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66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五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

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②“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③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

“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

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④“太极图式”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式”。

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

“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

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

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⑤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

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

《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近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⑥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它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

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最终这一规律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太极”是对于生命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

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为了论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第四段先引述再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

C.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

D.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

C.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

D.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一定能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劳务出口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出口、知识产权的共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合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知识产权共享相结合的形态。

“一带一路”是我国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发起的共商规则、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联动发展倡议,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扩大中低端经济增长要素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坚持知识共享,才能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共享繁荣的目标。

以技术要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

技术附着于实物商品,并通过产品出口实现经济利润,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其利润越大。

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以及5G通信、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与我国经济存在现实发展势差,以知识产权共享为关键的国际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

(摘自《知识产权共享将占据关键地位》,《光明日报》2018.12.26)

材料二:

2008年6月5日,我国颁布施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10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到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1万件,排名全球第二。

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不仅能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标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

四十年间,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亲历者、见证人。

最近,广受关注的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有了新进展。

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遇到专利纠纷时,选择到中国来寻求正义。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彰显着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也不可否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比如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如何解决?

“洗稿”“伪原创”等打擦边球的侵权行为不时出现,对于这样隐蔽性强、取证难的侵权行为又该如何处理?

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摘编自张凡《保护知识产权,凝聚创新力量》《人民日报》2018.6.5)

材料三:

近日,日本媒体被一则消息拨动了神经——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日本经济新闻》直指,在日本技术立国的地位出现动摇的背景下,知识产权领域逐渐走向“中美两强”时代。

日经中文网报道,3月2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7年全球企业等申请国际专利的统计数据,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较2016年增加13.4%,成为唯一一个专利申请数增速为两位数的国家,达到48882项,超过日本的48208项,升至第二位。

日本的申请数量增加了6.6%,但以微弱差距位列第三。

而占据首位的美国,去年申请数量为56624项。

“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强国’”是日媒关注这一消息时开门见山的看法,而对于中国如何成为“强国”,内驱力从何而来,外界始终对中国保持着“强势围观”。

《日本经济新闻》的最新报道提到,中国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

将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举全国之力改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俄罗斯《独立报》3月初则援引经济分析师阿尔乔姆·杰耶夫的观点说,中国目前遇到了贸易摩擦、全球爆发新危机等问题,“中国不得不在迅速完成外部订单的同时,向主要贸易伙伴推广本国技术和产品。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中保有安全感。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3.23)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高铁、核电等基建领域和5G通讯、风电设备等新兴领域,有一些技术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知识产权共享的跨越。

B.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以知识产权共享为关键的国际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

C.我国技术的迭代,产业转型的升级,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我国颁布施行一系列法律及对这些法律的修改完善。

D.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选择在中国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展开,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2017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48882项,以微弱的优势超过日本越居世界第二,占据首位的则是美国。

B.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不断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成为了知识产权强国。

C.我国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对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就,材料二还分析了专利保护的成绩和不足,材料三则侧重于原因的探寻。

6.中国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有何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

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

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

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

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

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

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

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

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

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

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

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

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

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

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

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

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

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

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

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

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

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

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

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

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

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

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

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

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

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

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

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

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

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

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

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

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

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

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

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

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

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

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

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

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

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

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

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

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

没变的是:

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B.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

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

”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D.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8.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

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6分)

9.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B.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D.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指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和平调三种,文中是右迁,即升迁,升职。

B.丈人,古今异义词,现在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文中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面缀以牦牛尾,是使者出使时所持的信物(凭证)。

D.《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断代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中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这是导致了苏武一行被匈奴扣留的直接原因。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气节。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5分)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吴江流经长洲县。

②《晋书·张翰传》记载:

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因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诗人疾病缠身的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绿袍”呼应。

B.颔联重在描摹江面景色,以“碧波”“野鸟”“疏雨”“渔人”为写作对象,画面富有层次感。

C.颈联巧用比喻的手法,将人望月、山,化为月、山随人,把客观的月、山写得极富有人情味。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5.这首诗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士,然后天栈”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的生活场景,以美女来衬托周瑜的雄

姿英发,又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来表现周瑜的军事才能。

(3)《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决不能畏葸不前。

B.这么多年来,我和小赵作为朋友虽说不上心有灵犀,但也是举案齐眉,形影不离。

C.中小投资者所得到的不过是机构投资者争夺过程中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而已。

D.马龙在勇夺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单冠军后,又获得中国公开赛男单冠军,令人刮目相看。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3分)

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

担过重造成的。

B.事实告诉我们:

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在生态环境问题

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C.《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

做出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D.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使中国

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

19.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D.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

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群居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