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4章).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37173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8.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情绪心理学(4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心理学(4章).ppt

《情绪心理学(4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心理学(4章).ppt(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绪心理学(4章).ppt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情绪与认知,第四章,1、了解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

2、掌握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3、掌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古希腊时期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对柏拉图来说,灵魂除了是希腊人长久以来相信的那种无形体和不朽的实体以外,它还是意识。

柏拉图认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组成的,前者包含理智、激情和欲望组成。

这三者协调发挥作用时,才能使人保持良好状态。

其中理智处于支配地位,激情和欲望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智和激情是主与从的关系。

理智控制情绪,同时情绪也为理智服务。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

(一)古希腊时期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的功能有两种,即认知功能(如感觉和思维)和欲动功能(如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

前者称为主动心灵,后者称为被动心灵。

同时认为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区分开来不在于感官与生理唤醒的不同,而在于信念(即认知)的不同。

提出了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情绪是人们如何解释世界的反应。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可以被称为情绪认知理论之父”。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关于情绪与认知的观点中世纪时期哲学思想受神学影响,认为情绪与认知相互分离,情绪能力是直接反映内部和外部感觉的能力。

情绪是没有理智可言的,并且认知处于第二位。

托马斯阿奎将情绪归于肉体而不是灵魂。

情绪被视为一种冲击精神和认知的肉体感觉的趋势或欲望。

Vives认识到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西班牙进步思想家裴微斯认为,情绪可以在心理上通过训练而加以改变。

心理训练能够改变情绪是因为观念是情绪的根源。

可以说,裴微斯已认识到了认知与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作用。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三)近现代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笛卡尔认为,人身上有灵魂,有精神实体,这是他的二元论思想的体现。

他的二元论是一种心身交感论,认为人的心灵和身体这两个实体可以互相影响,心灵仿佛是身体运动的指挥者。

认为情绪是由外物和体内变化引起的,情绪与感觉一样。

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彰显如何通过理智和意志来控制情感。

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和心身交感论,提出心身双面论,也称心身同一论。

他认为,心灵与身体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统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他主要将情绪看作是认知的,人类的情感是理性的情感。

认为情绪具有动力功能。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三)近现代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

只要去研究每种生理唤醒的具体生理机制即可,认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情绪心理学不过是生理学的一部分,这也是情绪研究生理学化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者坚信情绪不过是生理反应而已。

20世纪60年代,许多情绪心理学者转向情绪的认知理论研究.阿诺德、沙赫特、伊扎德Zajonc(1980)首次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一篇题为情感与思维:

偏好并不需要推理的文章,讨论了某些场合下情绪独立于认知,认为心理学在解释情感时应该减少对认知作用太多的依赖,认为尽管情感和认知存在着联合作用,但是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即使没有先前的认知过程,情感也能够产生。

1984年,系统阐述了情感首因的经验基础、情感和认知的独立性。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三)近现代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Lazarus不赞成Zajonc关于情绪的首因观点,认为认知评价是所有情绪状态的构成基础组成特征,认为认知评价总是发生在情感反应之前,不过这种评价可能并不一定发生在意识水平之上。

后来,他认为情绪与认知谁为第一这个问题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错误,认知与情感两分法是科学构想,本质上并不存在。

分析还原的观点和整体主义的观点都是可信的,更合理地解释两者是一种互倚与整合的关系。

Kleinginna认为Zajonc和Lazarus的分歧在于他们对情感和认知的界定范围不同,认为.近年来,Kleinginna的观点得到了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持。

Jeremy等人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证明,有些情绪信息加工与我们已有的特殊认知加工都发生在前额皮层的相同区域;也有学者认为,杏仁核不仅是情绪中心,还是认知评价的区域。

第一节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二、当代情绪与认知关系的争论

(一)Kiesler的观点争论的一个难点是:

情绪和认知的实证性研究有部分重叠,情绪反应所涵盖的方位非常之大

(二)Leventhal和Scherer的观点争论的根源在:

触发情绪和认知的事物多大程度上可以分离开来?

.情绪是否能在认知之前发生?

(三)Lazarus和Smith的观点对知识和评价之间的差异与情绪与认知关系争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是情绪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评价则是充要条件。

(四)Parrott和Sabini的观点认知是情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情绪现象是由认知过程所导致的;非认知因素也会影响情绪。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一、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刺激情景评估情绪阿诺德,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辛格,情绪归因论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一、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认知的依赖(图片联想实验)1964年,芬泽(Fenz)进行的图片联想实验,在实验设计时,芬泽首先要考虑:

改变被试的什么认知?

如何改变?

期望观察到怎样的情绪变化?

由于芬泽的被试是见习跳伞运动员,他预测:

(1)随着跳伞事件的临近,对跳伞这一事件的认知会发生变化;

(2)被试看到和跳伞有关的图片所引发的认知过程,必定不同于他们看无关图片的过程。

这样,芬泽想到让他的被试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图片联想任务,同时对他们的情绪生理指标进行测量,以观察情绪是如何随着对跳伞这个事件的认知而变化的。

如果情绪是依赖于认知的,那么在跳伞前不同时间测量的情绪生理指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在图片联想任务中,对不同图片进行联想时的情绪生理指标也会相应地不同。

实验的被试是54名见习跳伞运动员,分成两组,每组27人。

研究者在第一次跳伞前二周、第一次跳伞前一天和第一次跳伞的当天这三个时间对两组被试进行图片联想测验。

所用的联想图片是按和跳伞这个主题的关系程度制成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图片材料。

研究者测量的情绪生理指标是皮肤电反应(GSR)(这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指标,可以反映情绪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

(1)随着跳伞日期的临近,实验组被试的皮肤电水平升高,表明被试内心的情绪紧张程度增加;

(2)刺激图片同跳伞相关联的程度愈高,则皮肤电水平也愈高,表明被试紧张程度也愈高。

这两个结果都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一、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二)注意和思维的作用注意与思维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

1、注意等认知加工能影响情绪体验。

2、思维能影响情绪反应的方式和速度。

认知结构越复杂,对人对事越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相反,认知结构越简单,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越强烈。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一、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三)语言对情绪知觉的影响传统的面部表情识别认为,面部表情是明确的、确定无疑的.情绪的识别会自动地发生,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近期的研究表明,语义信息是情绪知觉的必要的背景线索,并且语言本身可以影响一个人如何理解其他人行为中包含的情绪。

情绪词也可以影响人们如何提取和加工面部的感觉信息,并建构情绪知觉。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一、认知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四)情绪的认知控制情绪调节是指我们对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时候产生它们,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它们等过程的控制。

情绪调节能力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而且调节情绪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负性情绪对我们心智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Gross的5个情绪调节策略:

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调配、认知变化、反应调节Ochsner和Gross将情绪调节分为行为调节(例如抑制情绪行为)和认知调节(如以限制情绪反应的方式来注意或者解释情绪诱发的情境)。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二、信息加工的不同等级水平对情绪的影响霍夫曼(Hoffman)把认知调解情绪的心理过程分为三种不同水平的加工图式:

(一)物理刺激直接引起情绪反应外界物体的物理性质如声、光、嗅、味等刺激在脑内的感觉登记可直接引起情绪。

例如,不良味觉刺激引起新生儿厌恶表情反应。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二、信息加工的不同等级水平对情绪的影响霍夫曼(Hoffman)把认知调解情绪的心理过程分为三种不同水平的加工图式:

(一)物理刺激直接引起情绪反应

(二)物理刺激与表象的匹配诱导情绪反应两种图式由情绪反应所形成的图式,即被充予了感情的图式,又称为“热”图式对没有引起过情绪反应的物体所形成的图式,即中性图式,又称为“冷”图式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相匹配刺激与充予感情图式不匹配刺激同中性图式匹配刺激同中性图式不匹配,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二、信息加工的不同等级水平对情绪的影响霍夫曼(Hoffman)把认知调解情绪的心理过程分为三种不同水平的加工图式:

(一)物理刺激直接引起情绪反应

(二)物理刺激与表象的匹配诱导情绪反应(三)刺激意义诱发情绪反应归类评价推测事件原因引起的感情效果评价刺激事件后果的感情效果刺激事件与标准相比较,也是产生感情性反应的原因,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三、刺激的转化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一)刺激并列如果把一个刺激放在另一个情境之下,原来并未与感情发生联系的刺激可以引发感情反应。

移情就是以刺激并列的方式引起的刺激形式的转变。

移情是在他人感情的感染下产生相似于他人的感情体验。

(二)刺激构造利用想象进行刺激构造。

刺激构成的情境使原来同感情毫无联系的刺激成为引发情绪的源泉。

第二节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三、刺激的转化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一)刺激并列

(二)刺激构造(三)刺激的语义解释语词包含着语义成分和非语义成分。

无论哪种成分,都可以单独引起感情反应。

单独的词的非语义成分,如音调、急促程度、强调程度、停顿等,能成为引起感情性反应的条件性刺激。

单独语义成分也可以引起感情性反应。

例如在词-词联系的测验中,以自主神经系统激活为指标,语义联系能成为自主性唤醒的条件刺激。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一、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功能在认知过程中的体现1、情绪认知与生存适应个人和社会可借助发生的各种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和状态,以求得良好适应。

2、情绪认知与活动驱策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

兴趣、好奇心3、情绪认知与行为调控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对认知操作活动具有促进或瓦解的作用。

4、情绪认知与人际沟通外显的彼此沟通、内隐含蓄的互相感染,情绪都可通过独特的无词通讯手段,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互相了解。

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

一、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何种情绪,只要一经产生,便会影响整个认知过程,使整个认知过程都感染上情绪的色彩。

情绪就像一个人的心理背景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对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发生影响。

正如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相反,糟糕的心情会使一个人反应迟钝,整个认知过程都将蒙上一层阴影。

情绪影响认知詹尼斯(1958)的实验设计了一项准实验研究(手术台前的恐惧),以期说明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这项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切地控制被试的情绪状态,以及确定需要评价的认知过程。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詹尼斯以外科手术病人为被试,以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为自变量,以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为因变量。

实验中,研究者将手术前病人的恐惧程度划为三类:

第一类为手术前低恐惧水平组;第二类为手术前中等恐惧水平组;第三类为手术前高恐惧水平组。

实验结果发现:

(1)第一组病人由于对手术毫无意识准备,手术后当他们一旦感觉到疼痛后,马上就变为情绪失常,表现出惊慌失措,从而加剧了疼痛。

(2)第二组病人,情绪失调最少,对医生和医务人员的抱怨最少,愤怒也最少。

有人称这类病人具有”情绪的思想灌输”(emotionalinoculation),意指病人事前有思想准备。

(3)第三组病人,由于手术前的恐惧而产生症候群,以致同第一组病人一样,情绪失调较多,对医务人员的抱怨较多和愤怒较多。

实验说明,三组被试手术前恐惧情绪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一、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何种情绪,只要一经产生,便会影响整个认知过程,使整个认知过程都感染上情绪的色彩。

情绪就像一个人的心理背景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对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发生影响。

正如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相反,糟糕的心情会使一个人反应迟钝,整个认知过程都将蒙上一层阴影。

情绪影响认知情绪影响社会决策研究表明,相对于刚看完悲剧的观众而言,看完喜剧的观众对生活质量予以更高的评价。

另一项研究发现,诱发出难过情绪的被试在填写健康登记表时比处于中性情绪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病历既抱怨。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

(一)情绪与注意,情绪会导致注意和知觉的范围更加狭窄。

焦虑情绪使脑对注意的加工变得狭窄。

斯特鲁测验的效应表明了无论负性词或中性词,焦虑者比非焦虑者的反应时均较慢。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即时的或长期的焦虑或恐惧导致他们的神经系统转入一种特殊的加工方式,其作用使注意变得狭窄,并直接指向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或内在经验,或指向特定的对象,如癌症患者认为他们的脆弱性在于把任何身体症状都与癌症相联系,虽然这些症状与癌症无关。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

(一)情绪与注意,知觉不能对有机体外界围绕着的全部刺激进行加工,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帮助知觉对刺激进行筛选,使知觉加工更加有效;但是,情绪也会导致注意和知觉的范围更加狭窄。

焦虑情绪使脑对注意的加工变得狭窄。

研究发现,对于高度焦虑的人,当积极和消极实验刺激材料同时呈现时,注意偏向于消极刺激,消极的或令人害怕的刺激材料吸引高度焦虑的人更多的注意。

与正常人群比较这些高焦虑人群对负性情绪刺激给予了更多的注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负性情绪刺激进行认知加工。

而一般人群更多地注意正性或中性刺激。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

(一)情绪与注意,斯特鲁测验的效应表明了无论负性词或中性词,焦虑者比非焦虑者的反应时均较慢。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即时的或长期的焦虑或恐惧导致他们的神经系统转入一种特殊的加工方式,其作用使注意变得狭窄,并直接指向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或内在经验,或指向特定的对象,如癌症患者认为他们的脆弱性在于把任何身体症状都与癌症相联系,虽然这些症状与癌症无关。

Arnehman研究发现,与恐惧相关的刺激能引导注意。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

(二)情绪与知觉,情绪激活和情绪效价都会影响高度知觉,而且恐惧情绪可以导致对高度的过度估计。

情绪激活和情绪效价会共同影响时间知觉,并且个体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会影响由情绪引起的对时间的过度估计。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三)情绪与记忆,记忆的不准确性影响记忆准确性的条件情绪的影响事件独特性的影响心境的影响“心境一致性假说”可以有效解释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具有情绪性意义的意外事件,当本人再次体验同样情绪时回忆得最好。

鲍维尔于1992年提出假设:

每种情绪均为一种可区分的状态,它在记忆网中形成一个节点。

当这种情绪再次发生时,它就成为唤起这个记忆网的其他部分,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情绪对具体认知成分的影响(四)情绪与问题解决,正性情绪有助于使人应付麻烦事件和减少对抗事件的发生。

研究发现,中等强度正性感情状态对思维和决策的影响不仅是充分的,而且有利于改善思维和决策的质量。

艾森(Isen,1992,1993)的实验通过观看轻喜剧影片5分钟或得到一小袋糖果诱发被试中等程度正性感受状态,用来与控制组作对比。

操作任务是对物品或字词进行归类。

实验发现,引发中度正性感受状态被试组比控制组的归类操作更顺利、更灵活。

对物品或字词差别的挑选操作的结果也是如此。

第三节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历史、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任何忽略情绪作用的认知理论是不完整的,同时任何忽略认知作用的情绪理论是不充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