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06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绪心理学摘要.docx

情绪心理学摘要

总论

(疑问:

什么是语词意识、感情性反应?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维度、多水平整合的复合过程。

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融合着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元素的交叠。

一、情绪、情感和感情

(一)情绪的属性和定义

1.情绪与认识不同。

情绪有两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其一是内在的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的表情。

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者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识对事物的评价则可能发动、转移或者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2.情绪的组织作用和情绪的“干扰”性质。

3.情绪的特性:

①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成分有内在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激活。

认识的过程平淡无情,情绪则带有独观的主观体验色彩。

情绪过程的体验感受方面给行为提供动机,对认知和行为起着组织或者瓦解作用。

情绪有特殊的外显表现(表情和动作,主要是表情)。

情绪发生在一定生理激活水平上(神经系统为情绪提供能量)。

②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冯特:

情绪的三维学说。

维度分别是:

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情绪维量量表);

依扎德:

快乐度、紧张度、冲动度、确信度;

施洛伯格:

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度;

普拉奇克:

相似性、对立性、强度。

③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情绪随着大脑皮质的进化发展。

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是多级神经生理整合活动的基础。

情绪还发生在心理多级水平上(比如不同类别的动物只能在它所处的心理进化梯级的一定高度上实现情绪整合)。

从认识水平上区分,有感知觉水平上的感情反应和认识水平上的感情反应。

从社会化程度上区分,有与本能需要相联系的感情反应和与生物-社会学时间相联系的感情反应。

从意识水平上区分,有语词意识水平下的感情和语词意识水平上的感情。

从情绪存在形式上,可以被区分为:

(1)情感反应:

面部、声调、躯体。

如快乐、悲伤、焦虑

(2)感情状态:

心境、兴趣或专注状态。

(3)情绪特质,情绪是个体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

(2)情绪、情感和感情的概念分析

无论是情绪、情感或感情,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在不同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术语时,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感情(affect)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现,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

它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

情绪(emotion)感情性反应作为心理活动的过程。

情感(feelings)具有稳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应。

(在动物中也存在)

2、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

达尔文指出情感和智能等心理功能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

情绪的发生与脑的进化,特别是新皮质及其附属部位的进化是同步的。

情绪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理由如下:

①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成为支配有机体随意或不随意的,本能或认知的行为的重要心理能力。

②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与脑的活动过程中。

给有机体提供保持注意的力量,使有机体专注于外界一定事物,成为有机体认知加工时有利或者不利的脑的背景。

情绪状态促进或延缓、增强或阻碍加工的效率,影响加工的选择且支配加工反向。

③情绪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最重要的成分。

感情特质在人格中的成分使个体具有主动或被动、内向或外向、敏捷或迟钝、易感或沉静等个性特征。

④情绪作为一种主管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

有机体的内部感觉在脑中登记,由于有机体器官活动固有的和恒定的节奏性,为产生可感受的体验提供了刺激来源,而成为意识成分。

(婴儿内部器官活动引起的感受变化就是最初的意识。

(2)情感、情绪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动机是心理动机对生理内驱力的制约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结果。

情绪情感问题经常发生在人们心理生活的前言。

人们遇事,情绪先被触发。

感情体验均介入认知活动,影响着人们采取决策的行为,就是会影响动机。

比如:

①行为经济学提出,领导要注重员工的情绪

②某些特定的活动领域存在特殊的情绪问题(驾驶员、外科医生等)

③艺术形式中角色的塑造典型的再现了生活中的人的情感体验(艺术家通过作品唤起人们感情共鸣)

④人生发展各个阶段必定会经历各种感情波澜

⑤精神疾病给人带来痛苦

(3)情绪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情绪是一种心理过程,是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研究是独立的又是相关的。

3、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高等动物心理功能发展比形态变化更有效。

神经系统发展带来的感觉能力的发展,感情性功能成为重要的适应生存的手段。

(脊椎动物可以广泛的观察到4F反应,争斗、逃跑、哺喂和怀孕生产。

面部表情的发展与分化,同语言器官的发展分化相似,是情绪的“器官”的发展和分化。

婴儿的情绪反应是人类第一个有效的心理适应工具。

(2)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的行为和动机

有机体在缺乏某个生存必须物时,例如缺氧,缺氧的生理需要提供的信息是内驱力,在这个过程中,感情上的感受必须附加到内驱力上,并且使内驱力得到加强,对内驱力起放大的作用。

(霎时的恐慌感、急迫感)内驱力是生理需要,感情是心理反应。

人的目的行为中包含着情绪因素。

认识和目的本身不包含活动的驱动性,促使人去行动的是兴趣与好奇,驱策人去实现目标的是愿望和期待的情绪和激情。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情绪不仅对认知活动的作用起驱动作用,还可以调节认知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

情绪是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调节着其他心理过程,这叫做情绪的“组织作用”。

包括组织的功能和破坏的功能。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不同性质和不用唤醒水平的情绪起着不同程度的组织或者瓦解认知加工的作用。

(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

情绪的外显形式是表情。

表情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变化和身体姿势变化所构成,并且面部表情比其他二者所携带的情绪信息更具有特异性。

喜怒悲惧惊厌面部肌肉运动的先天模式。

综上:

情绪的几种基本功能揭示了它的一个根本特性:

现代人类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都是自然的适应性与社会化的综合,是有机体古老的脑和现代的脑的共同活动,是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生影响的交织。

情绪理论的演变

1、早期理论

(一)达尔文学说的启蒙作用

情绪心理学创始人:

达尔文、詹姆士、弗洛伊德。

达尔文认为:

情绪是人类种族进化的证据,可能是人类行为得以延续的机制。

(2)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学说:

按照常识的说法,对外部事件的知觉使人产生情感,随着情感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变化。

但是他认为这种称述是不正确的。

他坚持主张,使人激动的外部时间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时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

①“粗糙的情绪”、“精细的情绪”;

②詹姆士的情绪发生论中,躯体骨骼肌肉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内脏反馈都是对情绪发生作用的;

③情绪被视为可以感受到的意识体验;情绪规程:

对刺激事件的知觉和对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知觉;情绪体验和身体反应之间有相互作用;

④钦农情绪的“丘脑学说”。

(3)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把情绪放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

1.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一定的来源、目的、对象,并且具有可适应新。

在意识动机发生冲突时,边出现压抑,而压抑的能量需要释放,便形成了内驱力。

2.费罗伊德:

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后来发现这个观点不正确,把情绪看做能够释放的过程,并承认情绪活动必须伴随意识体验。

而他关注的重点是冲突引起的负性情绪。

(4)新精神分析学派对情绪的观点

本能内驱力这种能量在心理上可以变现为观念和感情两种形式。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观: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开始重视情绪行为产生的外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觉可以是无意识的过程,是情绪的引发源,但不是决定因素;注意到意识层中的内容;丰富了对情绪各成分的认识。

“认知-感情结构”。

2、情绪的激活理论

(1)达菲的激活论

情绪的发生完全是生理唤醒和神经激活的结果。

情绪动机向自己预料到的情境去行动,行动的目的是为接近或作用于那些带有积极或者消极作用的情境,当在实现愿望的行动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愤怒或恐惧等情绪。

(2)宾德拉的中枢概念

“中枢运动状态”概念。

情绪和动机不可分,服务于有机体生存。

不能认为情绪行为总是紊乱的、破坏性的;动机是有组织的、有规律性的。

情绪的紊乱或组织取决于具体发生的运动中枢运动过程。

(3)温格的情绪生理心理概念

情绪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的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和反应。

它包括骨骼肌反应和生理反应。

(4)林斯里的激活论

发现脑干网状激活系统(RAS),提出情绪与行为的激活理论。

(5)杨和普利布拉姆的干扰轮

从生理干扰角度解释情绪,并且包含动机和认知。

感情导致的行为有适应意义并导致动机;感情和动机依赖于认识和记忆;感情有调节作用;感情循着神经激活的规律而发生。

杨:

神经中枢具有情感上的“紊乱”反应,认为紊乱是情感的关键因素,从而形成情绪是“扰乱反应”的独特概念。

他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乱”。

紊乱的起因:

①情绪“起源于心理环境”;②情绪由机体生理变化

普利布拉姆:

心理活动在神经中枢是以一种有组织的稳定性为基线的。

引发的新概念:

感情体验在机体内似乎是监视脑活动的一切机制,起着监视心理加工的作用。

3、情绪的认知理论

认知论与功能主义理论。

从认知论的发生和发展中派生了情绪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以情绪的多成分为出发点,认为单一维度不能解释情绪的构成。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认知评价、生理过程和环境三因素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情绪评价学说:

情绪与机体生理唤醒有密切的联系,但情绪绝非单纯由生理唤醒决定的。

情绪赖以产生的源泉在于情境事件,但大所属情况下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

知觉过程对刺激进行初步筛选,认知过程按照当前刺激信息,提取信息库中相关的储存,进行加工处理。

知觉和认知是刺激事件与发生情绪反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情绪评价-兴奋理论”:

情绪的整个神经通路是大脑皮层兴奋作用的结果。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总观:

①反对把情绪单纯的归结为生理激活这一单一变量。

主张情绪是综合反应;

②不同意把情绪归结为动机或驱力;

③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

情绪的主题:

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

核心观点:

三个要点①情绪的发展来自环境信息;

②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③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

应付:

应付是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处理那些被评价超出个人应变能力的情境的努力。

①应付经常指向于改变认知和行为;

②应付被限制在评价那些超过个人应变能力的客观要求之内。

即应付是对心理应激的反应。

③应付指向努力去处理、去行动;

④应付中处理包括降低、回避、忍受和接受这些应激条件,也包括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

(3)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学说

“情绪唤醒模型”

4、功能主义理论

(1)情绪的动机理论

①赫尔的动机观点:

生物内驱力是动机的基本来源;

②汤姆金斯的情绪动机论:

强调情绪的动机作用。

内驱力在强度和紧迫性上,作为动机是不够的。

内驱力是生理需要,感情是心理反应。

③冯特的意志论:

人的目的行为十分重要的包含着情绪因素;情绪的动机作用还体现在人类的高级目的行为中。

有意行为和选择行为,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

有意感情和决断感情,已经不是单纯的情绪,而是情绪和认知的辅助结合。

(2)情绪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思路

情绪是人与外界事件关系的维持和破坏的过程。

奥特勒对情绪的描述:

情绪经常是在有关重要事件作用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引起;情绪的核心是对计划采取某种迅速行动的准备状态;情绪是对某种动作提供评紧迫感的先行状态,从而干扰或完成选择性思维过程或行动。

不同类别的准备状态导致与他人关系的不同态度。

情绪经常被体验为一种明晰而可区分的心理状态,市场伴随着心理变化,时常伴随着身体变化,表情或活动。

5、依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依扎德的理论的三个集中点

①动机-分化理论同认知-评论理论相对立,明确提出情绪的作用问题;

②继承和发展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

③从进化的观点引出情绪的分化观

(1)情绪的进化、分化和动机

依扎德说明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作用。

每一种具体情绪都保证有机体对重要的事情发生敏感,情绪在意识中的存在为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提供准备。

(2)情绪的动机系统

人格包括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六个子系统:

体内平衡、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和动作系统。

(3)情绪系统

1.基本情绪和情绪系统

情绪分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情绪在生命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对生命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化理论把情绪规定为具有生理的,表情的和体验的三成分,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人类的基本情绪大约有8-11种。

分别是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以及害羞、轻蔑和自罪感。

基本情绪特有的规定性为:

①有特点的精神基础,是生理成熟的自然显露;

②有特定的面部肌肉运动模式特征;

③有可区分的主管体验。

基本情绪相互作用,情绪与内驱力的相互结合,情绪与认知,以及与认知结构等多种形式结合,构成情绪系统。

①某些情绪可排列为强度系统等级。

如兴趣、惊奇、恐惧这三种情绪的基本性质并不相同,但在神经激活水平上,可排列为系列等级。

②多数情绪有明显的极性关系。

例如,快乐-悲伤等从性质上处于对立的两极。

这种对立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有时甚至可以互相结合的,如“高兴得流泪”。

③情绪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或相互叠加。

在对新异事物的探索过程中,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摆动。

产生性质不同的趋近和回避行为。

又如愉快和兴趣的叠加导致互相加强和互相补充,维持最佳的认识背景。

④情绪的自由度。

情绪与按生物节律而发生的驱力不同。

情绪可以无限多样、灵活的方式发生。

情绪的自由度表现在时间、强度和密度上。

还表现在发生的对象上和目的的方向上。

⑤情绪具有局限性。

情绪被许多因素控制:

生物节律性;个体差异及生理状况;个人经验、记忆存储及认知加工方式;社会交往中,情绪受对方投入的情绪性质和成都的限制和谚语交谈的社会规范制约。

2.面部反馈

情绪产生于面部肌肉模式运动的内导反馈,面部表情行为是情绪体验的激活器,通过情绪外显表情可强化情绪;反之,压抑外显表情会削弱情绪。

下丘脑会激活先天表情模式。

汤姆金斯提出:

精神可用单一的精神激活变量来标志。

这个变量被他称为“精神刺激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神经放电量”。

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

1、面部表情理论假设

基本情绪是基于“先天情绪程序”产生的。

这些情绪程序被认为,表情的产生,包括着对面部肌肉的自主性神经信息,服从于符合表达规则的骨骼肌随意系统的控制。

在理论上被称为“情绪外导假设”。

汤姆金斯主张,情绪不但产生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也十分重要的影响着情绪,现成的理论为“面部反馈假设”。

扎伊德设想“情绪是一种独特的神经过程,它诱发外导过程而产生可观察的(也可能观察不到的)表情和可意识到的独特体验”。

(1)外导假设

外导假设是指具体情绪的感情程序从脑输出到年部肌肉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可清晰区分的具体情绪。

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测量方法:

观察者判断、肌电图(EMG)记录和面部运动客观观察编码。

①面部运动客观编码系统采取“编码-译码”程序,也叫“输送-接收”程序。

研究发现,根据人们的面部反应与自主系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可把人分为表情外化者与表情内化者两类,对一个人来说,情绪的增强与面部反应外导的增强是一致的。

②EMG:

被试者做出中性表情和刺激物引发具体情绪表情的情况下,记录被试者面孔具体部位得到某类情绪与某块或某几块肌肉活动相联系的资料。

但是由于肌肉重叠现象,EMG反应还不能得出具体情绪的面孔模式,而只能做出正性与负性情绪的区分。

(2)面部反馈假设

面部反馈理论可分为维度假设与类别假设。

目前较多的是把情绪归纳为效能、活动、退缩-接近三个维度。

①类别论认为,像颜色识别一样,不同类别之间的识别是容易的,而同一类别内的识别则困难。

首先确定两边界点,在这两个刺激点之间,给定一个第三刺激,辨认第三刺激与两个边界点哪个更接近,给它找到一个位置,以此一步步的判定类别内的差别,称为“类别边界效应”。

②维度论认为,面部运动提供维度之间变化的程度,而不认为情绪是具体的和可区分类别的。

以反馈论为出发点所设计的研究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放大-压缩”标准,另一个是使用自我报告标准。

2、面部表情的全人类普遍性

(1)情绪表情与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由脑和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运动。

表情参与情绪的发生。

在物种进化阶梯上,脑的进化水平与情绪发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主要是大脑皮质发展水平)

婴儿时期就能确切显示8种基本情绪,分别是:

兴趣、惊奇、愉快、痛苦、厌恶、愤怒、惧怕、悲伤。

(2)基本情绪面部表情-先天的程序化模式

①先天盲婴案例证明,先天盲婴可以显露同正常视觉婴儿一样的面部表情。

出生三天的新生儿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出现的微笑面孔,是婴儿处于正常的舒适状态的反射性反应,是先天情绪模式的最早显露。

(但得不到反馈和强化因此日益淡薄)

②跨文化研究证明前文化民族同文化民族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一致的。

中国婴儿同西方标准化的基本情绪的表情模式,以及中国婴儿同中国成年人的基本表情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化了的成人表情中仍然保留着、而且时常显现出基本情绪的表情模式。

③婴儿的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是不学儿能的。

与生俱来的遗传-适应能力就是感觉-感情性反应。

(3)面部表情运动反馈-情绪感受的激活器

詹姆士的内脏反馈理论到阿尔波特提出的情绪反应的机制是横纹肌反馈,情绪的分化是区级运动系统的感觉反馈的功能。

汤姆金斯提出并强调了面部表情和面部反馈对情绪发生的特殊重要性。

竟来更进一步宣称面部表情与情绪体验无关,而是被具体事件和社会动机所决定。

依扎德就情绪的发生总结出如下假设

①情绪是一个过程,它在意识里持续存在。

面部肌肉运动是整合情绪的成分之一。

②在内外情境事件作用下,情绪作为有选择和有组织的功能加工,改变边缘系统和感觉皮层的神经激活状态和活动模式,从而产生了被分化了的具体的情绪体验。

③单独表情成分不能构成情绪,只有当它同神经过程和体验三成分进行整合才能产生情绪。

④面部反馈引起边缘结构和皮层的冲动支配下丘脑,情绪的先天迷失储存在下丘脑及其临近关联的部位。

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

①有机体内外刺激事件引起边缘系统和感觉皮层的兴奋,改变着神经过程的激活状态,从而影响下丘脑。

②丘脑和基底神经节激活具体情绪的先天模式,通过第七对脑神经,把由皮层运动区调节的面部表情的神经信息组织起来,导致一种具体的面部表情。

③面部表情活动经由三叉神经传导面部收纳器的冲动,经后部下丘脑达到皮层感觉区。

④面部运动反馈是皮层整合,产生情绪体验。

同时依扎德指出:

面部表情发生在微瞬之间。

面部运动反馈和内脏活动反馈,对情绪发生所起的作用,不同在:

①自助唤醒过于缓慢,不足以成为情绪的原因。

②由人工激活单独产生的自主性唤醒,无情绪反应发生。

③自主唤醒不能区分精确分化了的情绪多样性,而面部表情的差异与各种情绪的相应体验是一致的。

(四)面部表情社会化

①面部表情的复杂性。

基本情绪同内驱力结合,同认知的结合,以及同人格特性的结合,形成人类无限丰富的情绪系统网。

②面部表情的随意性。

儿童从三四岁开始形成有意地抑制和掩盖自己表情的能力。

这种修饰表情的能力,无论是企图改变自身感受,还是以它作为工具去协调人际关系,对任何人都是社会性适应,是情绪原始适应性在人类的延伸。

③文化差异影响情绪表达。

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泛人类的。

因此它是一种生物现象,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化过程中表现的社会行为。

因此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3、面部表情的神经生理学依据及测量方法

(1)面部神经的神经生理学证据

病理学研究证明,对不同的面部表情的知觉也与不同的脑部位联系着。

(2)面部表情的测量方法

艾克曼的“面部活动棉麻系统”(FACS),依扎德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1.制定测量编码系统所依据的原则

①所要测量的是面部肌肉运动本身;

②严格遵循神经解剖学基础;

③便于使用。

2.关于对面部活动单位的测量

研究者发现多数面容变化是几个活动单位合加在一起才发生的。

共有19种这样的复合单位。

3.对于情绪的测量

Max把面孔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这三个部位,列出29种面部运动记录单位。

Affex以Max为基础,组合面部运动,描述基本情绪。

(3)面部表情判断的准确性

基本情绪

1、快乐

(1)愉快与快乐的源泉

愉快和快乐是主要的正性情绪,为什么带来享乐。

这里的享乐或者享受指的是心理上的享受,即“享乐调”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快乐和舒适;最高的快乐是满足和幸福感。

1.本能和感觉水平上的愉快

我们把愉快和快乐稍作区分。

愉快指的是那些先天生成的、直接由神经和脑的活动一起的正性情绪反应,它引起快感甚至满足感。

快乐则附加上更复杂的心理上的含义。

愉快可分为:

①感觉愉快。

人们生活在舒适条件中感到愉快。

②驱力愉快。

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快感。

③玩笑中的愉快。

在紧张之余得到松弛。

2.真正的快乐来源(真正的快乐包含有鲜明的社会内涵)

①快乐在完成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

②快乐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

(2)快乐的功能

1.快乐增进人际间的社会联结

快乐从开始就是在社会关系中建立的。

快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交往反过来增进人的快乐感受。

2.快乐增强人的自信

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

建立自信的两个通道:

通过快乐的激励是人在完成任何任务和学习时坚持不懈。

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信心。

3.快乐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

生活紧张和压力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情绪性应激、焦虑或者忧郁等病理负性心境。

但是,快乐带来的松弛不适当的延续,将不利于随后进行的智力工作,它使具有一定紧张度的思维能力下降。

(3)快乐表情辨认和体验意识

1.快乐表情辨认

快乐的表情最容易辨认。

额头平展、眼睛闪光而微眯,面颊上提;嘴角后拉,上翘如新月。

出声笑时,面部肌肉运动程度更大,眼睛更加明亮。

2.快乐的体验意识

①快乐在体验里呈现为有信心和有意义的意识状态,使人能自觉处理问题和享受生活乐趣;

②快乐伴随着满足感,使人更容易理解周围世界中让人紧张和满意的各种问题,在对待和处理时就更容易些;

③快乐使人体验到自身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并产生一种亲切感。

④超越感和自由感,使人觉得在现实中的存在是轻快的、活跃的和主动的。

在DRS测量中,快乐得到的愉快维度最高分,紧张度最低,自我肯定程度最高。

(4)快乐的调节机制

1.设定目标。

为了目标的实现①要审视设定的的或者方向有实现的可能性②要对设定和期待的目标的实现具有充分的信心③要对所取得的进步及时得到客观的反馈和肯定。

2.设定目标的策略。

首先设定较低的目标,集中在短期目标。

3.个人自我效能感

4.个人条件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

人要学会实际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差别,自身能力和社会标准的差别。

5.社会供给。

例如英国的“国民快乐总值”(GNH)。

2、痛苦与悲伤

痛苦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负面情绪。

(1)痛苦的诱因

痛苦表现为先天的适应性心理-生理反应。

按照汤姆金斯的神经激活观点,痛苦被激活的原因是刺激持续存在并是神经激活达到较高水平的结果。

引起的原因包括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