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063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

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为收入高度均等;

0.2~0.3之间为收入相对均等;

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

基尼系数超过0.4时,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例超过40%时,收入差距偏大;

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三)收入差距扩大

1.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过高,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证券、金融、

电力、交通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30%,他们是把垄断利润转化为其收入分配,这就加大了其成本的支出,从而使普通行业处于劣势,这是不公平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

其他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

2.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收

入也存在着极大地差距,近几年,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但是,差距仍然是存在的。

3.行业间的工资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

如果把证券业归到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也高达6倍。

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1.6-2倍左右,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之间。

二、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改革,收人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拉

大是一种必然现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合理的收人差距,摒弃所谓的“平均主义”,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激励个人积极性,是符合改革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在不断扩大,这并不是合理的结果,而是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一)分配体制改革本身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这些政策与改革,使得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并逐渐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

也使得不同地区之间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二)市场初次分配的各地区机会不平等决定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

收入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则取决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

而发展经济就需要诸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尤其是市场经济就需要有市场配置这些资源。

在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谁拥有市场配置资源权力的先后及大小,甚至伴随着一些市场外部因素诸如投资、税收等政策优惠,就注定了谁能率先夺取快速发展经济的制高点,尤其对于我们过去一直处于短缺经济市场供求状态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具体来讲,在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了东中西部地区市场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性:

[1]

1.政府决策部门实施的自西向东、先东南沿海后内陆的渐进开放战略,成为影响东西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拉大的政策因素。

2.在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区背景下,不同的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保证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部门、行业和个别社会成员垄断经营,或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等分割,而获得垄断利润和高额利润,从而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

改革不到位,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超额分配;

特殊的产业与地区差别政策,使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先富了起来。

虽然国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这个差距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范围。

三、对收入分配差距调控的对策

(一)要对目前的收入差距要有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与劳动的对

立是“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两极所具有的性质”。

[2]资本与劳动的两极性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基础、特征与结果。

“作为雇佣劳动的劳动与作为资本的劳动条件(从而作为资本的所有权:

它们人格化为资本家,在资本家身上,表现为它们本身的所有权,它们代表着资本家对它们的所有权,即它们对本身的所有权而与劳动相对立),是同一种关系的表现,不过是从这种关系的不同的两极出发而已。

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常的结果”。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两极分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特征,是同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一极作为财富的资本与一极作为贫困的劳动之间的对立,是一极作为财富的积累与一极作为贫困的积累的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4]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现阶段的差距虽然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要重视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缩小收入差

距,促进社会平等。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含着社会公平的深意。

缩小差距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真正有利于缩小差距。

(三)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靠高效率的发展,要靠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要较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协调的发展是不行的,只有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注重并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

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以及收入差距问题。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观念形态。

他说: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5]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此观点,他指出:

“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

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

工具是人创造的。

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说话,通过劳动者来说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

”[6]在1956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7]同年,他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又说:

“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

革命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

”[8]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社会收入分配问题须靠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精简机构时就指出“:

这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体制的革命。

”[9]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85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化成功。

”[10]1987年,邓小平又一次强调指出: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总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11]1992年,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邓小平同志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把解放生产力同发展生产力辨证地统一起来,提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这个论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进一步说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在运动中是通过改革来进行的,进一步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只是革命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根本制度进行摧枯拉朽般的彻底打碎,而改革则是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有领导、有步骤地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个论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任务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根据我国的国情,创新适合中国的分配制度,并使之中国化。

注释:

[1]陶莎.教育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

[7]《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8]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10]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1987年2月-7月)[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汤文华.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探索,2011

(1).

[2](英〕)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4.

[3]郑功成.社会保障:

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6).

[4]郭飞,王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

成就、问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2).

[5]赵振华,李旭章.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国内和国际经济问题[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刘保平,王萍.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理论依据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4).

[7]杨辉.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理论学刊,2009(12).

[8]刘奇,周晓阳.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与时俱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