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021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文档格式.docx

不少人对于周仲瑛公开如此珍贵的处方感到不解,但他却说,“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

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周仲瑛对大医精诚最朴实的注解。

成长  中医世家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耳濡目染

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

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

“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

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

”周仲瑛说。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

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

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古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虽然那个时候也觉得枯燥,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受益匪浅。

”周仲瑛说,“中医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

1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

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

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

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乡马塘开始独立行诊。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农村病人,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

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不敢下手治疗,病人家里也做好了后事的准备。

周仲瑛仔细诊查后,急用“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按照他所开的处方,病人服后果然热退神清,转危为安。

一时间,此事在当地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周仲瑛也名声大振。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

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

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6年开始,周仲瑛留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医术  传统绝学实效为凭  复法组方显示奇功

30岁的奚先生半年多来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有尿黄的症状。

经检查,他的肝功明显异常,全身皮肤高度黄染。

一家大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仍没有改善。

周仲瑛诊察后,认为其“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并为其开了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的药。

奚先生服药1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均有下降。

调理两周,黄疸稳步下降,肝功继续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周仲瑛主张,在处理这些证候兼夹、病机错杂的疑难病证时,需要将两种以上的治法联合起来应用,以取得更好效果、这种联合组方的方法就是复法。

复法主次兼顾,各个击破,是治疗疑难病证的重要方法。

复法组方治疗疑难病是周仲瑛最具特色的学术经验之一。

急症同样也是周仲瑛长期致力研究的领域,并且大量的治疗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中医是个慢郎中”的偏见。

有位50岁的妇女,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情未能好转。

后来因为感冒发烧,引发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

周仲瑛诊察见其皮肤有大块的出血瘀斑,喉中伴有浓痰声,呼吸急促且神智不清。

认为此证属于络热血瘀,阴络受损,迫血妄行,痰热壅肺,肺失清肃。

周仲瑛为其开处方服药3剂之后,病人神志清醒,出血停止。

有位12岁的小学生,突然发高烧39.2℃,头痛、呕吐,继则抽搐,呼吸急促,神志不清。

西医诊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

周仲瑛见其面部发紫,脖子僵硬,舌鲜红而苔黄腻,辨证为暑温,气营两燔,便立即用他研制的清气凉营注射液,同时配合补液、纠正呼吸衰竭、脱水等对症疗法,两小时后该患者额头开始微微出汗,体温逐渐下降;

1天后体温降到正常,神志清醒;

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1周便康复出院。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际上,周仲瑛曾用中医中药救治过大批急危重症病人。

他用泻下通瘀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衰竭少尿期202例,总有效率达到96.5%;

他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361例,病种包括出血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99.17%的患者都获得治愈,病死率仅为0.83%。

丰富的经验积淀使周仲瑛对中医急症充满了信心。

周仲瑛认为,中医急症、疑难重症是最能彰显中医优势特色的领域,“继承发展中医急症医学是振兴中医药学的关键。

医德  仁心仁术济世救人  不顾风险深入疫区

20世纪70年代末,欧亚大陆出血热病开始肆虐。

由于没有可靠的控制办法,该病一度造成举国恐慌,人人谈之而色变。

江浙一带也成为疫病流行的重灾区。

正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的周仲瑛临危受命,开始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周仲瑛坚信实践出真知,为攻克流行性出血热,他先跟着查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治疗方案,逐渐积累了感性认识。

之后,他身先士卒,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疫区,到疾病流行最为猖獗的地区,建立了临床研究基地。

当地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医护人员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但周仲瑛和他的战友们不惧困难和危险,在防护设施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设门诊、管病床,在临床第一线救治患者。

在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之后,他总结出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提出区别各病期特点,分别采用清气凉营、开闭固脱、泻下通瘀、凉血化瘀、滋阴生津和补肾固摄等治法,使上千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获得了新生。

统计表明,周仲瑛带领的团队治疗了112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死率是1.11%,远远低于其他疗法。

几十年来,周仲瑛虽然身兼教学、行政和科研等多项职务,但却始终没有离开临床的第一线。

而其显著的临床效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现在,周仲瑛每周上6次门诊,每次都要诊治40多号患者。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界要人、学术名流,他都一视同仁,按号排队。

学术  与时俱进业贵专精  继承创新发展理论

周仲瑛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善于综合应用各家学说之长,从实践运用中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

在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时,周仲瑛综合温病、伤寒等各家学说,提出“热毒、瘀毒、水毒”的“三毒”理论,并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提出“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的新论点,按此治疗,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对厥脱证(即休克)的研究中,周仲瑛提出“气滞络瘀、内闭外脱”为其基本病理特点,首创气血同治,行气活血与扶正固脱合法,并创制辨证系列注射剂,治疗136例,病死率为4.41%。

在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周仲瑛认为“瘀热水结、阴津耗伤”是其病机、病证特点,确立泻下通瘀、滋阴生津治法,研制成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率88.6%,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42.9%和78%。

周仲瑛对病理因素的复合致病现象有深入研究,其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广、成果最著者,当属“瘀热”。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仲瑛就曾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了许多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的患者同时具有血热证和血瘀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

为探求其内在规律,他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机,并在临床进行反复验证和实验研究,最终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

“瘀热”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特性。

周仲瑛带领团队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临床实践证明,以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等,临床疗效显著。

“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

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

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

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

”是周仲瑛在80大寿上所题,这是他在治学科研过程中的座右铭。

传承  青胜于蓝春满杏林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初见周老师,我真的是战战兢兢!

”已经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陈文垲这样表述他当初面试时的心情。

“当时觉得做周老的学生太难、太累,不如别人轻松。

但回过头来,发现那几年的功夫绝没有白下。

读了不少医书,整理了许多医案,对中医的感悟和临证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仅是陈文垲,周仲瑛的学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周仲瑛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他认为作为中医的研究生,一定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要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要做到知常达变,学以致用。

研究生一入学,他就会推荐一些必须研读的中医典籍;

3年期间,他要求学生每周必须随其上门诊抄方2~3次;

每个学期要上交5~10篇医案总结或学习心得。

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他都要认真审阅,仔细点评。

对于论文和科研,要求更为严格。

强调临床病历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真实情况,复诊时如实记录服药后的临床效果,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弄虚作假。

他非常重视中医学科的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建内科学总论——辨证论治纲要,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为临床专业分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周仲瑛于1988年即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并主编《中医内科急症学》教材,在本科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及全国进修班进行系统讲授。

他还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

以后,该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在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近9年的时间里,周仲瑛始终以发展中医为己任,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办学方向。

从主编一大批全国统编教材,到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

从主张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最有益的补充模式,到倡导开办研修班、进修班,强化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从促成和带动了对一批老教授的经验传承,到带领老一批专家完成对《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巨著的编写,以及加强中医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等等,周仲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周仲瑛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3年开始指导博士生。

几十年来,他以独特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周仲瑛培养的这些学生,都己成为中医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

生活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朴实淡泊养生之道

年过八旬的周仲瑛,依然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每周六次门诊总是精力充沛、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大家不禁好奇他的养生之道究竟有何秘方。

周仲瑛笑着告诉记者,他的养生秘诀说起来非常简单,“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

说“吃得好”,并不是指周仲瑛经常吃什么山珍海味、滋补保健品。

相反,他的一日三餐其实就是老伴做的家常便饭,但他从来不挑食,更不暴饮暴食。

“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

不论是忙碌紧张还是相对空闲,也不论环境安静还是喧嚣吵闹,周仲瑛都能“睡得香”。

有一次,周仲瑛和学生王长松一起到建湖诊治肿瘤病人,正赶上修路,路途异常颠簸。

就在大家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时,却发现周仲瑛已经在前排的座位上酣然入睡了。

8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周仲瑛历经磨难和坎坷,有过困扰,受过屈辱,经历过失败,赢得过荣誉,但他都能心态淡定,做到宠辱不惊。

周仲瑛的秘诀在于,分析解决问题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能够拿得起;

闲暇休息时,则心境平和,杂念全无,能够放得下。

可谓“想得开”。

周仲瑛生活俭朴,唯以读书为平生最好。

研读医书,不仅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养生秘诀。

周仲瑛生活规律,一般不过度熬夜。

尤其在退休以后,养成了按时就寝的习惯。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实就是他最简单有效的养生之道。

周仲瑛小传

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

1941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

1947年,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1948年-1955年,在家乡开业行医;

1955年,考取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任江苏省中医院住院医师;

1983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