“二次创业”,重组了旧的业务,并开始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目标是成为世界五大电子公司之一。

到八十年代后半叶,三星在创建稳固电子与重工业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公司获得了与高技术产品相匹配的声誉。

(四)迈上世界舞台(1990年~1993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兼并、联合以及收购等商业行为非常普遍,竞争与合并风起云涌。

各个公司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技术与服务的定位。

业务开始跨出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界限。

为了把握这些机会,三星在1993年提出来“新经营”规划。

(五)“新经营”时代(1994年~1996年)  

“新经营”不仅仅是三星业务结构的重新设计,而是一场旨在制造世界一流产品、提供全体客户满意,以及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的全面革新运动。

回顾过去,“新经营”是三星发展过程中决定性的转折点,是整个公司以“质量第一”为基础重新进行定位的阶段。

(六)引领数字时代(1997年~至今)  

数字时代为全球业务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和革新。

三星集团一直紧随这些变革,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业务结构、经营理念以及公司文化,以满足世界信息时代日益变化的需求。

三、启示与借鉴

三星集团的真正崛起,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现三星品牌价值已上升至全球第22位;三星公司的股票占韩国股票总市值的17%,被誉为韩国股市的“晴雨表”。

三星成功的经验,质朴而简易,是很多企业家能想到、却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做到的。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下面分十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作一归纳。

(一)实施高端品牌战略

  20世纪70年代,三星只是一家贴牌生产业务的加工厂,主要产品是利润单薄的廉价黑白电视机。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只注重产品的数量而非质量,企图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来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上以低价竞争的方式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三星明白了“进军高端市场是三星品牌迅速提升”的主要途径。

三星调整经营战略重点,从制造与研发转变到品牌形象的提升上来。

三星高层领导意识到:

必须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即品牌卓越、不断创新、能够引领新潮流的产品,使品牌形象产生质的飞跃。

三星公司努力提高产品的价格,高定价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收益:

一是利润回报的增加,二是品牌形象的提升。

决定走高端路线之后,三星将产品从世界各国的大型连锁超市中撤出,撤出了大众消费品市场,转而搬进品牌商店和专业商店。

与此同时,三星将目标完全锁定在了一些拥有高利润、高附加价值的尖端产品上,对于一些利润较低、没有太大增长前景的业务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从这些业务领域里坚决退出。

  在确定了品牌优先的战略举措之后,三星实施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营销动作。

从参加奥运会到赞助各种体育赛事,从媒体广告到选择产品代言人等,品牌加广告宣传,迅速提升了三星公司的品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的奥运会TOP10宣传营销计划。

国外研究机构测算,企业进行普通宣传投资,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会提高1%,但如果赞助奥运会,会提高3%,这是三星多年来热衷于体育营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瞻远瞩的战略路径

  战略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维持现有业务;二是通过现有产品或者更新产品来进一步渗透现有的细分市场;三是通过向现有的细分市场推出新产品或利用现有产品来介入新的细分市场;四是通过推出新的细分市场,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

  三星战略的转折点是布局半导体行业,标志性事件是1974年三星收购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

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为三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技术实力。

  1998年,在三星集团提出“二次创业”,立志要将三星公司建成21世纪超一流的企业。

此后,三星大规模调整了原有的业务结构,在巩固原有半导体业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向高科技领域转型。

  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制约了三星持续增长的后劲,为打破旧局面,李建熙喊出“除了老婆和孩子一切都要变”、“改变才能生存”等口号。

1993年,李建熙宣布了“新经营运动”计划,由此拉开了十多年的品质经营革命。

三星人为彻底改变“数量经营”旧理念,以高品质、高标准塑造三星产品的新形象。

他们引进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组织人力对所有客户人员进行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等等。

三星产品质量终获大幅度的提高,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新经营运动”给三星带来了质量上的飞跃,但还有两个关键遗憾:

一是过于关注产品质量而忽视了对自身品牌及形象的塑造,二是贸然挺进了许多陌生领域,遭到挫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三星最高负债额高达180亿美元。

之后,三星进行了又一次的革新,对原有业务进行了大规模压缩,对各类产品的库存大幅度削减,精减机构、裁减冗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同时将目光从产品质量转移到以品牌经营为主的高端品牌路线上来。

(三)孤注一掷的战略选择

       面对全世界汹涌澎湃的信息化革命浪潮和日渐明朗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全球化趋势,三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星高层始终保持着一份危机感和偏执精神,时刻准备大展宏图。

1999年,三星宣布:

“三星电子将领导新一轮改变一切的数码革命,在几年内成为全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公司”。

这是三星的企业战略目标。

       三星新的CEO尹钟龙上任后,不断强调:

库存有百害而无一利,致力于坚决改变三星固有的“数量至上”的观念。

三星成立了专门组织,负责定期对全公司的资产进行监督和评估,尤其清理库存的积压产品,使三星库存从1997年的37亿美元,减至1999年的19亿美元。

“战略就是取舍”。

三星经营的业务非常广泛,但起初没有进行有效区分,以至各项业务发展和规划不是非常明确,削弱了三星的战略和规划能力、竞争能力。

1997年起,他们将所有业务划分为种子、苗木、果树、枯木四类,相应地优化配置了各类资源,使公司能够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立于不败。

那些收益低、无增长前景的行业属于“枯木”,三星果断从中退出,释放出大量的资金,将战略目标集中在前景乐观、具有高利润附加值的尖端产品上,加强了这些领域的研发力度,形成了电子、金融、机械、化工等为主体的新经营构架。

在战略实施中,他们以“先见、先手、先制、先占”为行动纲领,指导各事业部的日常经营。

(四)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回顾三星的发展历程,以一贯之的是其谦虚地学习乃至模仿精神。

正是组织整体的学习,使三星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超越。

     开始是向索尼学习。

首先是在技术实力上下功夫,不断派遣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到日本参观、学习,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花重金聘用日本的优秀人才,谦虚、执著的学习精神使三星很快建立起强大的研发队伍,不断突破一些关键性技术门槛。

三星在具备相当的实力之后,意识到与索尼公司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

他们在合作中学习索尼公司的优势和长处,关键技术是双方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星向惠普学习管理。

生产管理曾是三星公司非常薄弱的环节。

为此,三星以惠普公司为标杆,供自己不断地学习、参考。

公司内部引进了先进的PDM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了一套企业资源规划系统BIZENTRO软件包,能有效计划、调整和控制企业的所有经营资源,是不断改善管理的强大工具。

        三星向西屋电气学习库存管理。

1993年,三星效仿西屋,投入6亿美元,打造公司内部的ERP系统,历时8年建成,增强了公司全球业务、分支机构及合作伙伴之间,关于价格、库存以及调单执行方面的协调、交流力度。

       三星向3M学习新产品开发,主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三星向THE LIMITED学营销,统一了品牌形象,为产品定位为“数码高附加值”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五)持之以恒的质量管理

     三星集团提出“视不合格品为癌症”、“视不合格品为敌人”、“视不合格品为罪恶之渊”的口号。

终使三星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让生产逐渐走上正轨。

       为了将质量产品扼杀于摇篮,三星实行生产线停止制。

也就是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整个生产线都会停止运转,直到不合格产品报废,并剔除了所有不良因素以后才能恢复生产。

         三星建立了CSMC(客户满意中心),作为一个独立运转的部门,直接向总裁和副董事长汇报工作。

CSMC按公司质量方针开发了一系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课程,制定了质量培训计划。

        此外,三星公司还广泛开展了服务人员培训、质量工程师培训、顾客新权利运动,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培训六西格玛管理人员、接受SBTI公司培训、将六西格玛管理与TPM有机结合,并通过与员工促膝长谈、把错误变成财富、起动管理等多种方式、途径,使“人人重质量、个个讲质量”深入员工内心深处,落实于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六)完备齐全的研发设计

三星将设计和技术研发并重,成立了设计小组,建立了可用性实验室,将销售额的8%投入到研发之中,视知识产权为生命。

切实突出设计部的重要性,扎实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有所针对地进行产品设计。

精益求精的新产品开发理念,是三星公司不断抢占市场的法宝,也是他们能够推出令整个世界为之侧目的优质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

他们广泛建立了研究机构,建立了三星综合技术学院;成立了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韩国汉城四大研发中心,对中心的研发人员,采用非常宽松、自由的管理方式;成立了创新设计室;建立了三星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弥补韩式教育中呆板有余、创新激情不足的弊端;还成立了员工创新设计兴趣小组。

 (七)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

 在第一阶段创业期间,三星实行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型组织模式,主要由会长发号施令,下设秘书办公室为决策辅助机构。

这种管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公司下属员工手中拥有的决策权相对较小。

1997年三星进行变革,成立了结构调整总部取代了秘书办公室,成为三星最重要的决策辅助机构。

与此同时,他们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对原有董事会结构进行改革;他们还建立了一套高度透明的会计标准和体系,以保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健康性。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建立了分公司下的事业部制度管理模式,除了加强对三星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和事业部进行有效管理外,还致力于对内部决策程序的简化以及组织的扁平化。

他们的目标,是将三星从高度集中的组织模式转变为决策迅速、高度弹性的组织模式,以便更迅速地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影响。

 (八)优秀的领导能力

李建熙在领导三星的十几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风格,而这些领导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星公司的战略决策方向以及成长路径。

其个人领导特质可以归纳为六点:

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和谐共存、回报社会为已任,认为只有怀高度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得到顾客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

二是偏执狂般的危机意识。

他说:

如果只对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么三星随时都可能陷入到危机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思考三星未来10年立足之本, 并时刻为之做好准备。

他认为“危机总在自满时降临”,“在危机降临时,通过危机提高竞争力”,他以危机意识感染员工。

三是果断地投资决策。

他说:

改造三星,是赌上我生命的工作。

四是冷静的思考。

一个人内心静到极至,经过反复掂量、比较得出的判断和决策,才可能是最成熟、最正确的。

五是孩童般的好奇心。

六是敢于承担责任:

要为错误和决策承担责任,变化从我做起。

(九)人才第一主义

三星公司的发展充满后劲、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的背后,是他们完善的人才管理战略和体系。

三星是韩国最大的人才库:

公司4.8万员工中,硕士、博士的人数超过5500人。

进入21世纪,三星提出:

要建立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便为5至10年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为了吸引到天才,他们打破惯例,开出了5倍甚至更高的薪酬来聘请这些人,李建熙可以亲自到日本、美国、欧洲等人才聚集的地方延揽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甚至敢于到世界500强企业中去挖墙角。

三星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给他们买车买房,甚至开出比CEO还要高的薪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星公司对一些非常具有个性、甚至难以相处的员工,也能够做到知人善用,让他们在公司内部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星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建立了透明合理的激励机制,根据能力、业绩等因素,区分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包括年薪制度、分红制度、生产奖金制度。

三星分门别类进行人才管理。

一是按能力将人才区分为S级、H级、A级;S级属超级人才,他们的平均报酬将比普通员工高出3倍还多,目的是吸引和留住他们;H级、A级支付的薪水则相应地下降。

二是按实际业绩支付报酬,如普通员工年薪的60%为基本工资,剩下的40%要根据个人的业绩来决定。

每个公司组织年度评估,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最高,可拿到岗位工资的130%;B级次之,可拿到全额的年薪;没有按时、按质完成预定任务,则会遭相应地扣减,就是C级、D级。

除此之外,三星还经常给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以额外的重奖。

在选择领导干部方面,三星公司以“知、行、用、测、评”为基本标准,相对全面地衡量了未来领导人的潜在素质,保证提拔的人堪称其职。

三星公司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

他们公开考试选拔人才,面向全球录用人才,建立海外研究机构培养和重用人才,成立三星人才开发院,建立地域性专家培养制度,甚至提供“太太学校”教育,让太太影响丈夫。

为使管理机制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他们提出“视不正之风为癌症”的口号。

对新员工,除要进行入职前的忠诚度培训外,还很注重人性美的培养。

三星强调人性美、道德性、礼仪规范及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认为“三星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所有的员工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十)独特的韩式企业文化

三星的企业文化,有两条清晰的主线:

一条是以保守观念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及对组织和上级的忠诚;另一条是以开放观念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不同事物的包容性以及对创新、企业进化的疯狂追求。

从表面看,这两条文化主线似乎有极大的矛盾,其实不然,正是这种东西方结合的文化,使三星拥有了某种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

具体地讲,强调集体主义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团结和凝聚人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强大的合力,员工的忠诚有力保证了战略规划在组织中得到有效的执行。

从另一方面讲,以开放观念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保证了三星公司能够不断地吸纳来自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吐故纳新,同时对身边潜在的各种危机保持必要的警觉。

除此之外,三星的企业文化中,还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结。

尽管三星的企业文化由于历史原因,仍有诸多不利因素,如过分依韩国本地人担任公司的各项要职,过份强调对组织忠诚。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东西方合壁的企业文化为三星公司的迅猛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是三星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韩国三星集团成功轨迹》

【2】徐明主编:

《成长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