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94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docx

(原创)浅析世辨赛之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VS风必助之(2015年决赛中山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

辩词整理:

林欣浩

作者:

林欣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正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新加坡国立大学

反方: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中山大学(胜)

一、陈词阶段:

1、正一:

谢谢主席,大家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出自李康的《运命论》,意思是:

一棵树,如果比周围森林都高,更容易被大风摧折,以此比喻鹤立鸡群的先行者,如孔子正因为高于常人、能够思常人所不能思、见常人所不能见,所以一方面在俗世中木秀于林、显得卓尔不群,另一方面也必将为俗世所不容。

相反,“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则代表拥有远见卓识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帮助。

回到今天的辩题,一个显著出色的人何以被人成为木秀于林?

如果风必摧之,那么当他越“秀”的时候,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多;如果风必助之,那么当他越“秀”,得到的助力也会越多。

我方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理由有二:

第一:

越出色的人,越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越不容易得到理解,越会受到非议和阻挠。

当一棵树明显高出其他树时,他会看得更远,问题是其他的树看不到,更高的视角和秀目的思想与主流不一样,无法被那些看不到远方的主流所理解,自然会被非议。

在春秋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杀伐不断,轻视礼仪道德、重视王霸之道,孔子修订六经、笔肖春秋、走访数十个国家试图宣扬仁政,得到的却是各路诸侯的不屑、渔人樵夫的揶揄,甚至曾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困数月,险些丧命,不得已,重返鲁国,最后在潦倒中去世。

这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太卓尔不群、常人无法理解,不但不会接纳他,还会对他百般阻挠,可见木与森林高度的差别带来了阻力,但是有朝一日,如果森林能够发育长高,更接近“木”的高度时,相似的眼光和想法,就不会对“木”有如此的非议了。

第二:

越出色的人,越会提出超越时代的见解,打破既有的秩序,招致阻挠。

每个时代和群体都有自己既定的运作模式,也就是常人眼中的舒适区,打破它会面临阻力。

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推行变法以求中国向君主立宪的近代化前进,现在看来,变法在当时对清政府和中国人民有着非凡的意义,然而上有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害怕变法后大权旁落;中有各路官员担心变法后,顶戴不保;下有平民不愿扰了自己的小日子。

谭嗣同等六君子为唤醒民众而选择慷慨就义。

可见森林在心理上对现有秩序会依赖、对打破秩序会有厌恶,不愿。

(时间到)

正方一辩陈词解析如下:

1、含义: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比喻在俗世中卓尔不群的先行者因为高于常人、能够思常人所不能思、见常人所不能见而必将为俗世所不容;

(2)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代表拥有远见卓识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帮助

2、衡量标准: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越“秀”,得到的非议和阻挠就越多;

(2)“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一个人越“秀”,得到的助力就越多。

3、分论点:

为什么一个人越“秀”得到的非议和阻挠就越多呢?

原因有二:

(1)越出色的人,越能提出超越时代的思想,越不容易得到理解,越会受到非议(孔子的“仁政”)

(2)越出色的人,越会做出超越时代的作为,打破既有的秩序,招致阻挠(谭嗣同的“君主立宪”)

2、反一:

谢谢主席,大家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出自李康的《运命论》,比喻人会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受到众人的排挤与打压。

而我方认为:

才能出众的人,不仅不会被打压,还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所以,“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虽然历史上不乏“木秀于林”被风摧毁的例子,但正如我方质询所言,这只是同时发生,却没有因果关系,道理很简单,假如双方存在竞争而没有利害关系,就算你才能出众,我又有什么理由排挤你呢?

而如果双方之间本就存在竞争、有利害关系,就算你才能平庸,我是不是也会选择打压你呢?

所以我们发现,会不会被排挤和打压,根本不在于才能的高低,而在于有利益的争执。

将“风必摧之”的结果归于“木秀于林”是归因不当,对方辩友的理论并不能成立。

而既然最终决定人行为的原因是利益,那么当身边出现一个才能远超于常人的天才时,什么样的举动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我方认为:

对民众来说,去帮助他,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得到其他人支持的天才,也可以发挥出更好的长处,所以说“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既然称得上是才能出众,那么相比于我们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中,一定有极大的优势,这就使得我们如果站在他的对立面,就会付出高昂的成本;而如果我们和他站在同一边,就可以在他崛起的同时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在苹果还朝不保夕的时候,乔布斯只用了五分钟就从当时业界第一的康博挖来了库克,没有谈薪水、职位,乔布斯只讲了一件产品的创意,就用自己的才能征服了库克,这就是后来征服世界的IMIKE,库克说:

“我的直觉告诉我:

我将和充满创造力的天才一起共事。

没有人会拒绝作为一个伟大公司崛起的见证,同样没有人会拒绝跟随一个天才实现理想。

这样搭顺风车的行为,恰恰是对民众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对真正的天才来说,会有更多的民众会去支持他,历史上雄才大略的领导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戴,作战勇猛的将领总会得到士兵的追随,而这种追随又反过来使得天才自己的创意得以被实现,这就是“风必助之”的含义。

最有名得电动汽车的厂商特斯拉凭借着先进的创意和技术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从各个传统汽车厂商流入特斯拉,而也是这人才的汇聚使得特斯拉公司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科研攻关能力,制造出更为精致的产品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反方一辩陈词解析如下:

1、概念: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比喻人会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受到众人的排挤与打压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才能出众的人,不仅不会被打压,还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2、衡量标准:

是被“排挤和打压”,还是被“更多人帮助”,不在才能高低,而是关乎利益

3、分论点:

(1)木秀于林,风未必催之:

①不涉及利益争夺,纵然才能出众(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排挤打压他(风不催之);

②涉及利益争夺,纵然才能平庸,(木不秀于林),别人照样会打压排挤他(风也摧之)。

(2)木秀于林,风应该助之:

①民众应该帮助才能出众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库克)

②才能出众的人应该去积极获取民众的帮助,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特拉斯)

反方的立论很巧:

“木秀于林”,无论是“风必摧之”,还是“风必助之”,这涉及到事实和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在事实层面,正方固然可以找出被“摧”的“孔子”,反方也可以找出被“助”的“乔布斯”。

可见,这是一个近乎五五开的地带,甭管是谁,要想在这里占据绝对优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反方的巧就在于,引入“利益”二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了“以正和,以奇胜”的“利益决定论”:

“以正和”:

在事实论证层面,反方通过“利益”提出:

“摧”还是“不催”与一个人是否“秀”无关,关键在于是否侵犯了对方“利益”,并借此延伸出两大分论点:

不涉及利益争夺,纵然才能出众,别人也不会排挤打压他;(木秀于林,风不催之)

涉及利益争夺,纵然才能平庸,,别人照样会打压排挤他。

(木不秀于林,风也摧之)

这就给正方的“木秀于林”和“风必摧之”之间的论证衔接上制造了障碍,等于是在正方的必经之路扎上了一根刺,使正方的事实层面论证难以顺畅展开。

“以奇胜”:

在价值倡导层面,反方通过“利益”倡导:

普通民政去帮助“木秀于林”的人,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木秀于林”的人也要吸收民众的帮助,以得到更多利益。

“利益决定论”,使反方在事实论证层面对正方得以钳制,减缓本方在现实战场的压力,避免与正方打成消耗战;又在价值倡导层面树立了出奇制胜的进攻方向。

相比之下,正方的立论直接建立在了事实论证上:

先行者的卓尔不群、“阻力越来越大还是助力越来越大”、“越超越时代的思想越会受到更多的非议”“超越时代的作为越会受到更多的阻挠”。

事实层面,双方很难取得绝对优势,选择这里作为交锋战场,是正方的战略失误。

二、盘问

1、反一VS正一:

(1)第一阶段:

反一:

谢谢主席,想请问对方了,您今天是要论证:

“木秀于林”是“风必摧之”的必然因素。

对不对?

正一:

对。

我们是要论证当一个人。

一问一答,反方诱敌深入,正方随君入瓮。

反方并不需要正方太清晰的论证,只要正方一个“对”字,就足够了。

这就给反方下一步“木秀于林,风不摧之”和“木不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进攻,提供了最好的前沿阵地。

而正方也彻底陷入了反方“利益决定论”的包围圈中。

(2)第二阶段:

反一:

OK。

明确一下您方要论证必然因果关系。

那我问您了,如果在合作关系中,我的队友很优秀,我会不会想弄死他?

正一:

对方辩友,你不能说这个人。

反一:

告诉我,合作关系中我的队友很优秀,我会不会弄死他,就这个问题。

正一:

弄死他,可能比帮助他。

出来要比。

反一:

不是!

我会不会想要弄死他?

在合作关系中我的队友很优秀的话。

正一:

不会。

既然对手随军入瓮,反方自然不会心慈手软,从“木秀于林,风不摧之”开始连续进攻,陷入重围的正方被动之极。

(3)第三阶段:

反一:

OK!

第二个问题啊,您会不会因为对手很弱,你就不会想击败他?

正一:

也有可能。

反一:

对手很弱,你不想击败他,你就直接把胜利拱手相让吗?

是这个意思吗?

正一:

也可以击败他。

反一:

就是对手很弱,你也一样要去击败他,对不对?

正一:

可以。

打了对手的左脸,自然不会再放过右脸,反方拿出“木不秀于林,风也摧之”,对正方进一步施压,正方继续随君入瓮被动挨打。

(4)第四阶段

反一:

所以我们发现没有,今天尽管“秀”,但是没有竞争关系的情况下,我们不会去“摧”他;但是,不“秀”,有竞争关系,我们还是会“摧”他

正一:

都存在,不管“秀”不“秀”。

反一:

OK,所以我们发现没有,“秀”还是不“秀”,对“摧”,根本就不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

对方辩友您方说过的,要论证必然因果关系。

正一:

关系嘛,所以说越“秀”。

反一:

只有一点点相关不是必然因果关系,您方不是已经和我方达成共识了吗

正一:

必然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

反一:

必然因果关系就是:

因为“秀”,所以我们必然会“摧”他。

从“木秀于林”和“风必摧之”的因果关系设伏,到“木秀于林,风不摧之”和“木不秀于林,风也摧之”的连环挤压,终于图穷匕首见:

“木秀雨林”和“风必摧之”并不具有因果关系。

就此将“利益决定论”狠狠刺进正方的立论之中(“木秀于林”和“风必摧之”之间的论证衔接)。

此时的正方如梦方醒,连忙试图反问,可惜为之晚矣,纯事实层面的立论本就单薄,又被刺进“利益决定论”,大势已去,比赛就此进入垃圾时间。

2、正一VS反一:

(1)第一阶段

正一:

谢谢主席。

请问对方辩友了,今天今天您方定义的“秀”到底是什么意思?

反一:

才能出众。

正一:

才能出众对不对?

来,今天我一个人说他“秀”,是不是主流价值观一定会觉得他好?

反一:

额,就是才能出众而已,不一定好和坏。

正一:

对,所以说别人不一定会认同他这个“好”,对不对?

反一:

这是主观、、、

正方尝试展开本方的“超越时代的思想越会得到更多的非议”,还尚未完全展开,就仓促终止,拳打了一半就缩了回去。

(2)第二阶段:

正一:

下一个问题,今天你方是怎么比较我这个东西,是“助之”了,还是“摧之”了?

反一:

帮助了他,还是没有帮助到他,还是摧毁了他。

正一:

摧毁?

是要把他“摧”死了,才是“摧之”吗?

反一:

不一定,不一定

正一:

不一定,对不对?

到底是帮助,还是摧毁,您方怎么比较谁更多?

反一:

就是让他能更好地成长就是“助之”,不利于成长就是“摧之”

正一:

那万一是又有“摧”,又有“助”,您方怎么比较?

反一:

那就是帮助他更好地成长,还是帮助他没那么好地成长。

正一:

所以今天对方辩友就是告诉我们,从结果上看嘛,对不对?

反一:

对啊。

正一:

所以我们今天从结果上看,“摧”之是“助”之,“助”之是“摧”之,所以根本就没有看。

是不是今天我们要看利害关系,是不是越“秀”,阻力就越大?

反一:

那越秀“助”力也就越大,我方。

正一:

那没有关系,这就是我方想要论证的。

反一:

所以你方就是不比。

正一:

就是我方论证,越“秀”,阻力越大;您方论证,越“秀”,助力越大。

如果你方。

反一:

就是双方立场同时成立吗?

正一:

如果对方论证成立的话,你就应该更高兴跟我们论证;如果。

反一:

可是我方觉得辩论赛是要比的,不是可以同时成立的。

正一:

最终是不能同时成立的,要看谁。

(时间到)谢谢

打“超越时代的思想越会得到更多的非议”半途而废,又回头想起了要把“助力越来越大还是阻力越来越大”的标准立起来。

乱无头绪的质询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申论环节

1、正二: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论证方式是说,我们今天从结果上看,他得到的帮助是多还是少。

换言之,他们今天从结果上判断:

这个人成功了,就说这个人得到的助力比较多;失败了,则收到的阻力比较大。

对方辩友这样论证不成立。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的成败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而这些因素可能和“秀”没有任何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一个人很丑,这个社会对是否他有什么影响,其判断方式并不是:

丑人过得好,社会对他就没有影响,因为他可能拥有钻石一样的内心,受不到任何影响。

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该怎么聊这个题目:

就是对方辩友应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判断,而不从结果上去判断。

其实,今天对方辩友想跟我们谈能力,他们列举了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可是却比不出来,因为我们发现:

一个人越“秀”的话,在竞争关系中必然想打压你,在合作关系中必然想帮助你,所以在这种层次上是既有打压又有帮助,所以您方比较不出来。

那我方认为应该这样比较:

能力是分很多层次的,如果说最浅显的能力,假设我们都是搬砖的,我最简单的能力就是体力比较好,比如说像我方三辩这样,可以多搬一点砖;

那么更高的能力是什么呢,就是我方四辩这样脑子比较好的,能想出更省时省力的搬砖办法;

那么最高层次的能力是什么呢?

就是说他有远见,他会质疑板砖这件事情是不是有必要存在的。

我方认为,如果我们双方今天的立场都得证,那么我们双方不该去惧怕、甚至应该是去拥抱那种最极端情况下:

“秀”的程度越高、能力越高的情况下,得到的阻力大还是帮助大。

其实,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的,如果我们今天的讨论都停留在比较基层的层面上,不需要你论证,因为一个人好,可能会给我带来帮助,我会帮你;或我会嫉妒你,给你阻力。

这些东西普通人都知道,所以我们今天谈论这个题目的意义就是应该把情况推到极端,才能有讨论价值。

谢谢

正方申论解析如下:

1、衔接本方一辩,试图巩固本方的衡量标准,提出对方以结果成败来衡量“助力越来越大,还是阻力越来越大”是不合理的。

可惜的是,反方的关键点不是结果,而是“利益”,这种反驳自然难以命中要害。

2、“质疑搬砖”与“秀”

提出了“秀”的分级制,有高端的“秀”,有低端的“秀”,再借此衔接“助力越来越大,还是阻力越来越大”的衡量标准,以论证“秀”到极端的时候阻力和助力哪个越来越大。

这“质疑搬砖”就是“秀”的“最高层次能力”吗?

不过,在被动情况下能够提出“秀”的分级制,从而衔接本方立论,也是难得。

2、反二:

好,谢谢主席。

首先,澄清一个观点:

我方并不是从结果比较的,而是指:

今天一个人有才能,外界会怎么对他。

好,我们看一下对方的论点,我们发现今天对方辩友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对方今天归因错误怎么归因错误,好。

对方辩友说,有才能不被理解、受到打压,还举了个例子:

孔子困于陈蔡。

孔子困于陈蔡是为什么?

孔子困于陈蔡是因为他要逼着别的国王去做他那套东西,这就产生矛盾了,庄子大概理解不了吧,你能理解庄子吗?

没有吧。

谁会去打压他呢?

我懒得做。

好,爱因斯坦当时你也理解不了吧,你懂相对论?

也没有人去打压他吧。

好,对方辩友,你归因错误。

看第二点,对方辩友您说这个“打破秩序”,我跟你简单讲一下,不就是干革命嘛,干革命会受到打压这不是废话嘛。

康有为,他干革命受到打压;对方辩友,白莲教,他干革命也受到打压,白莲教很“秀”吗?

一群农民。

不一定吧,人家只是想要干一干革命肯定也遭受打压。

所以这两点对方辩友您归因错误,错误在哪里,错误在被打压是因为与别人产生了冲突、与当权者产生了冲突,所以被打压,所以你归因错误。

举个例子好了,看看我,哎,我在家里也是大学生喔,我也不受我爸妈理解,我满口的自然法学派喔,他们听都听不懂,我爸妈会逼我离家出走吗?

我爸妈不给我饭吃吗?

不会吧。

好,我方今天四辩在我们中辩论打得最好,我们四个会打压他吗?

不会吧。

我们四个会跟着他一起打,对不对,所以对方辩友您方归因错误。

好,然后看一下对方辩友还有什么错误的东西,就在于对方辩友刚说,在竞争中和您错误的导致了我们因果,我们合作中的“助”只是合作的前提,而不是因为我们先选择了合作而去“助”他,我们今天还是要跟你论证,有才能的人,我们一般还是都会去选择帮助他,谢谢。

反方申论解析如下:

1、衔接队友质询,巩固在现实战场的成果,进一步把“利益决定论”在对手的立论(“木秀于林”和“风必摧之”之间的论证衔接)上钉得更深:

孔子不被理解和革命被打压的归因错误

2、进一步拉出价值层面的进攻利器,倡导和才华出众的人的合作(木秀于林,风应该助之):

四辩队友

四、正二与反二对辩环节:

(1)第一阶段

正二:

对方辩友好。

反二:

好。

正二:

您刚才讲您方四辩辩才好,所以您方三位辩手想帮助他,可我方四位辩手恨不得立刻可以掐死他,所以请问您“帮”和“阻”谁更大?

反二:

对方辩友,所以这个时候是因为你做到了、归因时候归错了,因为您要和我们竞争啊。

所以对方辩友,问你了,良禽择木而栖,是不是要择好木还是坏木?

正二:

对方辩友一点点来,没问题,所以说我们身份的不同会导致你看到的“帮助”大还是“阻力”大,所以您方今天必然论证不成立。

对方辩友,就是您方刚才举的例子,对方今天跟我们讲这个特斯拉,您知道有个公司,它是发明交流电的公司也叫特斯拉吗?

反二:

奥,知道。

正二:

好好,那您知道交流电刚发明出来的时候阻力大还是帮助大呢?

反二:

啊?

那什么?

正二:

这个交流电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它受到的阻力大还是帮助大呢?

反二:

因为它和爱因斯坦有竞争嘛。

好,我还是问您那个问题了,现在良禽择木而栖,它择的是好木还是坏木,您来择一下。

正二:

对方辩友它择的是好木还是坏木,这件事情要看它怎么想嘛。

发明交流电到底是阻力大还是帮助大?

问题是:

交流电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帮助呢?

又是如何体现何者更大的呢?

正方交流电等几轮提问依旧是半途而废,对对手毫无压力。

用“利益决定论”顶住了正方绵软的三板斧之后,反方开始坚持“良禽择木而栖”(价值倡导),就此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2)第二阶段

反二:

奥,看它怎么想,那给您想一想,您择坏木吗?

正二:

那还用说,我觉得此时此刻南审的平台是一课好木,我当然择了。

反二:

对嘛,所以说南审平台优于、“秀于”,所以我们大家都来打,是不是“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吗?

正二:

对方辩友,我们辩手和南审是合作关系,我当然帮助他了,可还是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我就不点名了,他跟南审关系是竞争的关系,所以要打压他了啦。

反二:

对呀,那是不是另外一个“秀于林”的“木”还是跟南审有竞争关系,对不对?

正二:

不一定是“秀于林”的“木”,可能是有一点别的关系啊

反二:

对方辩友,那原因还是他想要取南审而代之,对不对?

正二:

对方辩友,不一定不一定,我可能只是看不顺眼而已,仅此而已,不好意思。

反二:

是看不顺眼,那我现在很激动啊,有些时候我就不买淘宝,我不上淘宝买东西,可是我觉得现在马云请您去当他副手,去还是不去?

正二:

对方辩友,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我想不想的东西,对方我只是想跟您讲,从这个事情去判断关系的不同会决定我是帮助大还是阻力大,所以您方的论证不成立,您懂我的意思吧

无论是南审,还是马云,反方以价值倡导向对手发动了猛烈进攻,正方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

(3)第三阶段

反二:

我方从来没用我方第一点论证,我方第一点是告诉您:

您归因错误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先天的竞争,对方辩友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会不会选择去帮助他,这才是今天我们想要论证的东西。

正二:

对方辩友,那我们来谈另外一个例子,孔子这样的人,我们都说他是“木秀于林”的人,好,那您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去帮孔子,或者为什么要去喜欢孔子呢?

反二:

因为孔子至圣先师,他给我们社会建立道德秩序,可是有些人就不这么想,什么人不这么想,那些法家的人不这么想,那些追寻墨家的人不这么想,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可大众自然选择最“秀”的那一个,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不对?

正二:

对方辩友,不是这样的关系,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所有的人,几乎是所有的人,下至平民小卒,上至国家君王,每一个人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还是没有关系,都反对孔子,我们什么时候认为孔子是好的是现在此时此刻后世的判断,你方看出来了吗?

反二:

七十二贤人。

(铃声)。

都反对孔子喽(时间到)

正二:

对方辩友,你要看待这个社会的程度啊,孔子是一个教书先生的时候,他有三千门徒,他开始推行仁政社会改革的时候,他就只有七十二个贤士了呀,所以我们看到,当你“秀”的时候越高的时候,收到的阻力就越大了嘛,我方立场自然得证了喔。

谢谢(时间到)

满头包的正方如梦初醒,以“孔子”来反击对手,以“三千门徒”和“七十二贤士”的前后对比,指出孔子“秀”得越高,得到的支持就越少,受到的阻力却越大。

申论提出了“秀”有高端和低端之分,衔接“秀”得程度较低的时候得到的阻力就小,“秀”得程度高端的时候阻力就大。

所以,反方二辩在最后的时候提出了:

孔子教书的时候,秀得程度低,所以有三千门徒;推行仁政的时候,秀得程度高了,只有七十二贤士。

这次进攻恰好贴合了“越秀阻力越来越多”的衡量标准和分论点。

五、质询环节:

1、正三VS反三、反四

(1)第一阶段

正三:

三辩,我们今天两方在场上是对手,您承认吗?

反三:

是,正因为是对手才有感觉。

正三:

好!

四辩,我觉得今天你打辩论的技术特别的好,我如果。

您这个。

我。

您觉得您找我来帮你打模辩,我会愿意吗?

反四:

你想不想跟我一队啊,如果你觉得我技术好,我会相信你愿意跟我。

正三:

对方辩友,你技术特别好,你觉得我就想跟你一队吗?

反四:

我觉得是啊,因为你如果想。

正三:

对方辩友,我是新国大的人,生是新国大的人,死是新国大的鬼,你再强再优秀跟我没关系!

反四:

奥,对方辩友,那我愿意跟您一队。

向母校表忠心,除去浪费时间,毫无实际效果可言。

(2)第二阶段:

正三:

再问三辩,特斯拉公司,您今天觉得属于木秀于林,对吗?

反三:

是的。

正三:

好!

您知不知道当他提出倒卖汽车,我们要绕过经销商搞直销,消费者也很高兴,然后他自己利润也多,您觉得这个好不好?

四辩!

反四:

好。

正三:

好。

再问三辩,您知不知道美国的北美汽车协会就是因为他打破了现有的这样一个制度,所以说把他告上法庭?

反三:

所以说他关键在于,他打破你的制度,威胁你的利益,而不是才能出众。

正三:

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汽车产业做得更大,人人都有好处,只不过许多人喜欢眼前利益,你超前,能力特别强,大家就也会催。

反四:

你归因错误,归因错误。

正三:

四辩!

没问题。

正方坚持“超时代的作为遭遇阻挠”向对手施压,反方则继续用“利益决定论”来加以防守,正方看似进攻猛烈,迫使对手只能机械回应“归因错误”,却难以再进一步。

原因很简单:

卡在正方必经之路的“利益决定论”继续发挥干扰作用,正方纵然进攻迅猛,但很快就后继乏力。

(3)第三阶段

正三:

你这个叫什么,孔子啊,这个叫什么,孔子他这个当时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伤害了我的利益,所以我们大家不去“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