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工作简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79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督导工作简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督导工作简报.docx

《督导工作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督导工作简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督导工作简报.docx

督导工作简报

督导工作简报

 

教学督导团主办2011年第2期(总第22期)

高教摘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登

专访之声

余恕诚老师《谈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顾也萍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督导动态

校督导团本学期听课与反馈

校督导团本学期巡查与检查

数计学院督导组《简报》选登

校公开课教学评议报道选登

调研选登

校督导团关于化材学院分析化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调研报告

高教摘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摘登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以体制机制发展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加大教学投入。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专访之声

(按:

五月中旬,经预约,校教学督导团分别专访了首届国家教学名师余恕诚教授和首届校级教学优秀特等奖得主顾也萍教授)

谈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余恕诚文学院

我是读师范出身的。

从初师(相当于初中)读到中师,再读到高师。

在小学、中学都曾经实习过,在大学则是教了50年的书。

自己对教书有些体会,别人教书的情况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因此,愿意就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一、积淀“学识”的教学底蕴

当前教育界对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大家从事研究的热情很高。

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立许多教改项目,国内有许多教学研究报刊,还有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奖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启发从事教学人员锐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研究中,我觉得首先应该倡导的,是要增强教师的业务底蕴。

业务的根底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有点近似于文章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章好不好,首先是内容。

如果内容不行,即使形式上再花巧,也很难收到好效果。

又比如话剧,同样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演技都是第一流的。

演老舍的戏,让人感动得流泪,而上世纪末,我曾看过他们演的另一出戏,却让人感到做作。

这种现象若与课堂的情况相比拟,也相当于课堂内容与讲授技巧的关系。

前者是根本性的,对一堂课的好坏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我在初师读书时,有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姓陈,他只念过半年高中。

给我们上代数、几何,主要靠自学得来的知识。

课堂上也没有什么花巧。

但他自己学得透、学得扎实,能把知识讲得非常清楚。

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跟着他一步步边思考边解析或运算那些典型性的题目,推导那些公式或定理,结果全班同学的兴趣都给调动起来了,学得非常好。

这就是老师自己把基础夯实所取得的效果。

我校已退休的刘学锴老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等奖获得者。

他在教学上也不大讲究形式,但他原是北大骨干教师,业务功底非常深厚,从文革前到文革后,在每届学生中都极受欢迎。

他告诉我:

一堂课只要有一两点能给学生启发,课就是成功的。

这当然是经验之谈,但我们想,能真正做到每堂课都给学生一点启发,谈何容易!

刘老师是因为在专业上有非常深厚的底蕴,有许多一流的著作,他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了教学之中,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

马鞍山市有一位在任多年的教育局长是我校中文系1978级校友,他曾向我介绍过一些给他授课老师的教学情况,最后感慨地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老师自己没有一碗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是难以办到的。

”这也很形象地说明教师的底蕴要足。

我们也见过有些教师口才不错,课堂上甚至能经常引发笑声,但一门课教完之后,或者是多年之后,学生并没有多少好评,显然还是由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跟上,形式大于内容。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根本上多下功夫,切切不要弄成花拳绣腿,而实际上腿拳都没有力气。

这当然不是说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形式和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只有从深厚的底蕴中产生出来的教学内容,再配上好的方法,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否则,任何方法技巧都要大大地打折扣。

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

切不可在专业上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匆忙上阵,而必须是胸中有足够的储存,才能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不断地在关键处给学生以有力的点拨和启发。

二、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收到了一定成效的措施之一,但不等于说某门课程由某校某专业点做成“精品”后,其它学校的相同专业就可以仿照、复制,也成为类“精品”、准“精品”,这是不应该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只能导致生搬硬套,导致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创新意识的减退。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活动,因时因人(包括师生双方)而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个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教师,即使是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程,也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运用完全相同的课件,组织完全相同的活动。

教师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特有的方式、语言、活动,形成每一堂课特有的气氛、场面和内容。

由于课堂教学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境界,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因学科不同会有不同特征。

理工科师生教学活动的最佳状态是什么境界?

我因为没有实际体验,不敢妄议。

而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我感觉自己似乎是在痴迷着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

所谓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就我所从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而言,是指师生围绕优秀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进行探索所可能有的困惑、焦虑与喜悦,交流对宇宙、人生、事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

《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其弟子一起交流、切磋、探讨,乃至一起亲身实践的情景,可算是达到“知音”境界的一种典范。

教学上的“知音”境界,内容和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但那种师生之间的真正相互沟通、相互激励,乃至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而且亟待加强。

追求和实现教学中高标准的“知音”境界,需要师生在知识层面有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

课程本身的艰深复杂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差距,会让对话和交流产生一定的困难。

要缩短师生差距,使学生的知识和学养得到迅速提高,必须把深奥的知识和相关的高层次的成果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课堂内容。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课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各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

力求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得易懂易记而不失深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饶有学术兴味,把错综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晰明了,这样才有可能使授课富有吸引力并为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由原先跟课文和教师处于比较疏远隔膜的状态,化为彼此接近乃至相互沟通的知音。

师生之间形成知音,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了正确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一种向心力,形成共同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氛围。

在青年学生中决不能让懒懒散散、百无聊赖,或者追求享受与刺激的情绪蔓延。

否则,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毁掉一个班级甚至一代人。

把学生往正确的思想境界引导,一些人开始时未必能理解,但熏陶既久,当其有所感悟时,会从心底感激老师的正确指引。

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我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热爱;我们要像房玫老师那样,带着责任和爱走进大学生,把理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投入结合起来,通过情感的激励,思想的引领,行动的示范,与学生真正做到互相沟通,成为知音。

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言,开展创造性、探究性学习,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在探究中相互支持、激励,在取得成果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相长,正是通过由共同追求到成为“知音”的历程。

1982年,我给中文系学生讲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诗人为什么不说“红日”而用“白日”呢?

前辈学者曾有说法,认为“白日”比“红日”还要亮,因而作者选用了“白日”。

对此,我提出疑问,认为不一定可信,建议予以探究。

一些同学遂分工合作,对唐代以前的诗文进行一次普查。

当时没有电脑,全靠一本本翻阅,工程很大。

但工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发现“白日”这个词资格很老,而“红日”到初盛唐时才出现两、三个用例,这就从词的发展演变上,回答了王之涣为什么用“白日”而不用“红日”的问题。

这项研究,由学生署名,写成短文,发表在权威刊物《中国语文》上。

这个班同学毕业20年返校团聚时,还深情回忆当时集体“查书”的情景,认为那一场锻炼使他们大为开窍,知道了学问是怎么做的。

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对教师永远是一种鞭策。

教师必需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业务水平,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结合实际制订教学方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关心学术前沿动态,把自己和学术界最新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

教师还必需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一起探求知识。

这样做当然比一年年重复老讲稿、老课件的做法,要花出多得多的精力,但学生大为受益,师生在教学相长、成为“知音”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是无穷的,而这种乐趣又必将转化为下一轮积极从事教学和学习的动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顾也萍国旅学院

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到退休,在高师从事土壤地理教学工作有44个春秋,退休后被聘为校教学督导员,在全校各学院听了不少课,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吃透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是教师备课主要依据之一,教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

要上好课一定要吃透教材内容,搞清教材脉络、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要逐章逐节,一段一句认真阅读、理解、消化,要前后联系,融汇贯通。

另外仅仅看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还要看相关教材。

就土壤教材来说,我们用的是高师统编教材《土壤地理学》,由北师大、华师大、东北师大编;综合性大学教材采用《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由北大、南大编;农业大学教材采用《土壤学》,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编,北方本由山西农业大学编。

近几年的教材,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教“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和个人自编教材等,这些都应阅读。

各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还要阅读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如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土壤分类等。

二、写好讲稿

写好讲稿是讲好课的基础。

教师讲一门课,必须在上课前要有详细完整的讲稿。

讲稿既要汇集前人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又应包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体会。

一份好的讲稿应该是教材的提高和进一步升华,讲稿就是教师“再制造”的产物。

撰写讲稿时要考虑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应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本身的思想性,即寓思想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之中。

如写到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时,其中有一条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代换能力小的氨离子,在浓度很高的情况下也能把代换力大而浓度小的离子从胶体上代换下来。

农业上施用化肥硫酸铵,增加氨离子浓度,使氨离子跑到土壤胶体上。

我想到这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我们要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是来自于科学知识本身的辩证法,学生对辩证法的这个结论印象会很深刻,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

又如写到土壤类型荒漠土时,要进行国情教育,有意识强调我国荒漠土和荒漠化土壤面积大,虽然我国治理沙漠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后的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

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强求,也不能生硬的结合,但在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在实际教学中要花气力落实,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追求实际效果。

不能无准备临场发挥,否则效果不好。

教材受客规条件限制,不能经常变,教材是“死的”,教师要把它变“活”。

讲稿要及时补充本学科的新成果、新研究动向,用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启迪创造智慧。

这些内容应在讲稿中占一定比重。

还有讲稿既不能简单重复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讲稿内容要略多于讲课时所需的内容,说明问题的例子要多准备1、2个,供多于需。

这样讲课时就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有回旋的余地。

在写好讲稿基础上,做好课件。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讲授中必须联系生产、联系大自然和本省实际。

如讲阳离子交换作用时联系石膏为什么能改良碱土、石灰为什么能改良酸性土。

讲胶体凝聚时,联系大自然的现象,江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水常年冲刷河泥形成的溶胶,遇到海水中的盐类凝聚下来的结果。

讲到全国土壤类型时,对我省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分别进行介绍。

通过上述讲授使学生感受到土壤地理学有着很强的生命活力,学好土壤地理学对今后中学教学,服务于农业生产有着广阔前途,使学生对土壤地理学产生了感情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土壤地理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与室内实验、近郊野外实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土壤地理室内实验,目的是应用理化测试手段,培养学生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技能技巧。

如讲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酸度后,进行土壤有机质、土壤酸度的测定。

近郊野外实习是验证、加深和扩大课堂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讲到成土母质,带领学生到四褐山、曹姑洲、湾址实习,观察下蜀黄土、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母质类型。

又如讲到水稻土,到清水河易太乡进行水稻土的教学实习。

要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的特点,面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

四、关注表达与教法

有了好的讲稿,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念讲稿、背讲稿,而是需要用风趣的语言、生动贴切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解,理科教师更要把握好语言表达。

例如,一种好的土壤既能供肥、又能保肥,比作像在银行存活期存款一样,随时用随时可取,不用时又能避免浪费。

又如盐土好像新鲜青菜里加了一些盐,成为盐拌菜,用水冲洗,盐容易被洗掉;碱土象腌了很久的咸菜,即使用水反复洗,菜还是咸的,盐已浸到菜里面了,所以碱土性质比盐土更坏。

还有课堂语言要准确而简炼,语气是坚定的,不用“大概、可能”等不确定的词汇;讲话速度适当放慢,尤其是新教师语速容易偏快。

另外上课前要有计划地设计板书。

讲稿偏重于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讲课面对的是学生,即要“备学生”,要换位思考。

具体做法是上课前几天,一方面熟悉讲稿,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设想,哪些问题容易理解,哪些难理解,用什么方法表达,学生更容易理解。

经过这样的反复,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然于胸,讲课时不仅能条理清晰,挥洒自如,而且可以更多注意学生听课神态、反应,临堂发挥,驾驭教学。

看到学生“茫然”的时候,说明他们对问题没有理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把问题重新交待清楚,而不能赶进度,急于往下讲。

看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已基本明白时,我就跳掉一些枝节,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讲解。

这样就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在课堂讲授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中注意“先慢后快”。

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讲清,不要怕花时间,开始似乎是慢一点,当基本东西懂了,后面就自然会快起来,否则想快也不行。

讲授时注意类比,突出特点。

事物的特殊性是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要深刻认识该事物的本质,就要把握它的特殊性。

讲课要科学分配时间,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简单或类同的可一带而过。

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两节课下来,教师自己回顾课上得怎样?

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不够好,不满意,要有一个反思过程,这对自己很有帮助。

反思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和失败总是结伴而行,经验固然重要,应该总结;教训也定可贵,同样需要总结。

这样不断积累,提高更快。

二○一一年五月

督导动态

校督导团本学期听课与反馈

校督导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听课及反馈

一、听课概况

校督导团本学期听课共284节,217人。

涉及集中听课、分组听课、活动听课、职称听课、新引进人才听课等诸多类别。

被听课的教师职称情况是:

教授13人,占6%;副教授66人,占30.4%;讲师111人,占50.6%;助教21人,占9.2%;新引进人才6人,占3.8%。

年龄分段情况是:

50岁以上3人,占1.4%;36~49岁104人,占48.1%;35岁以下110人,占50.5%;青年教师占一半以上,中青年教师共占98.6%。

二、反馈形式与内容

现场反馈(受听课本人)

及时反馈

课后反馈(受听课本人)

 

集中反馈(集中听课学院)

分组反馈(受听课学院)

定时反馈

评议反馈(公开课—通讯报道)

考核反馈(职称听课—教务处)

 

听课基本概况

反馈内容教学效果与特色

存在问题与建议

 

(注:

听课和反馈详情,校督导团已分类建档。

校督导团关于在外国语学院集中听

《大学英语》课的反馈意见

校教学督导团文科大组分成两个小组从3月21日起至4月26日集中听取了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

历时一个多月,共听了24位教师37节课,含09、10两个年级24个班,涉及全校11个学院、20多个专业。

(一)基本情况

本次被听教师共24人,其中本院在编教师22人,占外院大外部教师总数的33%。

被听教师均为具有硕士学位及讲师职称的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主力军,另外两人为外聘教师。

教学评分90分以上教师为5人次,占21%;80—89分以上的教师17人次,占71%;70—79分的教师2人次,占8%。

上述数字表明,外国语学院承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素养较好。

他们教学态度端正;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方法多样;多媒体使用合理;教学效果较好。

文科大组在听课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

(二)总体评价

1.学院领导重视

外国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如:

大学英语教学中坚持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备课,说课;每一教研室每一学期都至少有一位教师上一次公开课,在此基础上再推选一到两位教师在校内上教学示范课;学院还多次组织大学英语教师去外校观摩学习,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种赛事,以开拓教师的视野。

去年王家根、王瑜两位青年教师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安徽赛区获得二等奖。

学院每学期两次在大学生中举办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比赛,如:

写作、词汇、演讲、听力、书法、歌曲、朗诵等项比赛,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2.教师教学态度端正

本次集中听课的24位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基本都有打印工整、步骤详细的教案。

督导小组听课前查看了教师的备课笔记和教案,他们都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进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案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以及课文中知识点的讲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脱稿讲授,课文内容熟悉,安排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

郭颖、张瑰君、汪宁、钱渝、叶红等老师能提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