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156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上古诗欣赏与积累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约

桑条无叶玉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

  1、五原:

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2、旧来:

自古以来。

3、未挂丝:

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韵译】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

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艺术手法】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

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

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

“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

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诗文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

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

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积累】

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文】

3、蜀道后期

(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蜀道后期:

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归家。

(2)客心:

客居外地者的心情。

(3)预:

事先准备。

【韵译】

出使蜀地,归家的急切之情好像在与日月争时间,来往的日程事先已经策划好,可秋风不等待我,先到了我的家乡洛阳城。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

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

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

“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

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

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

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

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送梁六

(初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

这是诗人贬官岳州时的作品。

梁六:

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

洞庭山:

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巴陵:

郡名。

至唐朝,巴陵郡改为岳州。

 

孤峰:

指洞庭山,即君山。

神仙:

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湘君:

湘水之神,男性。

一说即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湘夫人:

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后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

在这首送别梁六的诗作里,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同样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诗的头两句写景,景中寓情:

秋风萧瑟,满目汪洋,只有君山一点,孤独漂浮。

孤峰“浮”,其实是水波流动,诗人借助“错觉”,化静为动。

诗的末两句,先写神仙虚渺,然后以风帆远去,湖水悠悠作结,含蓄地传达出诗人送友惜别和仕宦失意的心情。

如沈德潜所说:

“比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惟送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

”全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不显刻划而意境自呈现。

这首诗在诗坛里享有很高的声誉,不是偶然的。

全诗妙就妙在借用景物和神话故事的想象的统合,婉转的道出自己的孤独和盼望,而又不陷于离愁别绪的泥沼中,始终淡泊的娓娓而谈,于不经意之间“渲染”了心之所思情之所系。

历来写别离的诗不胜枚举,大多陷于凄迷、凄清、凄切的境地,读之倍觉凄凉,有时不堪咀嚼不忍再读。

像张说写的这首别离诗,却摆脱旧框框,别有天地。

写别离,全诗不沾一个愁字,却有很绵长的离别愁绪渗透在诗里。

巴陵一望洞庭秋

 

巴陵,即现今湖南省岳阳县。

梁六是张说的朋友,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当时途经岳阳入朝,而张说正被贬至岳阳,这首诗是写给梁六的。

两人来到洞庭湖边,梁六上船了,张说无话可说,只能惆怅的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心里浮起的是洞庭湖满满的萧瑟的秋意。

此秋,未必是指季节的秋天,诗人不仅写景也写意,秋是暮秋,带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绪。

浩浩的湖水浮泛着远去的船帆,诗人眼里流露出深深的秋意。

这一句诗已充分写出别离的愁情,但又不露痕迹,很不经意的“渲染”。

日见孤峰水上浮

孤峰指的是洞庭山。

友人离去了,可膝足倾谈的对象不再了,自己又被贬,此番境遇,怎不叫诗人柔肠百转,不胜欷嘘。

在眼中看来,平时美丽飘渺的洞庭山,此刻也垂首黯然,寂寞自处了。

湖水尽管浮荡着,可孤峰却朦胧了。

闻道神仙不可接

这句诗似乎来得有点突兀,跟别离的主调不搭配。

此时此刻,诗人为什么忽然想起神仙之道?

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那不得不从神话故事中去追寻诗人的思想了。

初唐时,道教盛行,鼓吹神仙之道的言论在某个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在当时的人看来,神仙之道是引渡人们到达清净无为的无忧无虑的境地。

诗人也许也受了这个影响,另外,有关君山(洞庭山)的神话传说也很多很浪漫,激起人们对神仙之道的想象。

当然,诗人此刻的心境是苍凉而萧瑟的,望着在湖水浩淼中的君山,而兴起这些神仙之道的想象,是可以理解的。

在内心深处,他渴望能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但诗人也知道这充其量只是一种盼望和渴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越是这样的呼告,心里的落寞就越深;

神仙只是传说,何处寻之?

心随湖水共悠悠

既然神仙之道不可寻,诗人只好放任自己的心,随着湖水悠悠荡荡。

这句诗表示诗人的心胸是豁达的,明知现实环境不可改变,被贬的命运不可变更,与其如此消颓,不如放宽心魄,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融化一切的不如意和失落,这样,不管天地如何,个人命运如何颠沛,全都在不言中了。

【积累】写离别的诗: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风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山光:

山色。

2、物态:

生物姿态。

3、弄春晖:

随着春天的阳光忽隐忽现而不断变化。

4、拟:

打算。

[韵译]

在阳光下的山姿物态变幻莫测,

不要因为天色转阴就要回家。

即使是天气晴朗无雨色,

高山深处的云雾也会润湿衣服。

【艺术手法】

此诗围绕着挽留到山中来访的客人,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语言质朴,意味深长。

盛唐诗人张旭的这首《山中留客》清新而富有启示,是用哲学的眼光在观察日常事物。

山光物态弄春晖

客人到山中来时,正是春和景明的时候,自然之景美不胜收,草木发荣,飞鸟欢唳,云雾舒卷,溪涧迸溅,都在春光的笼罩之下斗妍争奇,是一种粗略的山关美景。

一个“弄”字,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其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莫为轻阴便拟归

客人看到天边阴云渐涌,怕逢天雨。

“拟归”就是打算回去。

此时景色还未看尽,可阴雨却又将至,主人该怎样来挽留宾客呢?

他说:

“不要因为有点阴雨就打算回去。

”接着又说: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瞬间意境打开!

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

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

你怕下雨吗?

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

留下来吧!

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其实这首试只是从“雨”道来,而发散开去的却又富含哲理。

人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到一面(如只看到下雨),却没看到其另一面(晴天也有“雨”)。

那么,这么一发散,着两句就给人以更深的哲理,其意义早以超出山中之景了!

[积累]

一、关于作者

1、作者生平:

  张旭,唐代书法家。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

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

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

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

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

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2、作者成就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

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3、作者作品

《肚疼帖》、草书《古诗四帖》

4、名家评论

盛唐及中晚唐,都有诗人称道张旭草书的精妙。

“诗圣”杜甫在一首诗中,说张旭草书使他觉得: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蟋其间,溟涨与笔力。

”意思是说:

张旭虽已故去,但现在人们展开他书写的绢绡,令人感到一阵悲风,眼前呈现万里的古色。

一笔一画似乎都发出敲着玉器的声音,又高超不凡地如挺立的群松。

草书犹如绵亘不绝的群山,他的笔力似乎是得自大海的波涛。

并评论说:

“未知张(芝)王(羲之)后,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指张旭),逸气感清识!

”杜甫把张旭与张芝、王羲之相提并论,显然有将他也列为“百代则”(师表)之意。

6、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桃花溪:

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2)飞桥:

高桥。

  (3)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4)洞:

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5)尽日:

整天,整日。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桃花溪:

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

深山野谷,云烟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

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

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

“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

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

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

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

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千余年来,张旭的诗名一直被其书名所掩。

同时代及后人论张旭,都盛赞其书而不及其诗。

其实,张旭不但是“草圣”,又是造诣非凡的诗人,可谓“张旭诗书两生辉”。

翻阅《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中张旭仅存的10首诗,令人拍案称赞。

例如五言绝句《清溪泛舟》: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这首诗描绘的是旅人弄舟清溪,明月初升,歌声顿起,舟中人笑揽溪中月影,流连忘返。

诗如画图,有人物,有情景,有动感,空灵脱俗,给人无限美感。

再如七言绝句《春草》:

“春草青青万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这是一首感怀诗。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诗人远离故园,寓居边城,于一望无限的春色之中,离愁别恨陡然而生。

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愁,使哀愁倍生。

后两句对仗极工,以低回幽怨语气道出,把思念之情的表达推向顶点。

最后列举七绝《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寥寥28个字,把陶渊明《桃花源记》囊括其中,真是神来之笔。

它也使人隐约觉得,生活年月稍后的王维的《桃源行》名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似乎就是捡拾挪用了张旭的诗句,而且在构建令人无限遐想的意境上不如张旭。

张旭此诗堪称极品,它被清人选入万中取一的《唐诗三百首》,编者并说:

“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仅从这三首可以看出,张旭的诗歌,堪与他同时代的大家并列而无愧。

只可惜流传下来的太少,使后人有遗珠之恨。

二、关于桃源的诗

桃源

——唐·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诗文]

7、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1)浙江:

指钱塘江。

(2)扁舟:

小船。

(3)引领:

伸长脖子。

天末:

天边。

   

(4)越中:

今浙江绍兴。

[韵译]

钱塘江潮落后平静得不起一丝风波,  

和你同乘一只小船漂泊在江面上。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  

不知哪一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艺术手法]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

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

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诗的结尾是个问句,这是独到之处,“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

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

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

“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